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时期“冠”的种类与特征

 思明居士 2019-09-27
宋代时期“冠”的种类与特征

通天冠

“冠”属于古人头上所用服饰之一,因此又被称为“首服”,一般可分为“弁、冕、冠”等多种类型,泛指一切裹首之物。首服诞生之初是为了保暖和装饰,据《尚书大传·略说》记载“黄帝始制冠冕”。宋初,冠服基本延续了晚唐五代的制度,宋太祖建隆二年重新制定冠服制,随后一直沿用了七十年左右,到宋仁宗景祐年间又作了一次修改,对冕冠的尺寸、质料、颜色及衮服的纹章有了新的规定。宋代的冠服相比唐代,造物设计方面更世俗化,更实用,更有生命力,彻底远离了不切实际的华丽与阔气,形制简便、讲究适体,又蕴含着不懈的尚美追求和一定的科学元素,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于一体,它们承载的就是历史,是“无声的语言”。

一、宋代时期“冠”的种类

宋代经济繁荣,物质非常富裕,且“崇文抑武”,提倡以文治天下,又因当时程朱理学的陶染下,“舆服制”成为了彰显皇权的工具。根据宋史记载,宋代的“冕服”制度做过数次变动,最终形成了恢复古制,最繁重的“舆服制度”。因此,分析宋代冠冕的种类时化繁为简,依人物身份分为三个大类:帝后的冠冕,品官的公服冠冕、日常冠冕,平民的冠帽三个大类。

(一)帝、后“冠”

“冕冠”(平天冠):宋代皇帝在祭祀、册封、婚礼、朝贺等重大场合着“冕服”时所戴,为最高礼节、最尊贵的“冠冕”。

宋代时期“冠”的种类与特征

仁宗皇后的“九龙四凤花钗等肩冠”

“通天冠”又称卷云冠:唐以后他属于最高级位的“冠”,据宋《五礼新仪》所记,通天冠是皇帝进行朝会、亲耕藉田时的“则服”。通天冠冠身饰有二十四个距离相等的直线纹,这二十四条纹就是通天冠的梁数,称之为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禅十二,各广各一尺度,巍峨突出。

“凤冠”:宋代皇后在受册、助祭、参加朝会时所戴。宋代“凤冠”的式样与唐五代女子流行戴花冠、高冠、并在高髻上点缀插梳有着莫大的渊源,其冠上有金物所饰,镂刻上了精美花纹,并镶嵌上了宝石珠玉,美不胜收。唐代插梳篦在北宋宫中继续流行,宫妃们多在饰冠上安插白角长梳,所用的长梳数量四六不一,左右对称。由于长冠梳的博鬓向下垂向肩际,因此,又称之为“垂肩冠”或者“等肩冠”。仁宗皇后头上所戴的“凤冠”就是“九龙四凤花钗等肩冠”。这种只有皇后才有资格戴用的“龙凤冠”上面镶嵌了大大小小的、数量众多的真珠,与翠龙金凤相辉映,更显得威严华贵。

宫中妃嫔多模仿“凤冠”长梳的造型戴“白角冠”。对此,尚简的宋仁宗曾颁布条令规定妇女冠梳长不过尺,幅宽不能超四寸,但收效不大,仁宗以后,制作冠梳的材料少用白角(犀牛角),却反而使用了更为贵重的玳瑁、鱼鱿、象牙等物,其奢侈程度比宋初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宋代皇帝着朝服、常服,所用冠帽相同,着“皂纱折上巾”;大宴进着衣冠帽同常服,“便坐视事时”身穿窄袍,戴“皂纱折上巾”或“乌纱帽”另,帝王类冠还有远游冠等。

宋代时期“冠”的种类与特征

宋皇后的凤冠

(二)品官“冠”

依冠制,我们一般可从宋代冠的旒数区分其品位高低。如祭服中:正一品的官员应头戴九旒冕,饰额花、犀簪金涂银棱。如太宰、左丞、亲王等;从一品则头戴九旒冕,但是他们的冠上并没有额花,这一类人大概是:户、礼、兵、工部尚书等;二品就戴七旒冕了,冠上仅饰牛角簪。有大司乐、读册官、光户卿等;三品饰五旒。

