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适:台州六闸创建者·台州日报

 龙山园丁 2019-09-26
罗适:台州六闸创建者

绘图 江竹铭

    本报记者诸葛晨晨  

    罗适(1029年-1101年)字正之,号赤城,宁海人。宋治平二年(1065年)登进士,历任安徽桐城尉、山东泗水令、济阴令、河南开封令及两浙提点刑狱、京西北路提点刑狱、著作佐郎、朝散大夫等职。

    壮年登进士

    在三门海游马家山山腰有一座垒石岩,即是慈母石。从远处眺望,形状像一位端坐的、盼子归来的老妇。“慈母石”这个名字的渊源,还要从治平二年(1065年)那年,进士及第的罗适回乡省亲说起。

    治平二年(1065年),科举唱名后,状元彭汝砺携同榜40名新科进士,从大殿缓缓而出。

    队伍中的罗适跟着前行。待一行人至东华门时,嘈杂声越来越大,“看,这是今年的新科状元和新科进士!”夹道欢迎的百姓欢呼,将罗适拉回现实。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自十七八岁开始,罗适,这个蛰居浙东海隅山乡的寒门儒生踏上遥遥求学路,前往明州、湖州等处,师承于名士楼郁、胡瑗门下,后经一路科考,到三十七岁登进士。

    “父亲、母亲大人,儿子终于没有辜负二老的希望。”罗适衣锦还乡时,双亲均已故去。他伏在爹娘的坟茔前,哭吟出《慈母石》,“父母衣我宁自寒,父母食我宁自饥。”忆双亲的含辛茹苦和谆谆教导,而今难以赡养尽孝,“我思父母不得养”,罗适下定决心,要靠“行当竭力事明君”以酬双亲养育之恩。

    回乡省亲后,罗适很快接到舒州桐城县令的上任文书,至此,他30余载的仕宦生涯拉开帷幕。

    仕宦30余载

    扬州市江都区邵伯中学是苏北名刹邵伯古法华寺的遗址,古法华寺侧曾筑有一间罗君生祠。

    岁月悠悠,几经沧桑,当年的罗君生祠荡然无存,但祠内镌刻《罗君生祠记》的石碑,历经劫难至今犹存。

    祠,即祠堂,生祠就是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纪念馆”,或设塑像画像,或立姓名牌、立碑,像祀神般供奉。

    罗适在江都期满离任时,当地乡贤感颂其功德,专门在邵伯为其绘像立生祠以祀,并请北宋名士秦观撰写《罗君生祠记》。根据史载,罗适先后任职的泗水、济阴、开封等五地,均曾为其立生祠。

    回顾罗适的仕途生涯,曾任桐城县尉、山东泗水令、济阴令、河南开封令及两浙提点刑狱、京西北路提点刑狱、著作佐郎、朝散大夫等职,勋至上护军,服五品。一生辗转十任,有六任为地方长官。他为造福地方黎民百姓,鞠躬尽瘁,桑梓百姓也将这位父母官铭记于心。

    罗适初任桐城县尉,正值时疫猖獗,当地还存在信巫不信医的不正风气。为了打破陋习,他四处请教名医,了解清楚瘟疫的成因,发动编写《伤寒救俗方》,还捐出俸禄,买药救济难民。在一系列有力措施之后,桐城瘟疫得以控制。当地百姓对这位父母官感激涕零,甚至有一句顺口溜广为流传:“孰活我命?父母罗令!”

    论罗适功绩,以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最为卓著。他对水利颇有研究,与苏东坡有探讨治水方略的书信往来。在各地任职期间,亲率百姓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如在江都任职期间(1078年-1086年),移民垦荒,并主持兴修水利工程五十多处,受益农田六千余顷。

    然而,像罗适这般勤政为民的正直之士,在官场上却屡屡碰壁,如秦观在碑文所说:“(罗适)尝再被召见,皆以不合罢归”。

    罗适任山东济阴县令期间,曾因触犯权贵,得罪上僚被劾罢官。百姓得知罗县令被罢官,齐聚在县衙前,跪拜在街头诉留,甚至越级上书为其申冤。朝廷难违民意,罗适得以官复原职。

    自壮年出任,数十载宦海浮沉,丝丝白发霜染了鬓角。元祐六年(1091年)春,已过花甲之年的罗适赴任两浙提点刑狱。晚年能回到家乡,对于他来说着实是一件欣慰之事。

    治水患恩播台州

    温岭新河至今存在麻糍闸、中闸、北闸、下卢闸等四座老闸桥。但在南宋时期,新河各地遍布闸桥。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提举浙东,奏请筑迂浦、金清、鲍步、长浦、蛟龙、陡南,并议修永丰、黄望、周洋三闸。后三闸是台州最早建成的出海涵闸,追溯至北宋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台州建闸之首创者正是罗适。

    台州自古地僻近海,东低西高,受地势地形等因素,暴雨则涝,少雨则旱,导致十年九荒。

    在浙江任职期间,罗适深知台州水利以黄岩县最为紧要,不顾年事已高,与黄岩知县实地踏勘90多条河流港汊。有着丰富治水经验的他发现一个问题,这些河流已经有建筑拦水的堤堰,却没有水闸。

    巡查时,知县也向罗适诉苦:“老大人,当地有些河道上游的人以埭堰水,下游的低田就无水灌溉,常常引起高、低田之人的争斗。这当如何是好?”(南宋王居安《黄岩浚河记》)

    “埭堤往往利蓄不利泄,不如建水闸代替埭坝控制水量。”所谓水闸,就是在河道的关键处修建一扇能升降的闸门,将闸门开启,流水可自由流通,将闸门关闭,就截断了水流,实现蓄水保水、匀衡水源、防涝排洪的作用,还解决高低田的矛盾。

    “元祐七年(1092年),增置永丰、周洋、黄望诸闸(《嘉靖太平县志》)。”几年里,罗适一共主持修建了六座水闸,除了永丰、周洋、黄望三闸,另外还包括永宁江上的常丰、清混和永宁江支流西江中段的石湫闸。

    罗适还亲率百姓疏浚官河90余里,沟通大小支流 900多条,田亩受益70多万亩。此后“黄岩熟、台州足”流传于世,其中自然有罗适的功绩。

    罗适还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定居台州各县。据罗氏宗谱记载,仲礼携家小定居临海北涧、仲福定居三门桥头、仲祥定居黄岩洋屿。从此,罗门融于台州各地,繁衍后代;子承父业,世代治水,子子孙孙,无穷尽焉。

    此后,罗适还出任了京西北路提点刑狱(1095年-1098年)。元符二年(1099年),71岁的罗适再三辞官,朝廷终恩准他告老还乡,加封其为朝散大夫,服五品。

    回到宁海后,已入古稀之年的罗适仍参与疏浚城北环城河,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崇宁元年(1102年),罗适归葬海游马家山。

    (感谢三门陈建华提供文献资料,参考书籍有罗先法著《罗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