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年轻人恋爱约会,不再只是吃饭看电影了。

 城市画报 2019-09-26

文章来源:城市画报官方微信号:城市画报(微信号:cityzine)

昨天中午11点,话剧《暗恋桃花源》2020年广州场开票,但当剧粉本粉城画君守着表,点进购买页选座时,差点被“缺货登记”四个字气晕过去😡。

“我一个买到周杰伦演唱会门票的人,竟然抢不到一张剧票?”

提到“去剧院看剧”,不少人都会想到影剧里衣香鬓影的场面,这种价格不菲的“高级活动”,现在竟火到连票都买不到了?

几个剧圈“上头分子”向城画君分享了他们的故事,我们或许能在他们的话里弄明白,“去剧院看剧”让年轻人如此“上头”的原因。

▲ 9月22日结束首轮巡演的话剧《德龄与慈禧》剧照(江珊饰慈禧,郑云龙饰光绪)

不会有两个相同的现场剧场独一无二的现场感,是这届年轻人上头的最主要原因。

蕴含设计师大量心血的剧院是孕育这种现场感的最佳温床。它即是外观具有创意和美感的建筑,也是通过细节设计,给观众提供最好体验的观剧场所。

▲ @玖九酒 今年3月在广州大剧院看《星球大战》演奏会的现场

“以前觉得去剧院看演出只是一种情怀,是形式重于内容的事。”在四年前第一次到剧院观看话剧《哈姆雷特》的@柏木 谈到自己曾经对于剧院的误解。

但话剧现场征服了她,“光影的跳跃、声音的空间感,是坐在剧院中才能体会到,再高清的摄像头也给不了人那么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现场每出戏的每一场,都是不可被复制的。”

另一位观众@澡盆 印象中最深的一场演出,是今年6月16日场的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因为在那场演出中,方书剑(演员之一)就在我面前跳舞还告白!”

▲ 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剧照。

这种现场感是会让人上头的,@Yuri 就是其中一个。

当初,她抱着尝试的心走进剧院看了音乐剧《芝加哥》,被一首节奏感十足的《Cell Block Tango》洗了脑,不单是回家路上一直忍不住哼歌,回家后还把电影来回看好几次,“那阵子真的是,逢人便安利,越安利越上头。”

在剧院“上头”的,还有北京的@海琳娜 ,一次去纽约出差的机会,她遇见百老汇的《剧院魅影》的驻场演出,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买了张票,“印象最深是开头,拍卖会结束后,大吊灯缓缓升起,整个场子从黯淡到辉煌,简直绝了!”

进剧院这件事,只有0次和无数次,本来只买了中午场的她“看完之后太上头了,转身又去买了晚场!”

▲ 音乐剧《剧院魅影》的经典曲目《The Phantom of the Opea》。

这种与演员同处一个时空的体验实在是其他形式无法达到的。剧院用现场给人们的,正是这样的时空。而能记录它的,只有我们自己并不精准的记忆。

“浸入式”让观众成为“演员”

还有一种特别的“现场感”,抓住了观众的心,更掏空了他们的钱包。

相比传统表演形式,“浸入式演出”是种更强调参与感和现场感的表演形式。在这种形式下,观众从旁观者化身为参与者,自我探索剧情,甚至参与其中,进行创作。

▲ SecretCinema 呈现的《小姐》浸入式演出现场

@蜀黍 “看”过次数最多的一出戏《Sleep No More》,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作品。

该剧根据莎士比亚《麦克白》改编,故事发生在整栋大楼中,“观众”进入剧院那刻,就会被派发一只白色面具,可以自主选择跟随不同角色,看到属于他的故事主线。

每个角色都是主角,观众需要在这找的谁是真正的“麦克白”。

▲ 根据莎士比亚《麦克白》改编的浸入式话剧《Sleep No More》剧照

如果说在传统的表演形式下观众的视角是上帝,在这里,观众就只是幽灵。但这种“浸入式演出”对观众的要求也更高,不少人都是恶补原剧本,重刷好几遍才能弄明白整出戏的门道。蜀黍 也是因为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潜”入剧组当了工作人员后,才集齐了和主要人物的互动。

综艺,成为导“火”索

“去剧院看剧”确实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年轻人追捧的文化消费活动。

@广州大剧院 副总经理J 提供了一组数据:2019年8月,剧院通过微信对观众展开的调研,参与调研的1200名观众中,学生所占比例约42%,其中92.7%的学历在本科及本科以上。

她也告诉我们,音乐剧、话剧、歌剧、舞剧和音乐会是最受年轻观众喜欢的五种演出类型。

▲ 观众晒出看剧“票根”。

如果说“现场感”是绑住了年轻人爱剧之心,那综艺《声入人心》就是让“去剧院看剧”火爆的导“火”索。

《声入人心》是一档以推广美声和音乐剧为目的的声乐类综艺,凭借多位“神仙选手”成功吸引大量粉丝,观众一边磕着梅溪湖36子“神仙cp”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种“神仙”表演形式,开始走进剧院看剧。

