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雕泰斗—邱双炯

 来来永胜 2019-09-26

              作品:嫦娥奔月

    他出生于贫苦家庭,经历了许多磨难,也养成了坚持不懈的性格。

  40年的时间里,他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德化的水电事业。这段时间里,德化成功地推广以电代柴烧制瓷器的新技术,促进了陶瓷业的迅速发展,实现陶瓷产业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长于中国白瓷的故乡,他醉心于瓷塑创作,利用工作之余学习陶瓷专业理论知识,搞瓷土配方和陶瓷创作,在坚持德化民间传统雕塑技艺的同时,致力于开创雕塑技艺的新篇章,让德化陶瓷变得更加完美,走得更加遥远。

  他就是邱双炯。

         作品:如意观音

A 人物・创业故事

  穷孩子几经风雨成瓷雕大师

  邱双炯一生走南闯北,经历过无数风浪,磨练出干练的作风。记者采访他时,没有过多的寒暄就切入正题。大部分时间是他在讲述自己的过去。

  因贫困中途辍学

  邱双炯出生于贫苦家庭,5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曾缠小足的母亲于城郊租种少量土地及小手艺加工挣得微薄收入,孤儿寡母过着清贫的日子。

  他7岁入明伦小学,后曾流转于浔中、育英、雁塔小学和德化师范附小,1945年毕业,考上中学。谁知,注册入学所需的45斤大米挡住他的求学路。因母亲患病卧床,家庭缺乏固定经济来源,他失学了。

  他进入程田寺格茂源瓷塑作坊打杂,学习瓷塑工艺。其间,作坊因主人离开而倒闭,他随之失业。

  次年,他又到蕴玉瓷庄当学徒,拜瓷庄主人、著名雕塑艺术家苏勤明为师。这成为他后来攀登瓷坛艺术之峰的关键一步。

                 作品:落雁

  拜名师学艺数年

  在蕴玉瓷庄,他表现出才思聪敏、学习勤奋、接受力强的优点,他常常延长作业时间,利用晚上点小油灯加班,善于观察琢磨,敢于大胆尝试,深得师傅器重,进步极快。

  后来,由于瓷路不畅,师父家的瓷器生意走下坡路,身边的师兄弟纷纷转行,慢慢地由五六人减为只剩他一人,瓷庄也长时间没有开发新产品。他把以前的模具搬出来重做一遍,一间屋子堆满成品,师傅只得向邻居借了间屋子装。不久,借来的屋子也装满了成品。在他入瓷庄6年之后,师傅无奈只好让他先回家,再寻生路。

  此时,他已草草学得陶瓷雕塑工艺的初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法,也因此与瓷塑艺术结下难分难舍的终生情缘。

                作品:沉鱼

  工作之余勤补知识

  1951年夏,德化选招两名通信员,他幸运入选。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他走上县水电部门的领导岗位。因为工作更忙,无暇顾及志趣与爱好,他与瓷塑工作暂时作别,一晃一二十年。

  在这期间,他从未释下雕塑艺术的情怀,总寻找机会去接近。出差外地,他常逛书店物色有关雕塑艺术与工艺、窑炉知识的书籍,如《艺用人体解剖学》、《陶瓷工艺学》、《陶瓷雕塑工艺》等,购买带回,利用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从书本上寻回“旧爱”,填补精神需求。

  此后一段时间,他感到贫乏与空虚,对实践技能重新燃起迫切的需求,又继续接触、探索陶瓷生产与实践工艺技术,私下又“偷偷”“捏”起瓷泥来。他在家里建起“小实验室”,试配方;用一张小桌子设置瓷塑作业台,操起瓷塑小刮刀,创作出部分人物、动物等小作品。并自己设计建成微型小电窑,试成以电烧瓷。

  1977年,他担任中共德化县委常委(后任副书记),分管工业,由于工作的需要,经常下乡、下厂、下工地去接触实际,检查工程进度质量。他常常利用这个机会,采集陶瓷原料矿石标本,带回交给有关瓷厂进行各种试验,或自己进行试验。

  1984年至1985年,他为试验一种新釉瓷种,花了不下100多个夜晚进行100多次试验,终于偶然中试成了一种古朴典雅的铁系花釉“玛瑙釉”。这种瓷釉色泽彷如玛瑙,绮丽璀璨、瑰奇无比,外表看似黑釉,强光照射下则闪动出血红宝石色的光芒。

