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剪瓷雕|古厝檐角的一出戏

 来来永胜 2019-09-26


门亭楼上剪瓷雕,或人或物神形俏。
历史故事瓷艺表,民间绝技一姣姣。

临海而息,以海为家,闽省独特的海洋文化赋予其人民热烈旺盛的想象力。大胆而创新,表达淋漓尽致,于是色泽鲜亮的宫房庙宇随处可见:红如赤焰,蓝若碧空,绿似青草,黄为灿金……驻足环视,屋脊、檐角、门楼、壁画,角角落落的剪瓷雕让人移不开眼。

剪瓷雕,亦称嵌瓷、剪黏。是一门以残损价廉的彩瓷为原料,利用钳子、木锤、砂轮等工具,将原料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瓷片,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的装饰艺术。

据记载,这门独特的工艺是古代闽越建筑师的独有工艺,目前仅存于闽南、粤东、台湾西部一带。剪瓷雕融合了泥塑、绘画、雕刻等各项工艺,其繁多造型无不栩栩如生,传递祈福祝愿的涵义以及道德教化的功能。

相传,最早的剪瓷雕是在唐代初期由中原地区传入闽南;宋代有记载可考证的寺庙已开始使用此技艺;直到明代,闽南人盛行兴建祖祠使得剪瓷雕工艺愈发成熟,传至台湾甚至海外。

剪瓷雕大致可分为平雕、浮雕、半浮雕、叠雕与立体圆雕几类。平雕注重整体构图,层次单一却不失色彩与故事;浮雕与半浮雕优在凸显画面,透视与错觉令造型呼之欲出、生动有趣;叠雕多出现于屋顶,而立体圆雕则适用于塑造人物。

这古厝屋顶的流光溢彩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使人惊叹流连。制作,无疑需要熟练精湛的技巧和丰厚渊博的人文宗教知识。

首先是制图或定架:平雕需在纸上勾勒出草图,而立体圆雕则要用铜线绑出框架填充水泥来筑体。这个过程极其考验制作师傅的想象力与熟练度,因为具体细节,如瓷片形状、大小、颜色都不会呈现在图纸上,而需要制作时凭借经验或是临场发挥。

接着是剪瓷,选材多来自色彩鲜艳、残损廉价的瓷器或是贝壳。手握铁钳,五指灵活程度不亚于钢琴师,迅速而又巧妙,一张一合之间,形状不一的拼瓷部件就诞生了。其难度在于力道:轻则无变化,重则致破裂。如同武艺高手,剪瓷雕的师傅总能对自己的力收放自如。

然后是黏贴,又称“堆”。将剪下且打磨好的碎片粘贴于所需部位,或是插入半干的水泥胚体上,由内至外,由上至下,依循逻辑,整齐中带着随意,一个胚体便被覆盖最终成形。

若是制作人物,则最为复杂,需加上一道制作人脸、手等部位的工序。将棉花与石灰、水调和后,如同捣制药材将其捶至有粘性。期间加入黑糖、糯米汁等以增加硬度与凝固力,经此过程制成的棉仔灰则用于雕塑人物头、手脚等部位。最后用相同的棉仔灰连接身体与其他部位,根据需要绘画或填充色彩。一个色彩鲜明,惟妙惟肖的剪瓷雕人物便完成了。

穿梭于闽南村庄的小巷中,祠堂屋顶、庙宇回廊上的剪瓷雕显得华丽张扬,热闹非凡。当其一经完成,风吹雨淋也无法褪去那鲜亮的颜色。它们无声地站立在那经历岁月、遇见故事。然而,现代工厂的发展以及手工艺人的转行使得剪瓷雕渐渐没落,传承之路异常艰辛。

工业化永远代替不了手工坊制作

赋予工艺品所特有的灵性与韵味。

正蹊堂的布鞋,

坚持选取宋锦、缂丝等“非遗”面料

历经精湛手路,使得成品

既是丰厚地域文化的积淀与结晶,

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执著,

一种责任,一种情怀

别具一格的工料与超凡脱俗的工法

使得其平添一份人文的厚重与俗世的热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