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品鉴】宋陵石刻头像

 飞虎catzbc 2019-12-26
河南博物院-头条号 2019/12/2409:00

宋陵石刻头像,石质,宋代,高80厘米,底长39厘米,肩宽50厘米,头宽20厘米,厚33厘米。2009年河南巩义宋陵周王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国宝品鉴】宋陵石刻头像

该石刻头像,仅存胸部以上部分,左耳残缺。他头戴高冠,冠前饰额花,贯笄,身穿交领服,面部和善,温文尔雅。

石像整体以圆雕为主,刻功细腻、线条流畅、比例适度。局部采用了不同的雕刻手法,其在面部五官刻划上以写实为主,准确的把握了人物额丘、眉弓、颧骨、下颊、鼻梁等解剖结构点,真实再现了一位脸型圆润俊秀的男性形象。同时在表情的刻划上又有所夸张,运用线条及凹刻表现瞳孔,突出人物的两只眼睛,眼角下耷,极富肃穆哀戚之情,似在哀悼墓主人。

【国宝品鉴】宋陵石刻头像

其所带高冠,采用减地浅浮雕的雕刻手法,通体雕刻纹饰。冠体正中刻画了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花朵饱满,花瓣曲卷翻转,充满生机,这一纹样也是北宋皇陵的主要装饰纹样。冠体两侧为蔓草纹,冠的底部装饰菱形叶片纹饰为额花。整个高冠雕琢精美,十分华贵。石像的细部处理亦是一丝不苟,其眉毛、胡须及脑后的发丝都雕刻的丝缕分明,细致入微。这件形神兼备,雕刻精细的人物雕塑,堪称宋陵石雕的杰作。

【国宝品鉴】宋陵石刻头像

【国宝品鉴】宋陵石刻头像

该石刻头像2009年出土于巩义宋陵周王墓,根据宋陵的形制与结构判断,该墓应该有神道,石像或许是此墓神道上的石刻雕像。因现场已被庄稼覆盖,无法考证。

比较研究

该石像的下半部遗失,无法从其所着服饰等细节来确定其身份。但从石像的现存部分来看,其所戴的冠比较独特,造型高耸,装饰花纹繁缛,华贵精美。冠帽是古代官员身份等级的象征,或许我们可以由此对该石刻头像的身份做一推测。宋代建国后,继承古制,规定了皇帝、太子、诸王及各级品官在朝会祭祀等重大场合所着的不同冠帽,分类如下:

通天冠,“天子之服”,其形制为“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高广各一尺。青表朱里,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翠緌,玉犀簪导。”如下图所宋神宗所戴即为通天冠。 

【国宝品鉴】宋陵石刻头像

远游冠是皇太子受册、谒庙时的首服,“十八梁,青罗表,金涂银钑花饰,犀簪导,红丝组为缨,博山,政和加附蝉。” 尚未见到实物。

诸臣着朝服时所戴的冠有三种:一曰进贤冠,二曰貂蝉冠,三曰獬豸冠。进贤冠。漆布为之,冠额上有镂金涂银的额花,冠后有“纳言”,罗制冠缨,垂于颌下打结。其以梁数为差,宋初分为五梁、三梁、二梁,至元丰后分为七等。本文据《宋史·舆服志》的记载整理下表:

【国宝品鉴】宋陵石刻头像

貂蝉冠又叫做笼巾。藤织,外涂以漆,其形正方,左右有用细藤丝编成像蝉翼般的二片,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以黄金附蝉,左右各为三小蝉,并有玉鼻在左旁插貂尾,所以叫貂蝉笼巾。官职最高的官员在大朝会时加于进贤冠上,即第一等的冠饰。

【国宝品鉴】宋陵石刻头像

獬豸冠,即在进贤冠梁上刻木作为獬豸角的形状,并用碧粉涂之。它的梁数,按其本官的品级而定。传说獬豸是一种神兽,能分辨曲直,惩戒恶人。所以,此冠历来是御史台中丞、监察御史等执法官员的首服,也被称为“法冠”。关于獬豸冠形制,尚未见到较确定的实物。

该石刻头像为周王墓中出土的陪葬品,应为官员形象,其所戴冠自然不是通天冠或远游冠一类,应是类似宋代官员所戴的进贤冠,只是冠梁梁数未曾刻画。宋陵陪葬墓的石刻风格一般都与所陪葬的帝王陵神道石像相似。周王墓是在真宗年间随葬永熙陵的,其石刻风格介于永熙陵和永定陵之间。我们就从太宗永熙陵和真宗永定陵的文、武官石像来考察。

【国宝品鉴】宋陵石刻头像

【国宝品鉴】宋陵石刻头像

从上图来看,该石像与永熙陵文、武官石像的冠式基本相同,都是通体饰以花纹的进贤冠,而表示官品的梁数都不甚明显。该石像脸型圆润,面部表情温文尔雅,与永熙陵的文官脸型表情较相近,只是后者颌下有须而略显老态。与永定陵的文官像相比,其冠式装饰更繁缛,但面貌都相对年轻和善。而两帝陵武官的表情都比较的严肃,眉宇紧锁,怒目圆睁,给人不怒自威之感。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此随葬石像身份应为一戴进贤冠的年轻文官。

作者简介

闫睿,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硕士,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陈列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