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书,是一门难学难悟的艺术

 尘封的雨 2019-09-26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化。汉字的大致顺序,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历史上第一次提到草书之名的是《说文解字·叙》,叙中明确指出“汉兴有草书”。从汉到唐,先后出现了章草、今草和狂草等主要形式。 

草书,有章草、今草之别。“章草”具有严格的条理法则,所以人们把汉代隶书笔法的草书称为“章草”,把后来带楷书笔法的草书称为“今草”。通常所说的草书就是指“今草”。章草作为一种草体,汉代之后少有变革。今草可分小草和大草,大草的进一步延伸就是狂草,二者之间并无清晰的界限划分。 

草书是恣肆的抒情艺术,激越外露、笔走龙蛇将汉字的变化发展到了最高峰,是书家将自身的心态借助于线作最奔放的表演,书家可将一根线的解构和组合的变化发挥到极端,达到了非理性的地步。 

学习草书一般从小草开始,因为小草在草法上相对于大草、狂草要更加规范。在传世小草范本中,王羲之《十七帖》、怀素《小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孙子兵法》: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从书法发展史来看,小草脱胎于章草、隶草,大草脱胎于小草,是小草的发展。在调锋时,小草是停下来调锋,大草则是在笔的运动中调锋。在发力上,小草是单点发力,大草是连续发力。大草的运笔要顺一点,弱化发力点,增加拉线的使用。比如孙过庭的《书谱》就是单点发力,王铎的大草则是线发力,是一组线。在中侧锋方面,小草的用笔中锋比较多,比较峻挺。大草的用笔,中侧锋交替使用,书写时要铺开毫,舒展一些、张扬一点,要写出彩带的感觉。所以选笔上,小草宜用短锋,大草则用长锋更妙。从线质方面来看,小草是直线多,方切笔多,方折多。大草是弧线多,圆转多,适合长气。大草和小草有很多共性,有时也会相互夹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草书看似简单,实很复杂,是人的精神内核的迸发,体现的是书法的浪漫主义,是一门难学、难悟的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