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历史悠久的避雷装置——雷公柱

 云雪颂 2019-09-27

我国历史悠久的避雷装置——雷公柱

雷公柱建筑示意图

从我国传统的五行,八卦学说解释,八卦中“震”挂为“雷”。八卦与方位相结合时,则有“南离,北坎,东震,西兑”的规定,认为“雷从龙”,这样,中国古人们就把“雷”与“龙”联系起来了,为了避免建筑物被雷击,就必须建造避雷设施,就要安装“镇龙”设施。这种古建筑上又许多称为“震龙”的设施实际上就是雷公柱,也就是避雷装置。

这个雷公柱装置与近代避雷针的避雷原理相同。我国一些古塔的尖端常常涂有一层有色金属膜,采用容易导电的材料与直通到地下的塔心柱相连,柱下端又与储藏金属的“龙窟”相连。还有许多古建筑物的屋顶有一种被称为“龙”的装饰物,它的头仰向天空,张着嘴,向上伸出的舌头是一根尖锐的金属芯子,另一端和埋藏在地下的物体相连,这样能将雷电引到地底下而不损坏建筑物。另外,在许多古塔和宫殿上设置动物状的瓦饰,在高大殿宇中常设有”雷公柱“之类的避雷柱,这些设施都与大地相通,形成了良好的导电通道。

我国历史悠久的避雷装置——雷公柱

原理如同避雷针

雷公柱在宋,元,明,清代的建筑物中广泛使用,是我国古代在建筑上进行避雷实践的应用典型。它一般用于建筑屋脊两侧太平梁之上,或用于攒尖建筑斗尖部分的悬空柱。这种装置有3种形式,:一是亭,阁上的宝顶及佛塔的塔刹,下面设置雷公柱;二是牌坊之类的建筑,在高架柱设置雷公柱;三是殿堂的顶上,在屋脊两端的正吻下面设置雷公柱。古代匠人懂得,建筑物的这些部位都是最易受雷击的地方。今天我们知道,殿堂屋顶上的正吻是房吻内的雷公柱,太平梁,角梁,沿柱等引向地面。若是楼阁,亭子,佛塔等建筑,则由顶上的火珠,宝珠,宝顶等接受雷电,由雷公柱传至柱,引入大地。

我国历史悠久的避雷装置——雷公柱

古建筑物上的雷公柱

雷公柱也是中国古代应用最为广泛的避雷装置,为了达到良好的泄流效果,雷公柱,沿柱,角梁等这些构件不能用一般的木材,所用的木材有楠木,松,柏等都有较好的导电性,有的也有金属(铜,铁等)。例如,北京昌平时长陵的祾恩殿上用的是楠木,广西容县的真武阁上用的是格木,即铁力木。虽然古人知道可用合适的材料来完成对雷电的防护,也在实践中寻找到了雷电防护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这些技术与后来富兰克林所说的避雷方法基本一致,但由于收到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对雷电认识的局限性,终究没有建立起我国古代防雷的技术体系。

是不是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没有听说过呢,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没听说也很正常了,毕竟那都是很久以前的称呼了,并且存在一些缺陷而没有被后人继续大范围延用,因此慢慢销声匿迹了,不过也是可以多了解了解的,以后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拿出来也算是高深防雷知识达人了,何乐而不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