另外,官吏们着朝服时所戴的冠在此大致分为以下三种:“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迄宋,朝堂之上它属于文官之冠,文官们的品级高低均由其冠的梁数区分。毋庸置疑,进贤冠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其在汉代就已经盛行,无论是小吏还是公候无一例外都会使用。再者,它在唐、宋的地位亦是如此,无论是通天冠亦或是远游冠都是由它变更而来。进贤冠,整体呈前高后低的倾斜状,前约7寸高,后约3寸高,二者与8寸长帽梁相互衔接并在前方形成一个“展筒”,展筒的两侧和中间是透空的。

“獬豸冠”:其头顶装饰有角形的部分,象征着此冠者能秉公执法实行獬豸之责。因传说獬豸是一种独角兽,此兽外形与羊、鹿神似却又有几分分离,它能辨别真伪曲直,能辨别人品正劣并能对后者之施刑处罚。《异物志》中汉杨孚是这样解释獬豸的:“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宋史·舆服志》说:‘獬豸冠即进贤冠,其梁上刻木为獬豸角,碧粉涂之,梁数从本品。则《十王图》中的獬豸冠式当系规抚古制,或与唐式相近”。

宋代时期“冠”的种类与特征

九旒冕

“貂蝉冠”:此冠是一种寓意深刻的高洁之冠。它是用细藤丝做成的方形涂漆冠。并在其左右两侧作饰,形如蝉的双翅,冠顶插貂尾,称之为“貂蝉冠”。此冠也有在七梁、八梁冠上加貂尾和笼巾、金珰貂蝉以作饰的。“貂蝉冠”一般除了一品官员有戴用的、亲王们也会戴用。在《宛委余篇》中王世贞曾这样阐述貂蝉冠之深意:“金取其刚,蝉居高饮清,貂内竞悍而外柔。”取其义而命名,以喻品行高洁。“鍪”:宋代的军戎装束,实战时头上戴的叫做盔,也称“兜鍪”;宋代除用铁制的铠甲、首盔外,也有用皮革做的甲、盔。宋神宗征契丹时穿了黄金甲,宋将韩世忠制连锁甲、狻猊鍪,他同金人在建康(今南京)作战时,他的部下都是金装,马皆铁面皮甲。岳飞有锁子铠、兜鍪。宋初平定江南的宋将曹翰也曾赋诗云:“曾为国难披金甲”之句,这都是宋代有铁铠、盔的记载。此外,宋代品官常服,所用冠帽与唐同,带各式“幞头”,如硬角“幞头”、宋式展角“幞头”等。

(三)平民的冠帽

与帝王、官员的冠式相比,部分平民冠帽在式样上虽仍有少许等级体现,但平民冠的帽式、帽质更多的体现了平民生活的风俗及其生活近况。以下将列举部分作为平民冠帽式样进行分类浅析,以展示宋平民冠的独特和宋的开明政治。

宋代时期“冠”的种类与特征

宋代展脚幞头

“幞头”:即便“幞头”的来源是民间的裹头巾,从唐开始就流行了,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但帝王、贵族与平民幞头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形制上的区分要求的。由此再次体现了“礼制”与等级制的威严。从头巾发展而来的幞头,在宋代也是十分流行的,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戴幞头,只是规定百姓所戴幞头高度不得超过二寸五分。宋代的幞头平整美观,其外面是一层漆纱作饰,内里用的是木骨作架。它与唐代的那种软脚幞头相比更加方便适用,由于木制内骨以便于使用者可以随时穿戴、脱放。

宋代幞头多为硬翅,两角多为直角,且左右平展很长,与戏剧中的乌纱帽相类似。“巾帽”:巾在古代则为“贱者不冠之服”,但到了宋时,贵贱皆用巾。宋代的帽子,主要是黑色的纱帽。那时外形方正并且高耸的巾帽更深受文人士大夫的追捧,较著名的有以苏轼命名的‘东坡巾’等。当时民间还流行一种叫“席帽”的帽子,是在帽子的四周垂下丝网,把脸盖住。”。宋代名士所戴的巾式种类甚多,常见的还有仙桃巾、幅巾、团巾等。普通百姓所服的巾,则有介帻、浑裹、巾帻、短统塌顶巾等。

宋代时期“冠”的种类与特征

进贤冠(剧照)

