分享

林巽考据

 挑燈看劍r7wtm5 2019-09-25

  本文刊于《潮州文化研究》2019年第4期(《潮州八贤之林巽记载疑点探讨》),第三、四部分以《话说林巽“投匦论事”》为题发表于20191026日《汕头日报》

林巽考据

林巽 考据

卢建庭

 

林巽,字巽之,号草笵宋代潮州海阳人,名列唐宋潮州八贤。史籍关于林巽的记载简略,给后人留下许多疑点。

民国初年潮州学者翁辉东先生游览桑浦山,在其《桑浦行吟》中记载在桑浦山猪肝石发现林巽墓。林巽墓碑文:“宋 考草笵林先生 妣宜春袁夫人 墓”。其实林氏后人一直未绝祭拜林巽墓,只不过此前林氏后人未知自己祭拜的“草笵林先生”就是著名的潮州八贤之一而已。现今汕头市人民政府已将位于莲塘军事管理区之内的林巽墓园修复重光,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巽,字巽之,号“草)”,林巽著有《易範()》八篇范、笵、範,究竟该用哪个字是正确的?

范、笵、範是三个不同的汉字。新中国进行汉字简化改革,将“範”简化为“范”,“笵”也为“范”所替代。因此,现代汉字的“范”包括了三个古汉字“范”“笵”“範”,也就包括了这三个字的字义。

范,本意是一种草,后来作为姓氏。《说文解字》:“范,草也,从草,氾声。

“笵",是古代的一种刑法,竹刑,引申为强迫就笵的意思;另一个意思是书写在竹简上的文书、法规,还有一个意思是竹做的模具,再引申为规矩、规笵的意思。《说文解字》:“笵,法也,从竹,竹简书也,氾声。古法有竹刑。

範,是古代一种祭祀模式,称“範軷”,古代临战出发前,在大路上立祭坛,树茅为軷,拜牲,祭毕,车辆碾过祭牲而行,称“範軷”。《说文解字》:“範,範軷也,从車,笵省声,读若犯,同音犯。

《说文解字》:“軷,出将、有事,于道必先告其神,立坛四通,树茅以依神为軷,既祭,軷轢于牲而行,为範軷。《诗》曰:取羝以軷。

如果从字义上理解,林巽自号“草笵(范、範)”,似乎应该用“范”字(范,草也),嘉靖《潮州府志》、光绪《海阳县志》写的是“草先生”,林巽墓碑写的是“草林先生”,林巽后人祭拜的画像写的也是“草林巽公像”。笔者倾向采用墓碑及画像的“草笵”。

 

林巽著作《易範》八篇(其中一篇为《範餘》),康熙《潮州府志》、光绪《海阳县志》均写为“《易範》(《範餘》)”,释契嵩《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写为“《草範》”。我们现在简体字写为《易范》。从字义上理解,写:“《易範》”,才是正确的。


林巽考据

左图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卢芝高所绘林巽像,

右图为林巽后人祭拜像。


一、林巽生卒年

中国传统上对年份的记述多用皇帝年号结合干支纪年(隐含生肖成分),民间更喜欢用生肖来对年龄进行表述。相对于皇帝年号和干支纪年的难记,民间对祖先所属生肖的记忆更可信一些。

林巽后裔现居汕头鸥汀、达濠青林、潮州官路等地。按林俊聪《潮汕林姓》第四章《历代名人传略》据清宣统三年林树滋《青林林氏重修族谱》所载,林巽“宋真宗景德二年乙丑五月十五日生, 哲宗元六年辛未十一月十一日卒,享寿八十有七高龄。”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为乙巳年,蛇年,不是乙丑牛年。临近景德二年的乙丑牛年分别是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和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林巽长兄林冀生于宋太宗雍熙三年丙戌(986,显然,乾德三年(965年)、天圣三年(1025年)这两个乙丑牛年不可能是林巽的出生年。比较靠近林冀生年雍熙三年丙戌(986)的牛年(丑年)是宋太宗端拱二年己丑年(989年)。《青林林氏重修族谱》所述“宋真宗景德二年乙丑”,“乙丑”之前“宋真宗景德二年是否后人所加?“乙”“己”字形相近,乙丑”是否“己丑”之误?如果假设属实,那么可以推断林巽生年为宋太宗端拱二年己丑年(989年),比长兄林冀小三岁。

