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叔同的教育观:艺术不要专精,多管齐下才称得上天才

 傻大哥好好 2019-09-26

古往今来,许多匠人能士都是术业有专攻那一类,鲜少有全才。

有些奇人,一辈子只专注做一件事情,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他们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但如果把他们放到其他领域,他们可能还不如一个普通人做得好。

而李叔同所倡导的教育,正好相反。

他认为“艺术不要专精,多管齐下才好”。

李叔同自己就把这“多管齐下”四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多管齐下”李叔同

李叔同出生于光绪年间,五岁时从仲兄文熙受启蒙教育,少年时就已读了《左传》、《孝经》等书,青少年时期就已有画报出版。

1905年,二十五岁的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

留学期间,他在东京编辑过《音乐小杂志》,还参加了日本名士组织的“随欧吟社”之雅集,后以“李岸”之名考取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

李叔同可谓是一个全才。

他在美术、音乐、书法、戏剧等方面造诣颇深,也是我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曾经与曾延年等组过话剧团体——春柳社,这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苹果手机维修网点

后来李叔同留学归国,曾在工业学堂里担任图画教员,家道中落后仍然选择教书,最终选择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音乐、美术课教师。

1914年,李叔同与金石书画大家吴昌硕常有往来,遂加入了西冷印社。

课后,他召集学生朋友创建了“月石社”,开始从事金石研究与创作。

后来,李叔同放下名与利,选择皈依佛门,钻研佛法。

李叔同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光是这些外在的光环就令旁人羡煞不已,何况是他的才华。

尽管李叔同后来选择了出家,但他留给世人的,绝不仅仅是他的作品这么简单。

在李叔同任职教师期间,教出过不少“天才”。

丰子恺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二、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1914年,丰子恺进入李叔同所在的学校读书。

丰子恺无疑是幸运的,上学的第二年,他便遇到了他的人生导师李叔同。

丰子恺入学的第二年,李叔同开始教他们班绘画课。

丰子恺因为从小就对绘画格外感兴趣,所以学得十分认真。

李叔同老师讲课跟其他老师不太一样,其他老师教绘画课,都是拿了一幅画直接让学生临摹,要不就纸上谈兵。

而李叔同则是直接在课堂上放了一个木炭的石膏模型,一边教一边进行讲解,学生不懂得地方,还会亲自在黑板上进行示范。

也许是李叔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气场,深深感染了丰子恺。丰子恺对绘画又多了一些了解,在绘画上进步神速。

有一天,丰子恺到李叔同老师办公室做事,做完事准备离开时李叔同叫住他:

“你画画进步很快,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教书,没有见过像你这样有悟性的学生,好好学,以后有问题尽管来问我……”

当晚,丰子恺激动不已,辗转难眠。

从此,丰子恺便真正喜欢上了绘画这门艺术,也喜欢上了这位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

后来,丰子恺还跟着李叔同学过许多东西,诸如书法、篆刻一类。连丰子恺的诗文里,也有他恩师李叔同的影子。

丰子恺曾撰文回忆说,那一晚先生对他说的话,基本决定了他一生的志向。

三、李叔同的教育观

李叔同是艺术世界的全才,每一门艺术都有极高的造诣。

尽管教书没几年,但他这“艺术全才”的气质仍然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弟子。譬如丰子恺、钱君匋、吴颐人等。

李叔同教育弟子:“艺术不要专精,要多管齐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只专研一门学科,艺术是相通的。

故而,他的弟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艺术方面不是仅仅只会一门,而是多管齐下。

后来,他们的成就大多是书法家、画家、篆刻家、散文学者……但绝不会单单只是书法家。

只是他的弟子们在追随和继承先生的多项艺术上,有强有弱罢了。

而丰子恺追随李叔同,继承了先生的诗文、书画、篆刻、音乐、翻译乃至宗教等多项艺术,尤其是他的书画和散文,独树一帜,半个多世纪以来,依然拥有大量的读者。

由此可见,李叔同“多管齐下”的教育观,成就了一批“天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