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blo Ruiz Picasso (巴勃罗· 鲁伊兹· 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天蝎座):西班牙画家、雕塑家、剧作家、诗人。 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看见自己的作品被收进卢浮宫的画家! 很多人都会说看不懂毕加索的画,看不懂现代艺术,这很正常,对于普通人来说,单看一幅画可能就只有好看不好看、有趣不有趣,但是,要真正看懂一幅画不单要观赏绘画作品本身,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艺术史以及作者本身,当然还要懂一点儿专业知识,这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艺术大概只适合浅尝辄止(这里不含贬义),其实这样就挺好。 毕加索本人 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多变,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风格,时期名称尚有争议,比较典型的几个时期有“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其它的分别是“黑人时期”,“抽象主义时期”。 蓝色时期(1900—1903年 人生的低潮) 这个时期,蓝色主宰了他的一切作品,这也是他首次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肤色蓝、衣饰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 卡萨吉玛斯的葬礼(2幅) 虽然我们不能从毕加索本人口中得知形成他这一时期绘画风格的缘由,但是很多人相信这样的蓝与他的心境有关。卡萨吉玛斯的葬礼就是作者在好友吉马斯为情自杀后所作。据说在得知好友自杀的消息后,毕加索好几天一言不发只是画,不久就完成了这幅很大的油画,这幅画也是他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 自画像 (Self-Portrait) 蓝色的房间和洗澡的人 1901年,在巴黎的克里希大街一间狭窄的公寓里,毕加索完成了这幅油画。我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时候,由于画中女子双臂下垂的洗澡姿势、墙壁上油画中裙摆的翻起以及被子的褶皱方式,乍看下还以为画中的女子是悬浮在空中的,加之这样浓郁的蓝色色调,画面着实有点诡异。 Melancholy Woman 盲人的早餐(Breakfast of a Blind Man) Mother and child 人生(Life)( la vie) 丑角及其伴侣 粉红色时期 (1904—1906年 ) 1904年春,毕加索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那种暖洋洋的粉红色代替了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同时,毕加索又从“印象派之后”的技法中,借鉴了形体表现上大略简洁的笔法(“粉红时期”的典型画法),其油画创作进入了全新的世界。 拿烟斗的男孩 这幅画是毕加索1905年创作的,当时他只有24岁,刚刚在巴黎著名的蒙玛特高地——青年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安顿下来。画面集中展现了一位表情有点忧郁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蓝色服装,头戴花冠,手里拿着一支烟斗,画面的背景是两大束色彩艳丽的鲜花。这一作品色彩清新明快,笔法细腻,人物和景致都刻画得非常生动逼真,是毕加索一生中很有代表性、也很经典的作品之一。其中《拿烟斗的男孩》是他走过蓝色忧郁时期进入了粉红时期的代表作。画中年轻的巴黎男孩被毕加索称为“小路易”,他常到毕加索的画室消磨时光,毕加索以他为模特创作了这幅《拿烟斗的男孩》。画中的“小路易”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左手拿着烟斗,头戴花环,背景是两大束花,看上去颇有几分中国画的味道。“小路易”头上戴着个花环,专家们认为这是画作将完成时,毕加索临时决定加上去的,不过看起来也挺和谐,倒是“小路易”的手,总觉得有点怪异。 玫瑰色的裸女们 头顶面包的女子 这个时期毕加索对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感兴趣,他常用粉红色调子表现他们的生活。 杂技演员一家 年轻杂技演员与小丑 在“狡兔酒吧”握着玻璃杯的小丑 小丑之死 立体主义时期 (1907—1916年 ) 这个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两个裸女 亚威农少女 1906年秋,毕加索在兴奋之中创作了与他过去的画风截然不同的《两个裸女》。