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娃12年,只想让他不听话

 一元堂中医张 2019-09-26

题图:正在画画的孩子们。

作者:戴亚楠,家庭美育专家,一土教育特约家庭美育导师。著有畅销书《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两个男孩的妈妈。她的水墨作品淡中出奇,对生活一往情深。作者公众号:悠然过一生(ID:kedouyoruan)。

大家好,我是戴亚楠,养娃 12 年之后发现自己做了一个叫做“美育导师”的工作。两年前我把带娃玩艺术的研究和心得出版了一本书,我感动于很多读者说“我太喜欢您的书了!!”,在我窃喜的时候大家都会再追问一句“那我到底该怎么做啊”,自己挖坑负责到底,我又一路下来做了很多美育课和工作坊,真真搞出个叫做美育导师的新职业。

外企、留学、创业,专业和职业都远离艺术,现在看来倒是自己做美育最大的优势。我的美育课和大家看到都不一样,如果一定要定义一下,我想可以叫做:关于美的“心理建设”。因为学点具体画法在我看来只能叫“美术技术课”。而放下焦虑打开自己拒绝权威,是一切亲近美和艺术的基础。

很多人第一次见面,就问,曾经指挥大预算的你为什么你会做这个?还这么有体系?好吧,前世今生的故事就在这里。

一切从娃出生开始

养娃最大的福利其实是有机会再活过一遍,然后放下很多曾经的执着,离人生的真相更近一点。

从我家老大出生开始,我就和所有新手妈妈一样,用力研读各派育儿理论,男孩怎么养,3 岁之前必须做的,越读越焦虑,那些听上去很美的道理解决不了当下的问题,适用于其他妈妈的方法也未必适合我,终于可以顺利面对现状时,新的挑战又出现……只能继续努力学习“最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来充实自己。

可看到的和听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多,面对孩子时反而更手足无措。当妈是一个和焦虑抗争的过程,从对抗到接受是最大的成长阶梯。我越来越发现索性放下焦虑,专心过好自己的生活时,一切都变了。

带着他们去做我喜欢和享受的事情,在家里画画,看书,听音乐,去看画展,在大自然里逛逛,也不再大包小包,搬家似地准备物资,随遇而安,心境变了,孩子的状态也更好了。

几年前在一个战斗的早上,我在厨房煎蛋,大声招呼孩子们穿衣刷牙,准备上学,哥哥没有回应,让我生气。他驻足窗前,回头很委屈地说:“我在看云!”是啊,我打断了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每天早上抬头看看天,看看云的变化,领会世界给我们的美好,白云配煎蛋或穿越雾霾的一只鸟,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感受。

▲ Photo by Samuel Zeller on Unsplash.

我把这个生活桥段写在书里,很多朋友第一次见面就提到这个故事,说“我的孩子也是这样!”我们听到很多的方法关于如何管理他,从这种“走神”中回到现实,提高效率,但是为什么不能也停一下,和他一起欣赏呢?人生很长,我们一起度过的时间很短,两分钟抬头看看云,多么美妙。

我写过很多关于美育的文章,很多父母留言说非常认同要提高孩子的审美,希望从下一代开始改变家庭的艺术基因,但行动上却依然在用传统的技能与知识的方法来要求孩子。

比如希望两岁的孩子可以画一个完美的圆,比如纯粹为考级而学习艺术技巧,比如急于记住大量艺术概念和知识,而非发自内心地去欣赏……

说到底是我们太焦虑了。

为什么我们成了焦虑的成年人?

这个暑假带孩子们去旅行,在纽约见到几位特别优秀的妈妈朋友,大家在聊天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自己年少时多么努力地得到师长的认同,把努力学习和工作当作唯一的目标,很担心一旦做不到就无法得到家人的爱。而无论自己做到多么优秀,总被敲打,你还可以更好。这大概就是一代人表达爱的方式了吧。

比如一位特别优秀的妈妈,美国藤校毕业,精通中日英三语,有几个国家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但提到成长中的经历,总有一个长辈不断打击,甚至中学的时候会走路一直跟在她后面,每走一步都要纠正走路的姿态……她说现在只要跟她提起长辈,她还立马觉得身边无时不在的挑剔眼神。

在和先生结婚之后,先生的很自在的状态影响到他,给她很大能量,原来还可以这样无拘无束地接受自己。

▲ Photo by Harley-Davidson on Unsplash.

