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海钩沉|林巽“投匦论事”

 风吟楼 2019-11-02

投匦论事

林巽

潮州八贤之一林巽并未任职“徐州仪曹”,后人却以“林仪曹”称之。这其中有一段“古”。

韩愈819年“八月治潮”之后,经历了一百多年人文孕育,宋初潮州已是人文鼎盛,潮州通判陈尧佐《送王生及第归潮阳》美誉:“海边邹鲁是潮阳(潮州雅称)”。此时的潮州涌现了大批文人雅士,著名的唐宋潮州八贤就是产生在这个时代,八贤除唐朝赵德外,其他七位许申、吴复古、林巽、卢侗、刘允、张夔、王大宝都是北宋时期人物。

宋代僧人释契嵩称:“世称潮阳多君子,而林氏最盛。”潮州林氏家族自林冀六世祖从南安徙居潮州,“宗族盘互,为海阳著姓”。林冀、林巽兄弟及从侄林从周名盛一时。

林从周,景德二年(1005)进士,长婿许因,潮州名贤许申之子,景祐三年(1036)登进士,次婿北宋名臣余靖。林从周墓志铭为女婿余靖所撰。

林冀墓志铭为北宋名臣蔡襄所撰,按墓志铭所述,林冀长女适“揭阳进士”卢幾,“揭阳”应是当时文人对潮州的雅称,其时海阳县尚未析出揭阳县。“进士”应是“乡进士”(贡生)的美称。按释契嵩文,卢侗、卢幾是亲戚关系。至于什么亲戚关系,无从考证。

林巽墓园

各种错综复杂的血亲及姻亲关系,把潮州八贤的许申、林巽、卢侗以及北宋名臣余靖等人交集在一起。林巽以易学闻名于世,著有《易范》等,而作为后学者的卢侗对林巽充满美誉和崇拜,后来也以易学闻名于当世,大臣以经学荐之,在国子监讲学6年之久,著有《周易训释》。

史籍关于林巽的记载简略,给后人留下许多疑点。林巽世称“林仪曹”,《潮州府志》记述:林巽天圣五年(1027)进士第二甲,因“对策忤权贵,不录”。“庆历中,投匦论事,仁宗异之,授徐州仪曹,不就,南归”。宝元二年(1039),林巽长兄林冀于汴京(开封)任所去世,康定二年(1041),林冀长子林从先(野夫)扶梓归葬,途径杭州,释契嵩前往祭拜,并作《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文中提到“如南安田曹之仁、其弟之智,识明德不二十,未既大施而卒,皆早世”,由此可知,林巽此时已不在人世,故“庆历中(1041-1048)投匦论事”的表述有问题。那么林巽“投匦论事”究竟怎么回事?

按《宋史·选举》记载,“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是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设立的,到宋仁宗当政之初,进一步完善为六科之一,并明确了选举方法:“其法先上艺业于有司,有司较之,然后试秘阁,中格,然后天子亲策之。”由此我们可明白《潮州府志》所记的述林巽“天圣中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对策忤权贵,不录”“仁宗异之”和《海阳县志》“天圣中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对策鲠切,有忤权贵,有司不敢取”“仁宗鉴而异之”。

可以推断,林巽是在天圣五年(1027)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按当时的选举方法,先“上艺业于有司”,因文章言辞激烈,判卷的人不喜欢,准备不录用,但林巽不服,将文章通过“投匦”的特别渠道直达上听。又或者,虽“有司不取”,但卷子到了“秘阁”,还是被看上了。宋仁宗看后“异之”,干预了考试结果,因此林巽被列为“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二甲,准备授“徐州仪曹”的官职,但林巽“不就”“南归”。事件发生时间是天圣五年(1027)应试的时候,不是“庆历间”。

林巽虽没去任职“徐州仪曹”,但后人还是以“林仪曹”嘉誉称之。那么,“徐州仪曹”究竟是什么职务?林巽为何“不就”?

仪曹,官名,掌礼乐制度,始置于三国魏,晋沿之,南朝时为祠部属官,北魏为仪曹尚书,北齐仪曹属殿中尚书。隋置礼部,兼代前代祠部、仪曹之职。炀帝时改礼部员外郎为仪曹郎,唐初又改仪曹郎为礼部员外郎。唐以后“仪曹”成为礼部郎官别称,也用以泛称地方掌管礼仪的属官。

林巽拟任的“徐州仪曹”也就是掌管徐州地方礼仪的属官。可以说,这个官职品阶不高。

再看看《宋史·职官》“选人选京官之制”:

        进士、明经入望州判、司,次畿簿、尉。

        诸科、明法入上州判、司,紧县簿、尉。

林巽是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二甲,按“诸科、明法入上州判、司,紧县簿、尉”规定,显然,“徐州仪曹”比标准配置是低了,怪不得林巽“不就”了。

文 | 卢建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