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生活百科全书,有美食有诗词歌赋有服饰搭配有酒,最重要的是里面的人情世故。此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在哲学思想方面,它结合了中国最重要的三种哲学人生态度,即儒学、道学和佛学。 01 我们一生离不开的中国哲学 儒、佛、道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儒学鼓励年轻人丰富自身学识,求取功名,娶妻生子,是一种入世哲学,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它是中国千百年来历史发展的思想源泉,也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道家思想的核心在于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更深层次的含义,它体现了包容。中国著名的哲学家任继愈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路上,难免磕磕碰碰,遇到一些人生挫折困境,非常人能忍受。此时正是道学出手的好时候,上善若水,海纳百川。耐得住今天的寂寞,才能经得起明天更猛烈的考验。如果退一步能海阔天空,何必急于求成,以退为进,走为上计,也是一种策略。 佛学是一种外来宗教,由西印度传入我国。它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壮大,一定有它的特别之处。它讲究因缘,命运也是因缘而起,否认宿命论,好运歹运都可以通过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所以它更加注重人在心灵和道德方面的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摆脱快乐和痛苦的相互纠缠,最终得到解脱。 无常,在我们俗人看来就是悲剧,但是在佛学中,无常就是空。佛学认为世间一切世物,都是一个象,众生相,万物相。既然是相,都不会永远存在下去,有得就会有失,所以这一切在佛缘里都是正常的现象。 02 《红楼梦》中的 儒、佛、道 思想性体现首先,在书中开篇就出现一僧一道,一个是茫茫大士,一个是渺渺真人,即佛学和道学,这两位神仙在中国的宗教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也表达了人们追求解脱的愿望。曹雪芹让这两位神仙来帮助顽石完成心愿,本身就造成了一种矛盾。 顽石听了二仙口中的人间生活动了凡心,铁了心要去品尝一番。这就好比我们每个少年人心中都有的一个梦想,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心追求功名,创业打拼,这是儒学积极入世的心态。于是顽石化作贾宝玉去体味人间滋味。但是贾宝玉原本来自仙界,自带佛道渊源,对追名逐利不感兴趣,这与他的父亲贾政的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贾政是一个传统正派的儒家弟子,并深受封建文化的熏陶,看到贾宝玉不求上进的样子,不仅大骂有时还要爆打。父子二人的矛盾正是儒学的入世与出世的激烈对抗。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追求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当今的文化融合更为宽容,所以也有不少佛系青年男女,成为了大众崇拜的偶像。 其次,贾雨村与甄士隐的思想性。这两个人物也是书中开篇就出现的,而且成为了贾宝玉探索人间的见证者,也算是这本书的一条线索。 贾雨村原本是个落魄书生,得了甄士隐的资助,求得功名,又得了贾府的照应,仕途顺畅。贾雨村这个人物是很有代表性的。从前谋官必经科举制度,不少寒门学子十年苦读,愿望得以实现。但是在当时的官场要想混得风声水起,没背景就是最大的局限。贾雨村是个聪明人,但做人是失败的。他为了求功名利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可谓忘恩负义,不择手段往上爬。但他的人生也是无常的,因婪索罪又失去了曾经得到的利益,回到平民。一生上下颠簸,仕途之路走得如履薄冰,你说他有错吗?也不能完全怪他,他积极寻求改变,往上层爬,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是没有错的,这也是儒学的要求。错就错在不能顺其自然,不修自身,看不透世间事,在书尾写到他仍旧执迷不误。他的人生充满了佛学的因果报应,浮浮沉沉,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那么甄士隐恰好与贾雨村相反,他原本家境殷实,幸福无忧,不幸祸福无常,丢了女儿,一把火又失了家产,沦为贫民。这是《红楼梦》中写实的地方,他因得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得以解脱,出了家,这是他人生的解脱。贾宝玉最后也出家当了和尚,同样也是得到了人生的解脱。这就是佛学中的空,一切如过眼云烟。人生本就如此,不管曾经多么的辉煌璀璨,最终离开后还是孤身一人。 曹雪芹在写这三种哲学思想的冲突时,并没有刻意去批判哪一方,也没有强求,而是给予了尊重。这种尊重是对这三种哲学思想的尊重,他尊重命运,感叹无常,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但他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一首《好了歌》便是最好的证明。 此外,在《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出世与入世的辩证。比如惜春与王熙凤这一对,一个天生的向佛,一个天生的向往权贵,再比如甄宝玉和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不管是解脱出世还是积极入世,都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也因为这样那样的选择而使人间变得丰富多彩。 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里,常常徘徊于儒佛道这三种哲学中。年轻时有所求,中年时有所悟,晚年时一开看开。大抵如此,才有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