林巽考据

  林俊聪《潮汕林姓》第四章《历代名人传略》关于林巽的内容


林冀(986-1039),大中祥符八年(1015)举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杭州通判。按蔡襄《尚书屯田员外郎林君墓志铭》(《端明集》卷三八)所载推算,林冀生年为宋太宗雍熙三年丙戌(986,终年为宋仁宗宝元二年己卯(1039),年五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蔡襄《尚书屯田员外郎林君墓志铭》林巽考据

按释契嵩《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镡津集》卷十三),林从先(野夫)是林冀长子,林巽是“野夫仲父”,即:林冀、林巽是亲兄弟,林冀为长兄,林巽次之。如果林巽生年为宋真宗景德二年乙巳(1005,蛇年),那么长兄林冀比仲弟林巽大19岁。似乎不太可能。蔡襄《尚书屯田员外郎林君墓志铭》记述,林冀父亲林洪裔“赠殿中丞,少喜学问,手钞经史传记数千万言,日讲讽自休,以是终其身。……君既胜冠,得所藏旧书……”由此可知,林冀“胜冠”(二十岁)即景德二年(1005年)之前,其父已经去世。因此,林巽出生在这一年的可能性比较小。如果把林巽的生年往前推一轮生肖(宋太宗淳化四年癸巳蛇年,993),则兄弟相差7岁,似乎更加可信。林冀“母夫人许氏,封颍川县太君。” 许氏于林冀知梅州时去世,林冀服丧期满后复官杭州通判,宝元元年(1038)杭州通判任满。由此推算林冀母亲大约1033年去世。林冀生于986年,假设母亲许氏其时十八至二十岁,则许氏生于967-969年。如果林冀、林巽一母所出,假设林巽生于1005年,则其时许氏已经三十七至三十九岁,在古代这是很惊人的高龄产妇了。如果林巽生于993年或者前述的989年,则其时许氏二十一至二十七岁,可信度应该更高些。以林冀父亲的为人品质和职业,以及林巽的声望,林巽庶出的可能性也比较小。林巽考据

《钦定四库全书》:释契嵩《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

关于林巽的卒年,《青林林氏重修族谱》所称“六年辛未(1091)卒,寿八十七”,这个说法有待斟酌。周修东先生所撰《林巽暨兄冀、侄从周三先生事迹系年》对此认为:林巽寿促,仅仅二十七,卒年乃误加一甲子尔,即:林巽终于天圣九年辛未(1031)。周修东先生的推断也值得商榷。

宝元二年(1039)林冀于京城任所病逝,康定二年(1041)长子林从先(野夫)扶林冀行榇归葬途中,释契嵩写《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文章中说到,宝元元年(1038)在杭州卢侗拜会林冀、释契嵩时,卢侗向释契嵩介绍林巽才学及著述:

及会范阳卢元伯,语野夫仲父曰 巽先生者:

生而知,学六经探百氏,悉能极深研几,圣人之道,卓然自得。以谓:“易”者备三极之道、圣人之蕴也。独病扬雄氏,虽欲明之,而“玄”也未至。因著《草》(应为《易》),将以大明“易”道之终始也。又谓:兴王者,礼乐为大。复著《礼乐书》,以示帝王治政之始本。为儒不汲汲于富贵,而高节远迈,追古圣贤之风教。

文章中,释契嵩还感慨:“如南安田曹之仁其弟之智识明德不二十未既大施而卒皆早世”。对这段话的断句,现有版本普遍断为:

如南安田曹之仁、其弟之智识明德,不二十未既大施而卒,皆早世。

但事实上林巽不是不到二十岁去世,因此,这段话应该这么断句:

如南安田曹之仁、其弟之智,识明德不二十,未既大施而卒,皆早世。

由以上可以推断,一是“野夫仲父曰 巽先生者”未称“野夫先仲父”且尊称“巽先生”,宝元元年(1038)林巽应该还在世;二是林巽去世时间跟长兄林冀差不多,最慢也是释契嵩写《叙》当年康定二年(1041)。因此,林巽去世的时间大约在这四年:戊寅宝元元年(1038)、己卯宝元二年(1039)、庚辰宝元三年/康定元年(1040)、辛巳康定二年(1041)。《青林林氏重修族谱》所述林巽终于辛未”是否“辛巳”(康定二年,1041)之误?

