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真善美标准之浅议

 杏坛归客 2019-09-26

张绪军

一、中国文化的真善美

文化即人文,实际上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就是人如何对人、对事、对物去“以文教化之”。“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教化之义。“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因此要倡导“文明以止”,与真善美相合者则颂扬、践行,与真善美相违者则鞭挞、规避。

因此,文化是“以文化人”进而“化成天下”的,是推动人类文明有序化发展进步的结晶。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人文道德规范,是一种有情感倾向的价值观体系。这种文明进步有序化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思维有序化、行为有序化和生理有序化。而这三种基本有序化的决择依据也有三种基本类型价值:

思维性价值:推动或阻碍人类思维有序化过程的价值,用“真”或“假”的形式来描述,它包括两个方面:知识、思维方式。

行为性价值:推动或阻碍人类行为有序化过程的价值,用“善”或“恶”的形式来描述,它包括两个方面:行为、行为规范。

生理性价值:推动或阻碍人类生理有序化过程的价值,用“美”或“丑”的形式来描述,它包括两个方面:消费资料、生产资料。

根据《统一价值论》观点: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即事物的价值率与人们平均价值率之差,决定着该事物对于人的客观意义。因此,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它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人就会不断增加对该事物的价值投入规模;相反,就只有消极的意义,人就会不断减少对该事物的价值投入规模。显然,真善美的价值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由此给出文化的“真善美”价值的精确定义:

“真”——就是指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思维性价值。

“善”——就是指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行为性价值。

“美”——就是指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生理性价值。

这里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正向价值和积极意义,即就是“真善美”,也就是现在大家通常所说的“正能量”。毛泽东主席早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中指出:“人们历来不是讲真善美吗?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恶丑。没有假恶丑就没有真善美。”

文化艺术作品应追求真善美即正向价值,而这种真善美价值给人带来的真感、善感和美感的能量强度,就是人们投入文化艺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据的真实性、所坚持的崇善性、所追求的完美性的情感强度。当然,这种情感强度是人们心灵可以感受的,这种文艺作品的“真善美”正向价值所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是通过大多数人的感知和认可获得的。因此,我们党提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文艺两为方针,与“真善美”作为文艺作品的三个基本价值标准,是文艺创作与文艺作品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统一价值标准。

因此,真善美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本底属性!文化艺术工作者一定要追求真善美!创作出具有真善美价值和品质要求的文艺作品。衡量一部文艺作品价值,就是通过“真善美”价值来判断的。“真”是真实性,是尊重客观的基本要求;“善”是崇善性,是选择倾向的核心要求;“美”是完美性,是文学修养的境界要求。真善美三者构成了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高度和谐统一”的价值结构,是文学艺术产生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因而,“真善美”成为追求进步的文艺家们,争相攀登的文学艺术价值三座高峰。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无一不是以卓越的艺术魅力,闪耀着永恒光芒的“真善美”文艺思想而感人传世的。

二、何谓楹联的真善美标准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对子是对联的俗称。对联是中国文学体系中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对联甚至比诗词更加雅俗共赏、用途广泛。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能做到言简意赅,文情并茂,神形兼备,联墨齐美,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美的感受。楹联的承载传统、教化民心、美饰环境、传播文明的功能,对社会产生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楹联文化已深入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楹联确实是我国文学艺术园地的一枝奇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楹联文化堪称“国粹”是当之无愧的。因此,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文化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传承好、运用好楹联这种汉语语言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来表达心愿,寄托理想,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讴歌社会真善美,鞭挞人间假恶丑,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这就首先需要我们搞清楚什么是楹联的“真善美”?评价楹联“真善美”的标准又是什么?

当然,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裁之一,楹联作品不仅要符合《联律通则》,更要遵循“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如:事物取材的真实性,创作初心的崇善性,文学作品的完美性;还要考虑楹联本身独特属性,来回答什么是真联?什么是善联?什么是美联?众所周知,楹联突出特征有:一是历史悠久,自成规定;二是用途广泛,雅俗共赏;三是文情并茂,联墨齐美。据此,楹联的“真善美”价值属性,可以用“六性”来衡量楹联价值——即真联的真实性、规定性,善联的崇善性、致用性,美联的文学性、艺术性。

所谓楹联的“真联标准”,就是要符合内容的真实性、体裁的规定性,即“求真合体”。楹联作品的真实性,一是指楹联创作在反映自然社会生活和表现思想情感方面,达到的真正、深刻的程度。内容虚无缥缈,脱离真情实感,就不是真联;二是楹联作品一定要符合楹联体裁形式,符合联律通则要求,否则就不是合格楹联,也就不可能是真联。

所谓楹联的“善联标准”,就是要具备文化的崇善性、功能的致用性,即“崇善致用”。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和入世建功,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崇善性、功能的致用性。这种崇善性,决定了楹联文化应该崇德向善,守礼重情,与人为善;这种致用性,决定了楹联文化应该服务惠民,成人达己,于事有益。楹联作品只有上善若水、经世致用,才称得上是善联。

所谓楹联的“美联标准”,就是要追求文辞的文学性、书写的艺术性,即“文华墨美”。楹联的“美”,是一个文学艺术上追求完美境界的问题,即指作品的文辞修养与书写呈现,是否能和谐统一?是否有艺术个性?是否有创新发展?是否能使人精神愉悦?如何创造出一副气韵生动的美联,这常常决定于楹联家个人的审美修养和人格境界。因此,楹联学习永无止境。