从未获过完全的心理自由的人一直需要外在认同的心理安全,比如更高的职位和薪水,能带来“地位感”的物质,或者把目标放在逼迫孩子追逐名校和看上去很完美符合他人标准的生活。

这些不断追逐,一旦获得了,便失去意义。于是更辛苦地追逐,直到生命的尽头。

无论大人或孩子,都无时不在寻求安全感,但不断被否定和强调要服从集体以及充满标准答案的教育,很难让我们的内在获得真正的自由。

无条件接纳自己,才是面对人生艰难时最大的能量。我们可以勇敢,可以不听话,我们可以无所畏惧,成为自由的“少数派”。不把人生追求系于外在,无论闲时、忙时,心都有足够的定力,发现生活的意义,也是教育的更大意义。

我们一生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是复杂的,意料之外的。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解决这些问题依赖于两种内部条件: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心理安全来源于让人有安全感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彼此尊重;心理自由使我们自主思考,并获得自我力量。

这种能力更多的是靠自我评估而不是靠他人评估的。我们常说的内心强大的孩子,其实就是在成长阶段中获得了“心理自由”的孩子。这跟我们说的仅仅是不在乎外界评价的“二皮脸”不一样,我把它解读为真正获得给自己内心充电的内在机制和能力。而这种内在的心理自由会支持孩子不断探索发现并相信自己的体验,还能驾驭和表达出来。

我曾经就是很典型的“听话”小孩,听老师的话,否定自己的感受。我上学那会儿,老师很看不惯学生打扮,初一班主任甚至说“多照镜子都是有问题”,这是防火防盗防早恋的时期。

好在“乖巧“的外表之下我有个内在的小孩儿做朋友,在心里不断鼓动自己小打小闹地偶尔“叛逆“。比如说会把校服的裙子腰带向下多翻一圈,长及膝盖极容易显腿短的百褶裙就有了日韩风;比如买个黑色鸭舌帽手缝上银色手链做徽章,大人不在倒过来戴就是很酷的贝雷帽;把校服的裤脚缝窄之类都是小意思啦……师长不同意做的总要去突破一下,不然还有什么意思!

▲ Photo by Jacob Plumb on Unsplash.

看看周围,“不听话”的小孩长大反而更能够掌握自己的人生,因为他们拥有心理自由,内心强大,不怕成为少数派。在这个匆忙的时代里,大多数人都被外界诸多因素影响着,无论是商界还是艺术界,就像投资界的风口理论,追随者似乎更安全。但在人生中做一个失去自我的追随者,难以真正获得幸福。

虽然我们是被集体主义裹挟的一代,但我们都想培养自由开放的孩子,同时自己获得成长,不是吗?

打开感觉比补习艺术知识更重要

我们小的时候很少有父母看着我们的眼睛告诉我们,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在相同的世界上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相同。对自己独特感受力要能够确认和珍视。

美育不仅是学艺术技能,更是真切地感受到世界之美。可是在带孩子们看展的时候,常看到熟悉的一幕:家长拉着已经可以阅读的孩子,从一个作品标签走到另一个标签,认真研读文字,却对面前的作品一扫而过。

▲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作为一个美育的研究者,看到层出不穷的美育课程和项目特别欣喜,可以感受到很多人对于美和艺术的渴求如此强烈。尤其在涉及到孩子的方面我们更希望不要让孩子重蹈我们的覆辙,不要成为美盲艺术小白。

但仔细看下去,发现依然有很多的艺术普及课程重点放在了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和学习,比如仅仅着重艺术史的掌故八卦和传授绘画技能。

有些课程的设计很像那种商场体验店,拿起颜料画一幅“星空”,喜滋滋拍照之后却什么都留不下,因为开启的方向似乎就偏了。

我想带着大家再深入一步关注更加本源的问题 — 如何建立和艺术的安全感,进而获得自由。

这类似于从底层操作系统上重启我们对于美的感知,放下焦虑,去获得安全感,我们和艺术和美的关系不关乎他人,只关于我们自己。就像去发展一段恋爱关系,相信自己的直觉去爱就好。

