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半夏应用经验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e1ae230102xwv2.html

 昵称5543971 2019-09-26

半夏临床应用近年来颇受挑战,尤其在2017年一桩“40g法半夏导致肾功能损害”的477万的医疗赔偿案之后,半夏被推到风头浪尖。

因此关于半夏用法用量,我们应该结合经典论述和现代实践,进行一番求证。

    首先,明确用法。回到方书之祖《伤寒论》求证所用半夏是鲜品还是干品,仲景对鲜品、干品、炮制品有严谨的表述。如地黄,防己地黄汤、百合地黄汤用生地黄”绞汁,即鲜地黄;薯蓣丸、黄土汤、胶艾汤、肾气丸用“干地黄”;用生地而不绞取汁的唯有炙甘草汤。姜亦有生姜、 干姜、炮姜之别。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半夏散及汤等,所有半夏后均标注“洗”,《金匮要略》中小半夏汤、大半夏汤、射干麻黄汤,半夏后亦多标注“洗”。“洗”不可简单理解为洗去泥土,《金匮玉函经》中有记载:“凡半夏不咀,以汤洗数十度”,“汤”即热水。《雷公炮炙论》有载“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虽然《雷公炮炙论》中亦有半夏炮制品,炮制的半夏无涎,无需再洗。另外生半夏干品用热水泡亦无涎液。因此推测,经方中使用为生半夏、且为鲜品,即鲜半夏。

近贤经验,半夏是可以生用的。朱良春老师用生半夏,是得之章次公先生的亲传。而章先生用生半夏,又得之其老师曹颖甫先生。曹氏指出:仲景书中半夏只注一“洗”字,洗者洗去泥沙耳,故仲景所用半夏皆为生半夏。朱良春老师更明确指出:生半夏久煮,则生者变熟,何害有之!

传统的半夏加工方法,先用清水浸泡数十日,先后加白矾、石灰、甘草再泡,久经浸泡,有效成份丢失、功效大减,尤其治疗重症难以建功。

我在临床上遇到顽固性心绞痛重症应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其中半夏先用普通炮制的半夏效果如不显,则改用生半夏后可明显见效。对介入后心绞痛也有卓效。朱老认为半夏另有“消瘀止血”的功能。清代吴仪洛谓半夏“能散血”,故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应用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有出血倾向者,更加适合。

其次,明确半夏剂量。《黄帝内经》中半夏秫米汤:“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 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半夏五合,即半升,是做汤一日分三服的剂量。《伤寒论》中的常用剂量也是半升。

要明确半夏常规剂量,需将小柴胡汤和柴胡加芒硝汤的剂量对比。

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柴胡加芒硝汤: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洗)(本云五枚)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

从重量角度计算,汉代1两等于15.6g,24铢为1两,1铢0.65g, 因此半夏20铢为13g, 小柴胡汤剂量为柴胡加芒硝汤的3倍,因此伤寒论中常出现的半夏半升即39g。

从个数的角度计算,一枚鲜半夏2-3g左右,五枚则为10-15g,3倍量则为30-45g。且,应更接近30g一些。 因为用容量来计算的都是小颗粒物质,如五谷类,个头太大其间缝隙造成误差则大。

那么鲜半夏折算成药房中干燥生半夏的剂量应该是多少呢?药农说“三、四斤生半夏得一斤干半夏”,符合一般根茎的含水量70%左右的比例。

再次,从容量角度计算,汉代半升相当于今天100m1,以100ml的容器可盛小个鲜半夏二十枚左右(待进一步考证),即40g左右,与重量估算法结果一致。(药农实验: 250ml杯子,装鲜半夏统货150g,计115粒)。

因此,经方中鲜半夏常用剂量约30-45g,折合成干半夏为10-15g。

我个人临床中使用半夏的频率高,剂量亦大,且常用生半夏。

一般的脾胃病、痰饮病则用常规剂量,10-15g即可。而病情严重者,如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包括严重失眠的患者,我使用栝楼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半夏秫米汤中,半夏常常用到30g,且如果痰瘀阻滞较重,则用生半夏,重剂方能起沉疴。