《两个裸女》的创作标志着毕加索对旧画风的摆脱。1907年春,毕加索坐在“洗衣船”里的画室,苦苦构思一幅反映巴塞罗那亚威农大街妓女生活的作品。好几个不眠之夜过去了,完整的草图出来了。五个裸女坐在夜总会的舞台上,柔嫩的粉红色肉体在蓝色的背景映衬下显得非常突出。整幅画的前景都是花与水果。经过四个月的修改,毕加索的第一件立体主义作品诞生了。他就是《亚威农少女》画布被大块的剪切图块赋予了韵律,这些图块填满了或深或浅的粉色肉体之间的所有空白:左面是呈棕赭色的长帘,中间是一大块灰白色的薄纱,右面是好几块蓝色(冷色调)布料,独眼女人似乎正在用两手把面料分开。整个空间只有两个维度:高度和宽度。毕加索没有再营造出深度的视觉效果。他从原始主义绘画中汲取了灵感。对于三个侧身而居的人像,他则以面具代替了她们的脸部,特别是在画布的右侧,他只画了两个巨大的椭圆形,嘴部只是开了个小口,鼻子就是一条长长的弧形线,用刺眼的阴影线加以突出。他在这些地方都借鉴了非洲与大洋洲的原始艺术手法,这里的面具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坐着的裸女 小提琴、玻璃杯、烟斗和墨水瓶 跳舞的情侣 古典时期(1917—1924年) 1916年,毕加索随同在法国巡演的俄国芭蕾舞团去了意大利。在意大利,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唤起他的崇拜,尤其对安格尔精确而细致的素描感兴趣。他画风也由立体主义转向新古典主义。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宏伟的气势,画面注重写实风格的表现。代表作品:《奥尔加的肖像》、《海边奔跑的妇女》等。 海边奔跑的妇女 芭蕾舞剧游行 滑稽演员 奥尔加 母与子 穿西班牙礼服的女子 画室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笔触的变形、扭曲和夸张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如《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 毕加索在画中糅合了写实和立体主义的各种手法,线条繁复却主题鲜明,寓意隐含但激情流露,观众一看即能心领神会,根本不亚于一幅写实的力作。变形和怪诞的表现方式,让人过眼不忘,触目惊心。画面的最右侧,一个女人高举双手,大概是从一座着火的房子上跌下来;另一个妇女向前猛跑,慌恐与愤怒布满全身。左边的母亲,手托着被炸死的婴儿,啼哭呼号响彻天宇。右边角上,一个妇人的头颅探出窗子,向前平举着一盏油灯,将这一切都展示在光亮之下,让人们看明白,看仔细。画面中央的高处,有一片光,酷似眼 睛,可眼睛的瞳仁却是一个灯泡;地上倒卧着战士们残缺的肢体,臂虽断,剑已折,可依然紧握不放;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是对英雄的哀悼,对战争的控诉,对光明的呼唤。正中,因受伤而嘶鸣的马头张裂着嘴,几枝箭自上落下,仿佛是命运的终结者。左上方,一个眼睛已经移位的牛头,面目狰狞,显然是邪恶的象征。整个画面由黑、白、灰三色构成,笼罩着阴郁的悲剧气氛。所有的形象都是超越时空的,它预示了现代战争的非个人性质,从而蕴蓄着对人类自相残杀的质疑和对十恶不赦的战争贩子的鞭笞。 三个舞者
少女 读书的女子 很多人说毕加索的画看不懂,即使是这样,他的作品中光怪陆离的形象,却很是深入人心。或许正如他自己所说那样:“一幅画必须在看画的人身上唤起点什么才达到了目的。比如在莫里哀的作品里,就存在一些东西,使聪明的人发笑,也使看不懂的人发笑。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样有这种东西……绘画也绝不是儿戏,而是极为严肃甚至神秘的艺事,别看是简单的一笔,它可以代表一个活的生灵。不要局限于图像,要看到它真正的实质——那才叫妙不可言呢”。 关于毕加索的博物馆、美术馆: 1)国立毕加索博物馆 add.:巴黎托里尼街5号,75003 web.:http://www. 这个网站有中文的版本哦!!!可以直接看到馆内的一些藏品,还有详细的介绍。英文版本的内容会更多一些。很不错的一个网站。 2)英国泰特美术馆 add.:伦敦市米尔班克大厦泰特美术馆,SWIP,4RG. web.:www.tate.org.uk/home/french.htm 3)索菲亚王后博物馆 add.:马德里圣伊莎贝尔大街52号,28012 web.:www.museureinasofia.es 常年展示众多当代艺术藏品,镇馆之宝便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参考书籍:《绘画天才:毕加索》徐帮学,吉林教育出版社 《艺术眼系列第二辑:毕加索原来可以这样看》克里斯托弗 阿尔迪 ,中信出版社 参考网站:灵感家 看南京:3道瓮城,4到券门、27个藏兵洞,“天下第一瓮城”中华门 近期热议: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被正式认定为夏都城了? 感谢关注 欢迎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