推断观点:林巽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己丑牛年(989年)或宋太宗淳化四年癸巳蛇年(993),己丑牛年(989年)可信度更大一些;终于宋仁宗康定二年辛巳(1041),寿五十三或四十九。

林冀终年五十四、林巽终年五十三或四十九,二三年之间兄弟相继去世,因此,此时释契嵩才会发出深深感慨林氏伯仲 “未既大施而卒,皆早世”。

  《青林林氏重修族谱》载:元符元年戊寅冬,曾孙师孟为改葬于现址。如果林巽生于989年或993年,到了1098年(元符元年),有曾孙一辈能为其移葬,比较符合推断。

二、林巽登科功名

关于林巽的功名,有两种说法:林巽考据


林巽考据

(一)、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第二甲:

“进士第二甲”的观点来源于康熙《潮州府志》:

正奏:黄程,天圣五年第三甲,仕太子中舍;林巽,第二甲。

康熙《潮州府志》:人物:

林巽,字巽之,海阳人,天圣中应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对策忤权贵,不录。庆历中,投匦论事,仁宗异之,授徐州仪曹,不就。南归。读易,著《卦元》、《卦经》、《卦纬》、《丛词》、《起律》、《吹管》、《馀》、《叙和》八篇,总名之曰《易範》。曰:“世不吾知,后五百年当有演绎吾书者。”惜书不传。

林巽考据

林巽考据

(二)、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特奏名

特奏名观点来源于道光二年《广东通志》和光绪二十六年《海阳县志》。《海阳县志·卷十三·选举》特奏名栏目:

林巽,天圣五年(1027)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祀乡贤,有传。张志作进士二甲,与传不合,今从阮通志。

《海阳县志·卷三十五·列传四》:

林巽,字巽之,天圣中应材识兼茂明於体用科,对策鲠切,有忤权贵,有司不敢取。庆历中,投匦论事,仁宗鉴而异之,官以徐州仪曹。巽不屑就,毅然南归,读易,著《卦元》、《卦经》、《卦纬》、《丛词》、《起律》、《吹管》、《馀》、《叙和》八篇,总名之曰《易》。曾曰:“世不吾知,后五百年当有演绎吾书者。”人称为草先生。外有文集若干卷。(据舆地纪胜、阮志、张志参修)

以上两种说法,都值得商榷。

《宋史·选举》记述:

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

制举无常科,所以待天下之才杰,天子每亲策之。然宋之得才,多由进士,而以是科应诏者少。惟召试馆职及后来博学宏词,而得忠鲠文学之士。或起之山林,或取之朝著,召之州县,多至大用焉。太祖始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凡三科,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悉许应诏,对策三千言,词理俱优则中选。

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于尚书省。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凡《九经》,帖书一百二十帖,对墨义六十条。凡《五经》,帖书八十帖,对墨义五十条。凡《三礼》,对墨义九十条。凡《三传》,一百一十条,凡《开元礼》,凡《三史》,各对三百条。凡学究,《毛诗》对墨义五十条,《论语》十条,《尔雅》、《孝经》共十条,《周易》、《尚书》各二十五条。凡明法,对律令四十条,兼经并同《毛诗》之制。……诸州判官试进士,录事参军试诸科,不通经义,则别选官考校,而判官监之。试纸,长官印署面给之。试中格者,第其甲乙,具所试经义,朱书通、否,监官、试官署名其下。进士文卷,诸科义卷、帖由,并随解牒上之礼部。

(真宗)咸平四年(1001),诏学士、两省御史台五品、尚书省诸司四品以上,于内外京朝幕府州县官、草泽中,各举贤良方正一人,不得以见任转运使及馆阁职事人应诏。是年,策秘书丞查道等七人,皆入第四等。景德二年(1005),增置博通坟典达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武足安边、洞明韬略运筹决胜、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等科,诏中书门下试察其才,具名闻奏,将临轩亲策之。自是应令者浸广,而得中高等亦少。

太宗以来,凡特旨召试者,于中书学士舍人院,或特遣官专试,所试诗、赋、论、颂、策、制诰,或三篇,或一篇,中格则授以馆职。景德后,惟将命为知制诰者,乃试制诰三道。东封及祀汾阴时,献文者多试业得官,盖特恩也。时言者以为:“两汉举贤良,多因兵荒灾变,所以询访阙政。今国家受瑞登封,无阙政也,安取此?”乃罢其科,惟吏部设宏词、拔萃、平判等科如旧制。