三、如何创作真善美楹联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国首届梁章巨楹联奖首席获奖者余德泉教授的《中华对联通论》的适时出版,以及四川省叙永县“余德泉艺术馆”的建成开馆,是全国文化界尤其是楹联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两宗大事。前者完成了楹联学科建构,大大提升了联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学术地位。后者是一项楹联文化、书法艺术双峰并峙的文化工程,为全国楹联文化艺术展示提供了研究与展示场地。为此本人撰联祝贺:“德重联坛,泉润墨章,联墨双馨华夏誉;艺开通论,术陈专馆,通专两便迩遐香。”以歌颂他为楹联事业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在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楹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应该有怎样的作为?我们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楹联创作初级阶段“怎么写”的基本技能,还应积极推进楹联“真善美”标准的实践,探索掌握楹联创作升级阶段:“写什么、为谁写、怎么写好”的三个创作要领,写出符合真善美标准的楹联来。

创作真联,就是解决"写什么"的“认识”问题。“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即作品是否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以及作者对所反映的生活有无正确的感受和认识。因此,真联写生活,写真情实感,要多体验多学习,以丰富创作素材,做到言之有据;写真联还要掌握楹联体裁规定,提升写作技巧,过不了楹联规则关、技术关、谐巧关,就写不出真联。

真联欣赏:

湘江、赣江、鸭绿江,百堑何曾拦虎步;

家事、国事、天下事,一生自若荐鸿心。

(佛山 郭彦波撰)

赠诗刚历八三秋,是毛公笔,写彭公赞;

勋业永铭三八线,凭不世才,成惊世功。

(宝鸡 王逸飞撰)

——这两副作品是湘潭市楹联家协会主办“纪念彭德怀诞辰120周年征联”的应征联。联家一是撷取了真实而深刻的内容,如前联从彭德怀元帅的军旅足迹中择其关键,写出了元帅的勇猛无敌;后联则抓住了毛泽东主席1935年写“唯我彭大将军”的重大历史节点和抗美援朝惊世大事。二是运用了多种楹联技巧,如前联“江”“事”三重叠字和“虎步”“鸿心”比喻,后联“八三”“三八”绞股重字与“公”“世”规则重字的双重技巧的叠用。因此,这两联堪称“真联”典范,也获得评委们的一致看好,被分别评为特等奖、一等奖。

创作善联,就是解决"为谁写"的“伦理”问题。“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即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于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影响。因此,善联为社会进步而写,为讴歌先进而写,为宏扬正能正气而写,做到“联墨飘香处,春风化雨时”;坚持“两为方针”,加强惠民服务,提升楹联实际功用,做到与人、于事都有益,就才算善联。

善联欣赏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清 袁枚、秦大士撰)

        ——这是岳王庙前一副流传千古的绝对。作者是清乾隆朝十七年的状元秦大士。相传,秦大士和当时著名文人袁枚等人游览杭州西湖,来到岳飞墓前,看见秦桧的跪像,袁枚看见秦大士有点尴尬,于是说要作副对联,还没等秦大士同意就说:“人从宋后羞名桧”,秦大士一听直接说道:“我到坟前愧姓秦”。此对妙就妙在不提岳飞只提秦桧,却更加突出了人们对岳飞的敬仰之情。可见,这也是一副最能体现楹联文化崇善性的佳对。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唐 韩愈撰)

——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此句在《增广贤文》中有收录,是其治学名言,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只有勤奋才能成功。这副对联的功用性是非常突出的,有不少学子喜欢将此联作为座右铭或挂于书房,实为一副善联佳作。

创作美联,就是解决"怎样写好"的“美学”问题。“文艺创作”主要与“美”相关,即作品的修辞手法与表现形式是否和谐统一,是否有艺术个性,是否有创新和发展。美联多是用厚实的联外功写出来的,联家应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功底以及扎实的书法艺术素养,才能写出动心、美目怡心的佳构好联来。没有文华墨美的日积月累之功,是断然没有美联的厚积薄发和推陈出新。

美联欣赏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清 邓石如撰 王艳旗书)

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

(清 林则徐撰 鲁小川书)

——前联乃邓石如自题于书房的楹联。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何等气度!何等清高!后联是林则徐1842年8月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口占留别家人的诗中对句,竟成了一副描写山水的名联。青山虽然不曾着墨,但却是一幅留存千秋的美丽画卷;碧水虽然没有琴弦,但却亘古至今,奏出悠扬动听的琴声。图画琴声之雅,青山碧水之美,清淡出奇趣,简易寓深意。寥寥几笔,何等优美!何等意境!此两联实为美联范例。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清 石韫玉撰并书)

——这副楹联文意是:写文章要精神充实、思想成熟,文章就写得老到;为人若学问深厚,就能意气平和。上面三联分别用金文、行书、楷书写成,笔墨韵致,结字古雅,章法老到,书写呈现形式与联语内容,相得益彰,堪称“文华墨美”之美联

        如果说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那么楹联的创作,“真”是基础,“善”是灵魂,“美”是手段,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敬畏天地人,追求真善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因此,掌握真功夫,坚守善初心,追求美境界,应该是楹联家一生的文化修炼、道德操守和信念追求。“万物有灵,天地有心,和煦春风能化雨;百花齐放,联书齐美,飘香翰墨可怡神。”拙联是2017年初我当选湘潭市楹联家协会主席时所撰,正是本人对楹联文化自信的心迹表露,也是我对创新发展市楹联协会工作的主张。抄录在此以祝全国的联界朋友们春风拂面!神怡体健!祝我们共同的楹联事业春意盎然!风光无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