艺术家作为一个编码者,用作品表达对世界的态度,然后作品独立于他有了自己的生命,一代又一代的解码者 — 也就是作为观者的我们带着我们的文化和生命经历去解读它,我们不仅在旁观和等待正确答案,我们的解读也丰富了艺术作品。

当然未来随着我们对艺术深入了解更多,我们的看法也随之会发生改变,一切都是流动着的,知识的丰富不应该阻碍我们的认知。

很多人在和我交流美育话题的时候会有一个基本格式雷同的前缀“我不是学这个的,我完全不懂……”在我的「妈妈美育研习营」这个网络课程里大家会画一点小画,最初发图片的时候每个人几乎都会写一段文字“时间不够”“状态不好”“不满意”之类的说明。再过一段时间,会发现这些文字消失了,变成了“特别享受”“虽然这个地方画坏了,但是很惊喜”……愉悦自己也需要练习。

▲ 我最近画的画儿。

被大家推举为课代表的菁是非常资深的艺术爱好者,16 年开始学画,几乎课上讲到的艺术家和作品她都非常熟悉,常常主动帮同学们提供艺术资讯解答问题。我笑问她为什么上这个课,因为好像讲过的她都知道啊。

她说,以往在家里画画是偷偷进行,因为会被长辈批判画的不好不像,甚至在我们有个小小的挑战练习“持续临摹《富春山居图》”的时候,长辈对她还很是质疑,你怎么有能力临摹经典呢?

美育课开启后她说自己能把画拿出来给家人看,也理解了被前苏联写实油画固化了审美的长辈们,只是标准不同,批评中有关爱。在“毕业总结”里,她说“通过这一年可以不再为这些焦虑忧愁,不再为被围观被评价而恐惧。而是能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怎样可以更好地表达此时此刻的感受。”

▲ 村民@菁的画。

眼睛会骗人,心不会

我在书里说“艺术自然生活都是教育的资源”,是的,自然一直在契而不舍地传授美的智慧。给大家介绍一个经典的自然游戏 —“我的树”:两人一组,A 蒙上眼睛,同伴 B 睁着眼睛带他去找一棵树,A 通过触摸等各种方式去感受这棵树并记下来,然后回到起点摘掉眼罩,凭记忆去寻找自己刚刚的那棵树。

当失去视觉,每个人都必须调动其他感觉方式,去体会和感受。这个时候我们的潜能已经被激发,比完全依赖视觉的时候可能还要敏锐。

▲ Photo by Imat Bagja Gumilar on Unsplash.

在自然教育活动中“我的树”几乎是跳不过去的一个环节,游戏虽然简单却因为参加者的不同每次都有新鲜的反馈。在几年前为一家教育基金会的年轻团队做咨询项目时,这个游戏环节出现了极端现象:

蒙眼的人摘下眼罩凭感觉找到了自己的树,而搀扶他的,睁着双眼的同伴,却在一片相似的树林里搞不清刚刚自己到底选了哪一棵。

分享时他说,忙着“处心积虑”给伙伴找一棵难找的树,结果自己回头面对树林时却困惑了。

眼睛会骗人,心不会。

敏锐的感受力不仅是艺术家,更是每个人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就像偶然看到一位读者的留言,他说“对于家长而言,最想看到孩子幸福。而幸福与否,取决于人心。从小给孩子开始美的教育,哪怕日后生活只剩下了鸡零狗碎,他们也能开出一朵洁白的花。”

两年前我带着孩子们搬到了北京北边的村子里,空间大了,索性把一个房间布置成了工作室,把画画的工具,孩子们的手工材料统统放了进去。

一诺从春到秋经常带娃下乡来,每一次进了门就要画画,做手工,鼓捣点什么。这种家庭氛围下的集体创作特别难得,父母们摆好材料,问一声“今天你想玩什么?”