宋代女子的服饰很时尚,妇女们常常喜欢在头上用“白角冠”作头饰,就是将白角的梳子上下交叉、左右对称的装饰在头部。唐五代女子所戴的假发套“花冠’,在宋代样式更加精巧,在唐代的基础上再加变化,复杂的往往做成仿真花鸟,常常会用到长得像花或者鸟的形状的釵子和篦子装饰在发髻上做装饰用。另外,宋代妇女的冠帽还有高冠、团冠、珠冠等各式冠子。

二、宋代时期冠的特征

无论何种艺术,都无法脱离形式而存在,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我国古代的冠服艺术首先是按照“对称与均衡”的原则,运用规定的造型、色彩、质料、图纹、饰物组成了一个艺术整体,而展现出来的,不同款式、不同用途的冠冕体现着不同的形式美感,离开了形式,蕴含无从寄托。

(一)宋代冠的造型

(1)宋代帝、后首服的造型

“帝冕”的造型:冕冠也称平天冠,宋代初期的冕冠遵守旧制,冕板广1尺2寸,长2尺4寸,前后12旒,旒贯以真珠。在珠旒外,又有翠旒12,碧凤衔之冕板以龙鳞锦为面,内里用紫云白鹤锦作衬,冠上点缀玉七星,旁边分别用24个琥珀瓶用来装饰,四周围金丝网钿作为装饰,用珍珠与宝玉交错镶嵌,在玉簪导上饰以金,用红丝条作为冠的组带,黄以色的纩在冠左右各饰充耳。后来采古制略弃其繁。冕板改为8寸,长2尺4寸;去掉翠旒,碧凤前后垂珠旒24;不用琥珀瓶;改龙鳞纹为青罗彩画,紫支白鹤也改为红罗彩画;其他如金丝结网、板四面素花坠子,天河带组带等均减轻。

宋代时期“冠”的种类与特征

南宋笠形盔

“通天冠”的造型:又名卷云冠,用北珠卷结于冠上,冠上缀卷梁24道,用金博山在冠前做饰,并有玳瑁或者金饰制作而成的蝉附于冠上。冠高高一尺,卷梁宽一尺,外表着色,帽里朱色,戴时用玉犀簪导之。史上通天冠的帝王专用服饰搭配一般为:绛色云龙纹纱袍。用于较大的典礼时,是仅次于衮冕取的一种礼服。

“九龙四凤冠”的造型:为皇后在受册、朝谒景灵宫、朝会等诸大事时穿戴。据《文献通考》载:政和三年议礼局所定皇后的首饰,用大花十二枝,小花如大花之数,并有两博鬓。冠饰以九龙四凤,凤冠用漆竹丝编成圆形冠胎,覆以翡翠纱。冠身铺有珠翠云,云上饰翠龙和金凤,口衔大珠或珠滴。下缀大、小珠花。冠后部有博鬓六扇。冠底为翠口圈,上缀珠宝钿花及翠钿,金口圈托里。冠上饰大小花枝各12,左路右各加两博鬓。

另外,还有“花钗冠”,南宋时,绍兴九年,又定皇太后、皇后礼冠为龙凤花钗冠,冠上除缀有龙凤外,还插有大小花钗二十四株。太后和皇后头戴缕金云月冠,另饰白玉龙簪并用北珠装饰,但后妃平时戴用的并不如此繁琐。李扇曾在描述宫里御宴的情景时有提到“皇太后和皇后都饰以白角团冠,前后惟饰以白玉龙簪而已”,仁宗时宫中流行戴“白角冠”,一种犀牛角制作而成。这种冠很大,有宽3尺的,有至肩宽的,梳子长1尺。到仁宗以后,侈靡之风又盛,白角又改用“鱼鱿”,梳子质料又改用象牙或玳瑁,金珠为饰。

宋代时期“冠”的种类与特征

宋代平民头巾

(2)品官三种朝“冠”的造型:

文官“进贤冠”:进贤冠,用藤丝作架,漆涂制而成,镂纸为额花,用银花装饰、黄金附蝉,冠的后面还设计了开口,意在表示接受建议,史称“纳言”。此冠共分为七等,梁数不同品级、等级不同,都用罗缨在额下紧系。七梁的进贤冠为一等进贤冠,冠上会饰以笼巾、貂蝉,表面涂上金、银以饰,笼巾的左右两边都会用玳瑁做的蝉来做装饰。貂尾插于左玉鼻上,后面插立笔(貂尾立笔插于冠后);二等进贤冠七梁,无貂蝉笼巾;三等进竖冠六梁,四等进贤冠五梁;五等进贤冠四梁,六等进贤冠三梁;七等进贤冠二梁。