观众中很多人在看节目前对“美声”零了解,没听过几部音乐剧,但现在却经常出没于各大剧场,听音乐会,看歌剧、音乐剧、话剧等等形式的舞台剧。不仅如此,他们还会豆瓣小组、微博超话等平台中分享自己的Repo(观后感),互相科普歌剧、音乐剧的小知识,俨然一群剧院发烧友。

▲ 在豆瓣声入人心小组里,很多粉丝发帖repo,科普。

这群原本只是偶尔走进剧院的年轻人,在综艺节目推动下形成了一个圈子,互相感染,不断扩大。

但也有人说,以这种形式吸引“粉丝”到剧院,是“高级爱好”的饭圈化,也是对市场的妥协。

对很早以前就对剧院情有独钟的人来说,他们认为“粉丝”的涌入一定程度上象征了资本的入侵,怀着一颗“护短”的心,难免会与通过综艺走入剧院的观众出现摩擦。

▲ 《声入人心》粉丝群体号 @梅溪湖的围栏 在微博发文。

“但既然走进了剧院,只要大家都是把注意力放在演出上,尊重作品和演员,又何必计较最初是为何而来的呢?”柏木 觉得以此来评判观众水平高低的行为并不应该,过于保守有时并不利于戏剧市场观众数量良性增长。

更何况,如今的国内市场,一部剧的制作绝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主办方,资方总是追逐利益。在国内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观众站队“互撕”没有意义。

观众和从业人员们要做的,就是在浮躁的市场中保持自己热爱剧院的初心,而不是彼此攻讦。

▲《声入人心》第二季成员赵越、张英席演唱歌剧《Caruso》

走进剧场后,我们也在思考

戏剧市场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是必然存在的现象。走入剧场的年轻人们并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关于市场、关于戏剧,他们有着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蜀黍:国内中文原创好看的剧太少,明明有这么多好题材,但感觉投资人制作方情愿去引进也不愿意写新剧。我看过几部孟京辉的话剧,觉得它的外表大于实际了。包括像他的浸入式《死海边的美人鱼》,我觉得故事讲得不清不楚。

@侯哥:其实现在我去剧院看得更多的还是原版引进剧目,引进后做成中文版的也有不错的。但是国内原创剧的质量就有待提升,特别是在音乐、剧情和舞美方面。

#《声入人心》第一季成员演唱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法语版)选段《世界之王》

@音符:《声入人心》的成功确实为剧院注入了一道活水,然而能否留住随浪潮而来的观众,主办方、制作人、演员都是缺一不可的因素,他们都是“引水人”。

@朵拉:很想跟新入坑的观众们说,观剧请勿拍照!返场可以拍啊……尽量不要玩手机,屏幕即使调到最暗也会影响旁边的人。

@渔网:不可否认,确实有一部分观众最初是为了追星走进剧院,进剧院本身就是一件“价格不菲”的事,但很多主办方借此机会哄抬价格,割韭菜的意图太过明显。

@loti:国内戏剧市场确实还不成熟,高质量的国产剧目凤毛麟角,很多剧目的主办方都急于赚快钱,没有给制作团队足够的时间打磨剧本和舞台,剧的各方面瑕疵都很明显。

@ 火爆百老汇的音乐剧《Hamilton》

@茶树:以前图方便找黄牛买过票,但后来意识到这是非常损害观众利益的行为。像《德龄与慈禧》这次的实名制购票确实能比较有效的预防黄牛,但是希望不要那么简单粗暴,请给港台同胞和外籍人士一点买票的机会啊!

@柏木:西南人民感觉自己身在文化荒漠……主办方们,中国不是只有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啊!!康康其他地方好吗!(不过今年四川大剧院投入使用后有所好转)。

奉上「剧院小彩蛋」

最后,城画君还在这群剧圈“上头分子”的手上,套到一份剧院小彩蛋:🚪

stage door 

简称SD,即演出结束后,去工作人员出入的后门“堵”演员,对演员的表演表达喜爱和感谢,有的还会送上一点小礼物或者顺便要个签名。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每个剧院每位演员都接受SD活动,如果该剧院/剧目开放SD活动,官方会提前发通知。各位剧迷们请务必遵守剧院规定,尊重演员选择,如果他很累了,请让他在下班后回家休息。

👗 dress code 

即着装规定,某些剧院或一些特定剧目上演时,会对观众有特定着装要求。当然这有时也是观众处于对剧的喜爱,自发形成的某些着装传统。

比如观看法语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观众会根据座位选择红色或者蓝色的衣服,看音乐剧《魔法坏女巫》会穿一身绿衣服……

🧔🏻偶遇大佬

舞台剧作为一门非常考验演员能力的艺术,许多专业的演员需要定期去剧院观剧学习,不少公众人物也将看剧作为爱好之一。

在伦敦西区,你可以遇见抖森、卷福、小雀斑;在国内,也常常能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大剧院等剧场看见随机掉落的明星✨。

 本文编辑 雨衣 实习生 楼月感谢所有接受采访的剧圈“上头分子”特别鸣谢@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J 提供数据支持

希望大家在走进剧院的同时都能遵守观剧礼仪

更多信息及杂志购买请关注城市画报官方微信号:城市画报(微信号:cityzin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