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邀请的嘉宾是在猎头行业有HR总觉得招人难,那么和真正猎头的差距到底在哪呢?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2个案例,4个判断维度,3个猎头思维说开去—— 蒋倩在如果你对蒋倩这个名字还不甚了解,那么你可能听过猎头界毕业后,她到科锐国际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105万,并往后一直跻身于「百万猎头」行列! 今天,我们就邀请蒋倩来讲讲什么是猎头? “猎头”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去年热播剧《猎场》那般光鲜亮丽,出入高档写字楼,手握无数年薪百万offer,高级候选人任君挑选......
bd、职位分析、人才寻访、电话沟通、见面面试、推荐报告、协调面试安排、面试辅导、有人说,猎头的本质就是销售。 在蒋倩看来,真正猎头做的是咨询服务。 这里的咨询服务是为了解决人岗匹配的问题,一边是企业客户的职位,一边是有求职意愿的候选人,猎头要做的就是把两者匹配起来。 白天出入高档写字楼,和深夜在地铁里因被挂电话而爆哭的,都可能是猎头。 ta做的单子大小,而在于在整个猎人流程的细节上是否把控到位,专业得体。 HR猎头们自检学习: offer和客户 L。 候选人面试后,结果,谈好的评:案例二:从客户需求出发,忽视候选人动机 85%猎头谈不拢offer都是它,很多HR都曾经或正在犯这个错误。 J。 J筛选出合适的候选人赵总。J联系赵总并无意向,但因是长期招聘岗位,于是保持了2周一次的联系。 J两个重要信息: 1.赵总大半年前通过其他猎头推荐,拿到过该公司的OFFER,但当时由于自己公司内部重组有一个大项目即将落地,且想留继续在成都,没让该公司将offer发下来。 2.目前顾虑以家庭为主,祖籍北京,而家安在成都,也想留在成都陪伴小孩成长。 能确保的是西南区域,却无法提前确定是哪个城市。J帮候选人留意成都周边岗位,均无果。J便一心说服人选去服从该甲方公司的安排,或者说至少面试的时候这么表现,以便在客户端有印象加分。 offer下来后,赵总考虑了一晚,还是推掉了。 很多时候,我们心里的第一反应,都是从公司出发,说服候选人去接受公司的各种条件,或者卖公司的优势条件有多好,而直接忽视了候选人真正的动机和需求,这是非常容易“掉链子”的做法。 10多年来,蒋倩在“猎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本可以做到尽可能少的“落空”。 候选人动机管理正如上述案例,不少招聘一个岗位,少则面临那,我们来看,如何提前预判候选人的动机? ta产生这种想法的动机,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原因,把候选人对一份工作看重的因素作为整理归纳。 4个象限:
两对关系公司和个人:公司现状和个人现状。 而相对应的,有: :公司经营不善;组织架构发生变动;地点变化;办公环境差等 :公司个人客观个人主观/领导/同事关系不佳;氛围差;没有晋升空间;工作没有挑战;转岗不适应等 /换工作的内在深层次动机后,把它们归纳整理在这个4象限图里,再按来作为你的行为导向:
每个整理:5分,在意程度你会打几分? 有了排序,确认:决策:做到以上几步,再加上自身的实战经验累积,那么,对于候选人的动机管理至少可以做到心里有数。
HR都应有的猎头思维
/供图) 不管是猎头,还是一名优秀的HR,都应该具备猎头思维,那么,你的竞争力就会比普通的HR更高。 第一、结果导向型思维。 对于猎头来说,不管客户有多么难搞,不管背后留下多少泪水,都没人在乎,在乎的是业绩,是一串串成功数字和每笔到账的金额。 HR亦该如此。 招聘,不是看你打了多少电话,面试了多少个人,就证明足够努力,而要看候选人到达率,offer有没有发出去,到职率、3个月留存率是多少。 第二、服务导向型思维。 很多HR可能会不屑这种思维,觉得这是猎头该有的,自己无需以“服务”的心态对待一切,但往往这类HR工作都做不好。 不管对待公司,业务部门,还是候选人,HR都应有这种服务导向思维,就不会给别人留下“不专业”的印象。 第三、凡事主动型思维。 可能不少HR都习惯等着老板下命令,去推动工作这种思维方式,但猎头信奉的是“主动出击”,他们内在思考的深层内核是,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没有我做不到的。 尝试主动一点,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抱怨自己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除了这几个猎头思维,蒋倩还对候选人和HR/猎头分别提了几个建议,我们分开来看。 对于求职找工作的人,蒋倩建议: 2.多了解管理层,包括直线领导和公司大老板。很多人似乎更关注一家公司的福利待遇以及团建、上下班时间这些细枝末节,更少人去关注与你在一起工作的人是什么人。而你的直线领导、大老板,很大程度决定你接下来工作的风格和价值导向。 1.强调自己不在乎钱的人,往往很在乎钱。有些候选人为了拿到机会,故意说自己不在乎钱,等offer十拿九稳后,往往就开口跟你谈钱。 3.看起来特别聪明、情商高的人,往往善于伪装。如果你哪天遇到一个风度翩翩,谈吐举止都完美不可挑剔的人,他们可能更善于伪装,不是过度包装,就是手上已经有很多offer。 最后,蒋倩对于猎头/HR们的一句忠告是: “要相信,也要怀疑。” 人性往往是深刻而复杂的,要学会在工作中把握那个“度”,把企业和候选人的利益都摆在前面,做到open自己,共赢利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