               作品:乐归

  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上世纪70年代末,德化有两家国营陶瓷厂、七八家乡镇厂以及30多家村办厂。瓷厂不多,可每个瓷厂都是一头“柴老虎”,消耗的木材量大得惊人。当时,每家瓷厂里都堆着一座座柴山,垒成宝塔状,底边长宽各有10多米,高5-6米。

  据统计,1982年,德化陶瓷厂发展到100多家,年产值不过亿元,可年消耗木材多达10万平方米。照此下去,附近的森林将被砍光烧光。当时有专家测算,德化的林木蓄积量只能满足9年的瓷业生产需要。

  “与那时陶瓷厂堆的木料塔相对应,周边山头都光溜溜的,连马尾松都被砍得只剩树梢的最后三个枝丫,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尾’松了。天空也灰蒙蒙的,像整天被雾罩着,到外面转一圈,鼻子里都是黑乎乎的灰尘。长期下去,山秃了,空气混浊了,将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祸患。”时任德化县委副书记的邱双炯谈及当时的情景,至今仍觉痛心。

  “不能再烧下去了,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最重要!”他在长期摸索、实验、调试下,提出“用水发电、用电烧瓷”的想法,决心推动德化推行以电代柴烧制陶瓷。

  1981年3月,德化成立节能办公室,组织了若干名科技人员和15万元资金投入到电窑技术攻关中。经过3个月的攻关,第一条“电窑”在德化县二轻瓷厂试验烧瓷成功。

  这一技术改革的成功与推行,在能源紧缺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促进了陶瓷产业的持续发展,也使长期以来的“林瓷矛盾”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冲,并顺利地过渡到后来石油、液化气的敞开供应时代,实行电、油、气并用烧瓷。

              作品:自在弥勒

  退休后专注艺术创作

  1991年春,邱双炯退休,着手创办“德化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专心致志于瓷塑艺术的研究。

  多年来,他矢志不移,废寝忘食,专心沉浸于自己“第二个春天”的理想――陶瓷艺术。他不断完成自己确定的陶瓷科研实验项目,推出一件件新作品。譬如传统题材的历史人物孔子、诸葛亮、关云长、杨贵妃等,道佛教的老子出关以及各种姿势的观音、达摩、罗汉、弥勒等,乃至动物花卉器皿鹿、豹、鹰、奔马、花釉小花瓶、小笔筒等等。

  为了营造一个对陶瓷科研与瓷塑艺术创作更为有利的环境,他于1993年至1994年选择城北风景优美的凤凰山北坡,建成艺术科研相结合的小艺苑。1995年春节,他携老伴与小艺徒,别离城关闹市区,到清雅幽静的小艺苑,更专心致志于艺术、科技的研究与追寻。

  短短数年来,他不断创作出新作品,并在“薄胎彩塑”和水性颜料“釉下彩饰”工艺的研究获得新成就。其液体颜料釉下五彩与薄胎彩塑工艺,在某种意义上冲破了传统技法框框,走出独具一格的工艺之路,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

  他经福建省职称改革领导部门评审确认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还当选德化县陶瓷文化研究会会长。

               作品:薄胎坐岩观音

B 人物・对话

  “市场化正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艺术”

  早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德化作为中国三大瓷都,传统技艺源远流长,历经数百年传承,您怎样看?

  邱双炯(以下简称“邱”):德化民间传统陶瓷雕塑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明代就已开始扬名世界,并借泉州港畅销全球。

  明朝德化瓷雕宗师何朝宗的艺术,得到世界上一些鉴赏家的承认,德化是沿袭着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全称可以叫做“以何朝宗为代表的历代宗师创立的德化民间传统陶瓷雕塑艺术”。何朝宗艺术是一种文化的结晶,根据中国书法、绘画等文化精髓,去粗取精,去繁存简,认真地把作品提炼到很精的境界,具有独特的形式美。

               作品:滴水观音

  “年轻人很少愿沉下心搞创作”

  记:在以陶瓷为支柱产业的德化,传统工艺也面临失传危险,手拉坯等纯手工的传统工艺日益被机械化所代替,传统的窑炉烧成等工艺几近失传,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也仅3人。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邱:市场化正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艺术。整个行业少了一些精力,来对祖先留下的传统瓷雕工艺进行提炼和发扬光大,也产生了一些洋不洋、土不土的“畸形”。现在,德化瓷烧制技艺虽然成了国家文化保护遗产,但在这一概念中,传统瓷塑技艺这一德化瓷的文化精髓,并没有得到足够凸显。年轻人很少愿沉下心搞创作是一个关键因素。

  艺术创作应建立在修养和学识基础上。德化传统瓷塑技艺历经数百年积淀,能将自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修养融入瓷雕创作中,创作出带有思想性的艺术品,这是将德化传统瓷雕艺术精髓传承并发扬光大的要素。目前,德化缺的正是这两者有益结合的传承者。

           作品:金刚破魔尊者

  能源结构调整保护了环境

  记:德化既是一个拥有数千家陶瓷企业的产业基地,也是省内知名的适宜人居住的县城。您认为这种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如何做到的?

