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年他专注一件事,用相机记录家乡的市井人生!

 晨晓光 2019-09-27

人的一生做不了几件真正的大事情,但是只要能做哪怕一件、两件你认为值得的事,对自己的人生来说,也是一种慰藉。

——陈锦

陈锦简介

陈锦,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摄影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茶铺》、《相》、《市井》。

三十年,我们可以做很多事,也可以无所事事。著名摄影家陈锦,只安静的做了一件事——拍摄家乡的市井人生。

《市井》

《市井》作品一出,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一时间,各种荣誉和奖项接踵而来,中央电视台、日本NHK专门跑到成都采访他。他的照片荣获中国摄影界最高奖项: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一等奖。而这一切是陈锦拍摄之初没有想到的。

时间拉回1983年深秋,那时陈锦在故宫博物院仔细拜读了《清明上河图》,被那些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所震撼,于是谋生了为自己的家乡成都拍摄“肖像照”的想法,而这一拍就是30年,10万张照片。

每天凌晨四五点,天微亮,陈锦就开始行走在大街小巷,见证着一个个日常的城镇时光。他赶场、喝茶、听戏,过着最平凡人样子的生活。

狭窄的街道,街上的老人,满街乱窜的孩子,菜市场卖猪肉的老汉,剃头匠,以“修补”为业的手艺人……每一幕都是时代的结晶,都是原汁原味的市井中国,也都是陈锦所珍惜的宝藏。

摄影师肖全看到陈锦的照片,非常惊喜地说:”我才只看了几张照片就来电了!成都因为有一个陈锦这样有眼光有觉知的摄影师,历史从容地在我们面前划过,他的图片锁住了……”

《茶铺》

有一群平时喜欢玩鸟的老茶客,这群人都有着较为严格的生活规律:早起带着鸟儿去河畔、公园等清幽场所溜达晨练,至午时回家吃饭,然后小睡一会儿,约下午两点左右再提着鸟笼子陆续相聚于“兰园”。此刻的茶铺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约二十张茶桌座无虚席,鸟语人声杂伴相存,弥漫出一派快乐祥和的环境气氛。

陈锦最喜欢拍茶馆,因为这里最自由,也是成都文化的代表。为了拍摄到最真实的茶客状态,陈锦自己也成了茶客,成天泡在茶馆里,买碗茶,和喝茶的人聊天摆龙门阵,听评书、看川戏,很是悠哉。

他为了拍摄戏班子里的日常生活,跑到戏班子里面和大家同吃同住,一天一天的生活,慢慢和很多演员变成了朋友。当然,他镜头下的戏台生活也最接近本来的样子。

摄影评论家鲍昆曾这样生动的评价陈锦:“在无处不变的氛围中,唯独陈锦,能以不变应万变。他“蜗居”在西南川西的成都,浸淫在自秦汉以来就形成的世俗文化之中,以眼光延伸的摄影来研究和留证这一独特地域的人和事。陈锦的研究并不热闹,和他研究的对象一样,显得安逸和自足,甚至几年也见不得动静。在人们都快把他遗忘的时候,他又拿出了他研究的“文本”露了一下,颇有波澜不惊的意蕴。”

《相》

当外界倾向以纪实摄影家界定陈锦时,他并不以为然,在他看来,那只不过在某一时段、在面对某种题材时,用了某一种方式而已。很多题材他都有拍过,但随着摄影经验的积累和心境的转变,他的创作心态更加平和,也更倾向于更深入地通过摄影的方式,将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细微的表达出来。《相》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更倾向于一种艺术创作的个性化表达。

在《相》的系列作品里,展现了5·12汶川地震后残破庙宇里的一些佛陀肖像。陈锦在2009年进入灾区,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思考和沉淀,面对灾后坍毁的、布满藤蔓和青苔的寺庙和雕像,他跳出了地震事件的本身,陆陆续续拍摄了近三年,将视角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联,以及对人生的思考与解读。“后期也做了想法,在不违背我对影像理解的前提下,做了些处理, 比如色调、明暗等。但我给自己设了些底线,不把它跨到当代艺术中去,我希望它就是影像, 影像的元素要存在,比如把底片的边子留下,这里面也有理念,一种时间性。还有我用的柯达这个胶片的含义,都记录了这样一个心理历程,一种历史感。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这也是影像的特点。” 第九届摄影金像奖的颁奖词里曾这样评价这组作品——“作者用拟人手法暗喻佛学所谓的生死轮回,吟出作者人到中年后别样的人生感悟。”

陈锦一路都很淡然,他的作品既有“街头巷尾”的世俗景观,也有发人深省的艺术表达,雅俗共赏才是最好的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