仁宗初,诏曰:“朕开数路以详延天下之士,而制举独久不设,意者吾豪杰或以故见遗也,其复置此科。”于是增其名,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明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使从政科,识洞韬略运筹帷幄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凡六,以待京、朝之被举及起应选者。又置书判拔萃科,以待选人。又置高蹈丘园科,沉沦草泽科,茂材异等科,以待布衣之被举者。其法先上艺业于有司,有司较之,然后试秘阁,中格,然后天子亲策之

由以上记述可知,宋代科举考试,有进士、诸科、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童子举。进士、诸科的考试内容各不相同。“试中格者,第其甲乙”。考中这些进士、诸科等科目的士子都属于正奏,列为有功名出身。

区别于正奏,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始开特奏名恩例(不是恩科),“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特奏名列为无功名出身。特奏名制度发展到后来有点泛滥,弊病越来越多。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特奏名九百余人,人数超过正奏(进士、诸科等)的八百四十人。

《宋史·选举》:

(太祖)开宝三年(970),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特奏名恩例,盖自此始。

(真宗)咸平三年(1000),亲试陈尧咨等八百四十人,特奏名者九百余人,有晋天福中尝预贡者。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

(仁宗)天圣初,宋兴六十有二载,天下乂安。时取才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钜公,皆繇此选,而仁宗亦向用之,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其贡礼部而数诎者,得特奏名,或因循不学,乃诏曰:“学犹殖也,不学将落,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朕虑天下之士或有遗也,既已临轩较得失,而忧其屡不中科,则衰迈而无所成,退不能返其里闾,而进不得预于禄仕。故常数之外,特为之甄采。而狃于宽恩,遂隳素业,苟简成风,甚可耻也。自今宜笃进厥学,无习侥幸焉。”

林巽天圣五年(1027)“进士第二甲”、“特奏名”这两种观点都是有失偏颇。康熙《潮州府志》的记述“正奏、第二甲”其实没有错,只不过这个“正奏、第二甲”是“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第二甲,被后人理解为进士第二甲。道光《广东通志》和光绪《海阳县志》有点画蛇添足,“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是正奏诸科,并非“特奏名”。“特奏名”是对于礼部试、廷试屡试不第士子的“恩例”,不是“恩科”。

因此,林巽的功名正确表述应该是:

正奏,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第二甲。

 

三、林仪曹的由来及“投匦论事”时间考

康熙《潮州府志》、光绪《海阳县志》都记述:林巽于宋仁宗“庆历中,投匦论事,仁宗异之,授徐州仪曹,不就,南归”

前文已经论证,康定二年(1041)释契嵩写作《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时林巽已经不在人世,因此“庆历中(10411048)投匦论事”的表述就有了问题。那么林巽“投匦论事”究竟怎么回事?

《宋史·选举》

(真宗)景德二年(1005),增置博通坟典达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武足安边、洞明韬略运筹决胜、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等科,诏中书门下试察其才,具名闻奏,将临轩亲策之。

仁宗初,诏曰:“朕开数路以详延天下之士,而制举独久不设,意者吾豪杰或以故见遗也,其复置此科。”于是增其名,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明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详明吏理可使从政科,识洞韬略运筹帷幄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凡六,以待京、朝之被举及起应选者。又置书判拔萃科,以待选人。又置高蹈丘园科,沉沦草泽科,茂材异等科,以待布衣之被举者。其法先上艺业于有司,有司较之,然后试秘阁,中格,然后天子亲策之。

由此可见,“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是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开始设立的,到了宋仁宗当政之初,进一步完善为六科之一,并明确了选举的方法“其法先上艺业于有司,有司较之,然后试秘阁,中格,然后天子亲策之。”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康熙《潮州府志》记述林巽“天圣中应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对策忤权贵,不录。”、“仁宗异之”和光绪《海阳县志》“天圣中应材识兼茂明於体用科,对策鲠切,有忤权贵,有司不敢取。”、“仁宗鉴而异之”。

可以推断,林巽是在天圣五年(1027)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按当时的选举方法,先“上艺业于有司”,因为文章言辞激烈,判卷的人不喜欢,准备不录用,但林巽不服,将文章通过“投匦”的特别渠道,直达上听。又或者,虽然“有司不取”,但卷子到了“秘阁”,还是被看上了。然后,宋仁宗看后“异之”,干预了考试结果,因此林巽被列为“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二甲,准备授“徐州仪曹”的官职,但林巽“不就”“南归”。事件发生时间是天圣五年(1027)应试的时候,不是“庆历间”。

虽然没有去任职“徐州仪曹”,但后人还是以“林仪曹”嘉誉称之。

那么,“徐州仪曹”究竟是什么职务?林巽为何“不就”?