  邱:能源结构调整起了很大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德化县的陶瓷产业得到迅猛发展,而传统陶瓷工艺是以燃薪龙窑为主,林业保护与陶瓷发展的矛盾突出,陶瓷产业能源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地方政府及时做出了“以电代柴,发展瓷业”的战略决策,促进林业保护与陶瓷产业协调发展,从以木材、煤炭为主要能源逐步过渡到柴油、电能、天然气。新能源的广泛使用,使德化成为全国第一个无烟囱的陶瓷生产基地。

  目前,德化90%%的陶瓷企业使用电、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10%%的陶瓷企业使用液化石油气、柴油,实现了陶瓷生产能源清洁化。陶瓷产业能源改革不仅保护了德化的森林储量,还避免陶瓷产区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带来的大量烟尘、二氧化硫和有机废水的污染。

  如今的瓷都德化,不仅生态保持良好,而且陶瓷企业集中的县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

              作品:孙二娘

  白瓷本身就是大品牌

  记:经过20多年的市场洗礼,泉州区域品牌已现雏形,如安溪茶叶、德化陶瓷、南安石材、惠安石雕等。近年来,德化全力打响“中国瓷都―――德化”品牌。你觉得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足工夫?

  邱:德化的中国白瓷,本身就是一个大品牌,是德化老祖宗自主创新的,现在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企业若要争名牌,保证自己的产品始终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实行创新经营,坚持不断创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做到棋高一着、步步领先、不断求变,牢牢抓住市场、顺应市场,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再有,企业要严把质量关,建立正确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形成完善有效的现代营销服务体系。我认为,企业必须将营销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龙头来抓。

                    作品:宋江

C 人物・印象

  老骥伏枥

  一位有点瘦却很睿智、豁达的老人,这是邱双炯先生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德化一位友人曾说,采访他时,应观察他的神态,再与其创作的弥勒佛相比较,会发现不少神似之处。细究之下,不无道理。除了那皓眉如雪、笑容可掬的样子,他“宽容大度,达观乐天”。

  他的家,位于德化凤凰山脚的一幢普通楼房。小楼紧挨着山,绿木苍翠,池塘不时传来蛙叫声,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境。

  走进他的房子,我们最大的感觉便是“朴素”。面积挺大的客厅,除了茶几,就只摆放着书籍、作品及一台工作所需的电脑。其他房间,除了日常起居所需,都被用于艺术创作。

  就在这个房子里,他永远保持着一种坦然的微笑,追求着自己的艺术理想,追求着明代瓷塑巨匠何朝宗的那股神韵,追求着运用独特的雕塑语言。

  作为德化瓷雕的代表人物,有人称他为业界的泰斗、大师。可他自己在谈到这些称号时,只淡淡地说,自己不是什么泰斗,而是一名从事德化传统瓷雕艺术研究及创作的老兵;也不是大师,只是一名负责传承传统瓷雕技艺的老师。

  在他看来,能将瓷雕技艺发扬光大,培养出许许多多争气的学生,就是他最大的成就。

  有句老话说,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老年万事休,但他退休后展现出来的不懈追求、坚毅和努力,彻底改写了这句话。今年已76岁,他依然潜心于各种陶瓷作品的创作,为陶瓷艺术殿堂增光添彩。

  多年来,他全身心地投入创作雕塑,忙得不亦乐乎。在《贵妃醉酒》、《贵妃出浴》、《木兰易装》等被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后,他还想到利用新研发的发光陶瓷,创作更多的传世之作。刚花了两三年创作完大型瓷雕500罗汉、水浒传108将后,他又给自己定了新的目标:在自己有限的精力里,继承何朝宗作品风格,全心去做好几件孤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创作高难作品和别出心裁的作品”,这是他对陶瓷创作的追求和理想。

            作品:朱仝

  人物名片

  邱双炯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原德化陶瓷同业公会名誉会长

  德化县陶瓷文化研究会会长

  德化县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所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