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千年中华文明说法的由来

 渐华 2019-09-27

通常,我们都说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是连续不断的。那么这种说法有何出处?在说明其原由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个概念。

 1、“华夏”与“中华”的概念

在我们国家,中华民族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56个民族的统称。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官方认定的未识别民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在此之前,中国古代对此有华夏、中夏、中土、中国之说。

华夏,古代亦称“夏”、“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

华夏起源于夏后氏,大禹即为夏后禹。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开始,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了自春秋战国开始的群雄割据的局面。秦始皇御制的“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的功德印上,称嬴政是“完成华夏大统一的铁碗政治人物”。

先秦时,汉族自称华夏,华夏族。从汉朝开始逐渐出现“汉”的自称,也由此,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原先的自称“华夏”多与“汉”一起使用。

 秦始皇御制的功德印(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2、公元纪年与黄帝纪年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起义成功,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全国多省纷纷响应革命。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的17个省派出代表,推选刚刚返国的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农历1911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就职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正朔、易服色”。虽然这件事看起来这像是一个面子工程,但这个面子工程对于一个年轻的新国家来说很重要,就是说要改朝换代,或着说是要改纪元了。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元,它不但改了年号,而且改了历法,也就是把我们沿用了上千年的农历改成了与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的公历,这是一个巨大的改革。不但中华民国的元年来了,而且中华民国的元年是从原来纪元里的某年某月某日直接改成了1月1日,这个就是公历,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此之前,人们习惯的是一会儿叫康熙、一会儿叫乾隆,对于一下子改为公历,大多数人还是不太习惯,并且当时在民间引发了各种混乱状况。首先是当时的报纸都不知道怎么写了,因为当时的纪元已经很混乱,很多地方已经不用清朝的纪元,有的地方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如甲午、辛亥等。有些地方直接用了黄帝历,如武昌起义之后军政府发布的文告就是用了黄帝纪元,所以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立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对于改元,同盟会在1912年伊始颁发了铜质的革命军功牌。这个军功牌的上方是双狮地球图案,与黄花岗72烈士墓道红门上图案相同;正中竖写楷书“革命军功牌”;右边空白处原用墨笔写有文字;左边为“雄鹰、鹿和梅花”三种图案;下方左右角有同盟会之十二角星会徽;正下方铸有“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字样。

1912年同盟会颁发的革命军功牌(铜质,长75毫米,宽50毫米)

“历法”是每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明符号之一,而“纪年”则是历法的基石。中华民国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直到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但是也并没有废除农历,现今的中国传统节日还是以农历为准。

黄帝纪元,是晚清学者刘师培提出的一种历史纪年法。1903年8月,他署名“无畏”,发表《黄帝纪年说》一文,提出废除以帝王纪年的传统方式,采用黄帝纪年。文中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文化的缔造者,“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

黄帝和我们的时代接近五千年。由此,后来的中国人常说,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有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历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说法的亦由此而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