半夏的副作用主要是粘膜刺激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但这是直接服生品的作用。另外有研究发现半夏煎剂对小鼠肝功能有损害。如见其人晄白晦暗浮肿之貌,又有相关肝肾病史,即使检查未现异常,亦当慎用,但非不可用。

我临床中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使用剂量控制在10g以内。

保证半夏安全性的除了加工炮制之外,配伍和煎煮法亦是关键,《金匮要略》生姜半夏汤未言洗,但先煮半夏,且经方中半夏多与生姜并行,干姜人参半夏丸中亦以生姜计糊丸。因此,临床中我使用生半夏时均要求先煎半小时到2小时、且加生美3-5。按照上述原则,数十年来我未发现一例中毒者。有一患者,汤药用中使用生半夏达的1个月,30g/日,查肝肾功亦无任何异常。

半夏的用法源于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和《伤寒》、《金匮》。

《黄帝内经》所载十二方中即有半夏秫米汤,用以治疗失眠。

案例:因失眠欲自杀案

毕*,女,53岁。从年轻时就失眠,近来了3个月加重,入眼困难,眠浅易醒,时或整夜不眠,最好时每晚2-3h。近一周昼夜失眠,服安眠药阿普唑仑2片无效,痛苦到产生自杀念头(想吃鼠药,家属颇为担忧)。平素口干,不喜饮,烦躁出汗,头昏,胸闷如压,健忘,怕冷,大便1次/3-4日,干结。G6P2。舌质红、苔黃膩,脉细弦,左关旺,右关以上旺,上鱼际,双尺弱。形体干瘦。考虑严重失眠,中度抑郁(HAMD 21分),辨证痰瘀交阻,阴阳两虚,以半夏秫米汤、二仙汤。血府逐瘀汤合方,祛痰化瘀,阴阳双补。方药:生半夏30g(先煎一小时),秫米60g,仙茅3g,淫羊灌10g,山萸肉10g,巴戟天10g,当归15g,知母15g,红花10g,决明子30g(14剂),服药后睡眠改善,未彻夜不眠,睡眠3-4h,未再有抑郁及自杀倾向。效不更方,略作调整,继续服用14剂,服后睡眠6-7h/晚,情绪乐观。舌质红芒刺苔少。仍以原方加减巩固,随访半年效果稳定。患者长期严重失眠、中度抑郁,耗阴伤阳,痰瘀交阻,虚实夹杂。且服用安眠药无效。用二仙汤调补阴阳,血府逐瘀汤化血府瘀热,且须用半夏秫米汤,方能效果显著。

半夏秫米汤为“内经十二方”之一,《灵枢》 载:“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秫米(一升)半夏(五合),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失眠的基本病机之一为阳盛阴虚,李时珍言半夏除“目不得瞑”,“秫,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

《神农本草经》载“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以仲景方注解最为恰当,这里简要归纳如下:

主“伤寒,寒热”者, 柴胡剂之类;“下气”小半夏汤、麦门冬汤、射干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心下坚者”半夏\生美\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甘遂半夏汤、干姜人参半夏丸之类;“咽喉肿痛”甘草泻心汤、半夏厚朴汤、半夏散及汤、苦酒汤之类;“头眩”小半夏加茯苓汤;“胸胀”奔豚汤、小陷胸汤、小柴胡汤、瓜蒌薤白半夏汤、附子粳米汤之类;“咳逆”大小青龙汤、泽漆汤、射干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肠鸣”半夏泻心汤之类。

经方中无半夏“止汗”用法,但推而论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及半夏厚朴汤所治神经官能症中亦有自汗症。半夏的功效中、有交通阴阳之说,阴平阳秘,汗出即愈。

我们还曾用“苦酒汤”治疗一例气管软骨炎的患者,亦获得明显效果。

                                                               (李进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