仪曹,官名,掌礼乐制度,始置于三国魏,晋沿之,南朝时为祠部属官,北魏为仪曹尚书,北齐仪曹属殿中尚书。隋置礼部,兼代前代祠部、仪曹之职。炀帝时改礼部员外郎为仪曹郎,唐初又改仪曹郎为礼部员外郎。唐以后“仪曹”成为礼部郎官的别称,同时也用以泛称地方上掌管礼仪的属官。

林巽拟任的“徐州仪曹”也就是掌管徐州地方礼仪的属官。可以说,这个官职品阶不高。

再看看《宋史·职官》“选人选京官之制”:

有出身:

  进士、明经入望州判、司,次畿簿、尉。

  《九经》入紧州判、司,望县簿、尉。

  诸科、明法入上州判、司,紧县簿、尉。

  学究、武举得班行人换授,入中州判、司,上县簿、尉。

  无出身:

  太庙齐郎入中下州判、司,中县簿、尉。

郊社齐郎、旧掌坐同。试衔白衣送铨注官,司士、文学、参军、长史、司马、助教得正官,并班行试换文资,入下州判、司,中下县簿、尉。

林巽是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科第二甲,按“诸科、明法入上州判、司,紧县簿、尉”的规定,显然,“徐州仪曹”比标准配置是低了,怪不得林巽“不就”了。

 

四、林巽时代的潮州鼎盛人文

林巽所处时代潮州人文鼎盛,释契嵩称:“世称潮阳(潮之阳,潮水之北、潮海之北,指潮州)多君子,而林氏最盛。” 林氏家族自林冀六世祖从南安徙居潮州,“宗族盘互,为海阳著姓”。林冀、林巽兄弟及从侄林从周名盛一时。

林从周(9751025),景德二年(1005)进士,两浙提点刑狱尚书度支员外郎。长婿许因,潮州名贤许申之子,景祐三年(1036)进士,次婿北宋名臣余靖(10001064年)。林从周身后墓志铭为余靖所撰(见四库全书 余靖《武溪集》卷十九)。

按蔡襄所撰林冀墓志铭,林冀长女适“揭阳进士”卢幾,“揭阳”应是当时文人对潮州的雅称,“揭岭之阳”的意思,历史上潮州地域最早设置的行政机构为古揭阳,后废,设海阳。蔡襄撰林冀墓志铭时,海阳县尚未析出新揭阳县。“进士”应是“乡进士”(贡生,各地贡进朝廷的士子。)的美称。按释契嵩文章,卢侗、卢幾是亲戚关系。至于什么亲戚关系,无从考证。

各种错综复杂的血亲及姻亲关系,把潮州八贤的许申、林巽、卢侗以及林从周、北宋名臣余靖等人交集在一起。林巽以“易”学闻名于世,著有《易》等,而作为后学者的卢侗对林巽充满美誉和崇拜,后来也是以易学闻名于当世,大臣以经学荐之,在国子监讲学六七年之久(治平二年,1065——熙宁四年,1071),著有《周易训释》。

 

五、林巽与冠山林氏 

九牧林氏为林姓重要分支之一,有“唐九牧”与“宋九牧”之分。东晋初年晋安林氏始祖林禄入闽,传至十六世林披,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皆官居州刺史(州牧),世称“九牧林家”。按照林氏族谱所述,妈祖林默娘是六牧林蕴第七世孙女、林禄二十三世孙女,林巽为六牧林蕴第九世孙、林禄二十五世孙。冠山林氏一世祖林居安为六牧林蕴十四世孙、林禄三十世孙,仕宋,官御史,银青光禄大夫,宋理宗景定(1260-1264)年间因官遂家来潮,居蓬洲都观陇。林居安来潮州定居已经是在林巽去世后二百二十余年。冠山林氏始祖来潮与林巽没有直接的渊源,但冠山林氏与林巽同属六牧林蕴之后,辈分上差五世。林巽墓园修复,冠山林氏更是热心捐款修建墓道水泥路,每年也有组织到林巽墓园祭拜。冠山林氏始祖林居安墓至今仍在汕头莲塘蜈蚣岭,后人祭拜不断。

林巽考据

林巽考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