四个不同年龄的孩子曾经合作一下午做了一艘大轮船,先是海盗船然后又投诚当了海军;最近的一次是发明了减压巫毒娃娃,小女儿则每一次指定说“要用金色的颜料”,每次都大包小包地带着作品回家。

和高度结构化的课程不同,孩子们自发提出创作动机,在没有成人过度干预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体会到殚精竭虑为一个项目贡献力量的体验。

曾经笑说自己没有艺术天分的她,也在家里弄了一个这样的艺术创作区域,把材料和孩子丢在里面,成就一个个安静祥和的周末午后。

同为艺术零基础妈妈,我觉得一诺身上有一个特质特别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她几乎不把时间浪费在“我没学过不会该怎么画?”。先拿过纸笔,看到厨房菜筐里的白菜特别感动,就拉过凳子来写生。开始了就有收获。

▲ 正在画画的一诺。

大家可能觉得,这得多好的艺术修为/外界条件才能做到?其实这样的家庭养育并不玄妙,每个父母都可以做到。

如果你不信?不如带着孩子,和我们一起开启一个新的美育世界。

我在【全村】社区里专门开设了《咱村美育课》,希望帮助到普通父母,在家庭中通过美的教育,能真正地:

  1. 帮孩子为未来做好准备,除了智力之外更有感受美的能力

  2. 提升亲子生活的品质(毕竟父母也有美好生活的权益)

▲ 试看课程。

▲ 长按上方海报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买课程(「全村」用户可以直接在社区内收听哦~)。

21 世纪组织提出了 4C 的能力要求,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在儿童早期的发展阶段,有意识的艺术玩乐中这些能力能够都可以获得提升。这也是整个课程设置之初所考虑的。

Creativity 创造力:不设限,和孩子一起动手用生活中的材料创造艺术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思维:大胆说,面对大师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Collaboration 合作能力:全家合作,能力悬殊中如何平等配合

Communication 沟通能力:坦诚交流,把美和艺术的话题带进家庭生活

这个系列中的课程有两个类型:

  1. 录播课,10 分钟的篇幅集中讲述一个家庭美育的课题,适合父母单独观看,并可以回家和孩子一起完成作业,内观体会,总结提升。

  2. 直播课,30 分钟的课程适合和孩子一起观看,边看边玩艺术,合作讨论,衍生话题持续玩耍。

和我们看过的许多制造完美作品的艺术课程不同,这是一个面向“家庭”的美育课程,我们没有必要把艺术课堂复制在家庭中,就像不是每位父母都要成为艺术老师。重要的是把艺术这件事从聊天、玩耍、游戏、欣赏多个渠道带进生活。

所以这个课程:

  1. 主动的创造,而非做出一个完美的作品

  2. 和孩子看和聊很多艺术,不一定教很多知识

  3. 孩子做直播课“主教”,妈妈做“助教”

  4. 有现场音乐的直播课,吉他乐手是我家哥哥,不定期友情出现

在美育课上有一些妈妈,她们最大的发现是,一旦父母发现了艺术的乐趣,孩子的状态也随之改变。比如美育研习营的妈妈们,上课之后开始每天随意画点生活中的小画,慢慢地她们发现,已经被牢牢贴上“不爱画画”标签的孩子也很感兴趣地一起玩颜料画起来。其实我们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只是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一点。和孩子一起享受,让她看到你眼中的光。

如果你对光听以上课程还不满足,也欢迎加入全村社区(社区也包含课程),戴亚楠老师将在 10 月份作为「村头饭后」互动栏目嘉宾,“接力”李松蔚老师,每周四驻村回答大家的提问!

如果你还不知道全村是什么?

全村是一个视野在全球,互助养娃就在家门口的家长社区。一诺说,希望通过全村社区聚集一个共同成长,互助养娃的全球朋友圈,共享身边的优质教育资源。

村里有多门大咖的免费课程和直播,包括一诺的如何当妈不焦虑,一土学校给家长的私享课,李松蔚的培养自我负责的孩子,小土豆情绪魔法动画……以及会定期邀请资深教育大咖,与村民互动交流的「村头饭后」栏目。

感兴趣的爸妈,欢迎加入全村。扫戴亚楠老师的社区邀请卡还可再减 50元,来一起养娃。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