宋代秉承了汉代始的有帻“进贤冠”,有帻的进贤冠的形制是:下部为位于额上的“颜题”,这一部分延伸至脑后,并突起两个三角形的“耳”;罩在头上的屋顶形的介帻;而斜俎形的横跨在介帻上面的就是“展筒”,它其实就是原来的冠体,在宋代的进贤冠上,展和介帻已合而为一,冠梁,即冠前的金铜叶,遂直接排在冠顶上,宋、明的冠梁不受展筩宽度的限制,所以可有七梁、九梁乃至二十四梁之多,由于进贤冠和介帻相结合,使原先仅仅是发罩的冠得到了帻的补充和衬垫,就成为一顶把头顶完全遮盖起来的帽子了。

“獬豸冠”属于法冠:“獬豸冠”相传源于楚王文,是用来当作法冠的,其上有一角表示“獬豸”之意。“一名柱后,或谓之獬豸冠。高五寸,以縦为展筒。铁为柱卷,取其不曲挠也。待御史、廷尉正监平,凡执法官皆服之。或谓獬豸神羊,能触邪佞”。獬豸之冠与进贤冠同类,冠顶饰角依旧象征不可逾越的獬豸之权。

宋代时期“冠”的种类与特征

宋代头巾

武官“貂蝉冠”:“貂蝉笼巾七梁冠,天下乐晕锦绶,为第一等。蝉帽以玳瑁为蝴蝶状,今请改为黄金附蝉,宰相、亲王、使相、三师、三公服之。七梁冠,杂花晕锦绶,为第二等,枢密使、知枢密院到太子太保服之”,所谓梁岩石概就是冠的支架,梁越多,冠的摺就多,从此可以判别官位的高下。另外制作冠的布料存在很大差别,七梁冠用最好的锦绶,依此类推。貂蝉冠。藤丝织成,外涂以漆,正方形,冠的左右两侧有用细藤丝制成的蝉翼状饰物,用银花装饰它,用黄金附蝉来点缀它,后来又改黄金为玳瑁附蝉来修饰,冠帽的左右两侧各有三只蝉作饰,并放了有玉鼻,插上了貂尾用来装饰点缀。此冠也叫“貂蝉笼巾”。

(3)宋代平民冠帽:

宋代平民男子使用最广泛的是“幞头”,民间女性最流行的冠有团冠、花冠、高冠及莲花冠等。“幞头”:亦称“幞头”、“服头”、“幕”、“四脚”、“上巾”、“折上巾”等。是在东汉幅巾的基础上变更来的,得名于北周武帝对东汉兴起的幅巾作了裁出脚后幞角的改进而名为“幞头”。材质多以皂绢为质料,有四带,或则曲折附顶,或则反折系头,二条带子系在脑后自然垂下,另外二根带子反系在头上,上至皇帝、文武百官,上至皇帝、文武百官,下至士庶百姓都可以戴用的头巾。

幞头与幅巾的主要差别,是角的样式不同。经过裁制后的“四脚”,皆成带状,通常在裹发时前面二角包过前额,绕至脑后结带下垂,另外二角由后朝前,自下而上,曲折附顶,于额上系结,远看背后似有两条飘带。宋朝的幞头的大致可分为局脚、直脚(展脚)、顺风凡、交脚、朝天五种式样,宋太祖戴的展脚亦为“硬脚幞头”之一种。细藤条或草编制而成的胎幞头大多出现在宋代,外面用纱涂以漆,后因漆纱已够坚硬而去其藤里。一般以直脚为多,中期以后,两脚越伸越长。宋南渡后又有簪戴幞头,就是用金银、罗绢之花来簪饰幞头,以示荣宠。

