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遇见幸福》热播,不仅有人到中年的种种心酸,也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一、 剧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是萧晴和父亲的父女矛盾,以及萧晴和女儿春泥的母女矛盾。 萧晴夫妻因工作原因,把女儿春泥从小寄放在姥爷那里。 按理说,姥爷照顾春泥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萧晴对父亲的态度,却总是没那么亲近。 
一次谈心,萧晴终于说出心声: “你不让我干什么,我非得干什么” “因为我要反抗”  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父母的控制,才能脱离父母设计的人生轨道。 而萧晴小时候的经历,又何尝不是很多人童年经历过的呢?竭尽所能想为孩子多做点,尽力为孩子铺好每一步路,怕孩子摔倒受伤,怕孩子走弯路,怕孩子受苦…… 很小很小的时候,父母对子女的期待,是一生平安喜乐。后来,是考个离家近点的学校,找份老家的工作,找个周围知根知底的对象,安安稳稳、平平淡淡地度过这一生。父母一生都在为我们好,怕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总是在身后不断鞭策。可是啊,过高的期望和一心想要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人生走下去,就真的不用考虑孩子最需要的、最想要的是什么吗?就真的不用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吗?在别的孩子童年梦想都是当科学家、当老师的时候,萧晴小时候的梦想,却是离开爸爸、远离家乡、自己一个人过日子。小时候,心中埋下的叛逆甚至仇恨,就如一粒种子,在孩子慢慢成长过程中生根发芽……不仅影响自己的生活,而且,极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下一代。萧晴夫妻和女儿,让无数人看到了自己和自家孩子的影子。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有多少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有多少孩子成了天天盼着父母回家的留守儿童。自知错过了孩子成长,自知缺少对孩子的陪伴,即便物质条件好了些,也觉得愧对孩子。但在弥补孩子的过程中,很多人却一厢情愿地用自己认为理所应当的方式去弥补,忽略了孩子真正想要的东西。卖掉女儿的吉他,阻止女儿的艺术梦想;给女儿报会计班,强制要求女儿按照她设计好的路线走下去……可能萧晴自己都没有发现,她有多像曾经自己的父母……人生就是一场轮回,小时候我们讨厌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却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们也会用到自己的儿女身上……经过多次争锋相对,倔强又叛逆的女儿,也让萧晴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孩子就像风筝,父母拽着线头,但适当的时候,也得松一松手,这样风筝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才能看到更多我们不曾见过的,旖旎风景。等到孩子长大了,这个线头,就该交给孩子自己掌握了。 最初的开始,我们带孩子来到这个世上,不就是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感受这人世美好吗?孩子的人生,就让他们自己描绘吧,每一种颜色都是经历,每一场经历,都是人生。如果什么都代孩子选好、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孩子的人生,于他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之前看到一新闻,某位妈妈,孩子同班同学大部分都考了100分,而她的孩子,考了98分,为此这位妈妈抑郁不已。 可是,从来都没有一百分的人生。 恰恰是因为那一两分的不完美,生活才会多出很多意外的惊喜。
二、父母为孩子操心,也该为自己而活 剧中欧阳严严辞去百万年薪工作的时候,父亲和妻子都大为不解。 欧阳严严的妻子,觉得为人父母,就该为孩子铺好一生的路,一辈子为孩子忙碌。 而欧阳严严,却想也为自己活一次。 剧中欧阳严严家的经济条件,存款足够夫妻后半生生活以及养父母,但妻子仍觉得应该为孩子结婚生子、买车买房而继续拼搏下去。生活中,大多尚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我们,且不说为儿女未来,单就后半生以及父母养老,就是下半辈子不敢停歇的理由。即便日子富裕些了,孩子以后结婚,房车,带孙子等,永远有操不完的心。“父母多苦一点,子女都少苦一点” “父母多操点心,孩子就少操点心” 为人父母对子女的爱,自然是无可挑剔的。 但人这一生,不能只为别人而活。 对子女,该适当放手还是得适当放手,该让孩子独立的时候,就不能“代劳”太多。 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就帮点;不那么丰富,就让孩子们自己多奋斗。 自己辛苦大半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最后也不一定能落得子女多少感恩之心。 只要孩子教育好,培养好,养大成人,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后面的路,还是主要靠他们自己走。 林则徐曾言: 子女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