宋代时期“冠”的种类与特征

莲花冠

高冠、团冠、莲花冠、花冠等是宋代女性的主要冠式,盛行于宋皇祐、至和年间。团冠用黄镀白金、鹿胎的皮革或玳瑁等制作。贫家妇女用竹编成团形,涂以绿色,并装角而制成。宋代花冠,在唐、五代女子花冠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意创新,愈趋精巧,头冠上的花朵装饰用的都是罗帛等物模仿真花制作而成,一般女子们会用花、鸟形状的簪、钗或篦子把他们其固定在发髻上,也有把四季花卉同时镶嵌在观赏做装饰的,并称之为“一年景”,冠上簪除用鲜花以外,还有各种假花。宋人十分崇尚牡丹、芍药,而且栽培有方,花朵相互簇拥生长,其中有二尺高的被称之为“重楼子”

“莲花冠”,又被称为“莲华冠”。这种绕发髻周围似盛开莲花状的莲瓣冠式,本来是女道之冠,后来两宋和晚唐五代渐渐开始流行。因其制形似莲花,故称之。此冠整体呈莲花盛开的形状,飘然清新。为了表达对青春、纯洁、天然去雕饰的美好事物崇尚宋代女性多喜欢戴此莲花冠。

(二)宋代冠的图案、质料和饰物

首先,是皇室贵族冠冕上所用的图案、质料和饰物。宋代冕服制复古汉代,而汉代又传承自周代,基本遵循古制,初期的冕冠上的金饰、玉簪上的花纹、图案已不可考。只有质料和饰物有据可查,冕板前圆后方,以龙鳞锦为面,紫云白鹤锦为里,上缀玉七星,旁施琥珀瓶各24个,周饰金丝网钿,以真珠杂宝玉,金饰玉簪导,红丝条组带,驻纩充耳后来略弃其繁,冕板改为广8寸,长2尺4寸;去掉翠旒、碧凤前后垂珠旒24;不用琥珀瓶;改龙麟锦纹为青罗彩画,紫云白鹤锦也改为红罗彩画;其他如金丝结网、板四面素花坠子,天河带组带等均减轻。

“通天冠是仅次于冕的一种冠帽,《后汉书·舆服志下》有言:‘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斜)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通天冠通常会在冠帽前壁饰上一块蝉纹配饰,名日“金博山”,用以标志权利与地位”。后、妃、公主等内命妇的礼冠和燕居常服时所佩戴的冠式,礼冠如九龙四凤冠(皇后戴用)、九翚(翟)四凤冠(皇妃、太子妃、公主戴用),常服时所佩戴的冠有白角冠、团冠、花冠样式丰富。

凤冠所用的冠胎材质为漆竹丝,编成后在圆形冠胎用翡翠纱覆盖,饰件以龙凤为主,金色的吉祥之龙飞腾在祥云之上,凤凰腾飞在珍宝花叶之间,上缀各种珠宝、钿花、大小花枝,工艺繁多有点翠、花丝、镶嵌等等。白角冠在北宋宫中非常流行,宫妃们多在饰冠上安插白角“冠梳”,材质有犀牛角、象牙、鱼鱿、漆纱、金银等,缀以珠玉簪钗。皇家内命妇所用的团冠,一般贴着翠蓝羽毛,镶着珠子,有凤纹为饰,还有垂着珠滴的博鬓。

宋代时期“冠”的种类与特征

宋代白玉莲瓣形发冠

另外,宋代士大夫有用玉冠束发的习俗。玉冠是宋代较为流行的小冠类型,因其高、宽都较其它冠形略低略小,故又被称为“小冠”或“矮冠”,这类冠式可单独戴束,如宋徽宗名画《听琴图》中描绘的抚琴者,头上所戴的就是玉发冠;再如“宋代白玉莲瓣形发冠”,玉质皆莹润,玉色分别白、白中闪灰、青色发灰。冠面造型是重叠莲瓣形,莲瓣层闪分明、相互对称,整属于写实风格的玉制艺术,表达了宋代清雅简古的审美趣味,是非常珍贵的宋代玉冠实物。

关于外命妇的冠制,其品位与夫相同,一品至七品命妇的礼冠也称“凤冠”,但是没有凤,绣有不同数量的雉。宋代平民的冠帽,男性最流行幞头,质料主要黑色的缯或罗、粗布青纱。女性的冠帽主要是各类花冠,图案、饰物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定,富裕人家饰以珠宝、绫花,唯鲜花却是不论富贫女子都喜欢在冠上簪戴的。

参考文献:《宋史》、《礼记髻解》、《清波别志》、《中国古代服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