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地里的永昌陵(埋葬赵匡胤的地方)

 东方竹马 2015-08-05


点击题目下方史为鉴,关注中国第一历史解读平台


中国有地面建筑的帝王级陵墓,我看到的是从秦始皇陵开始的。夏就别说了,商王大墓目前在安阳,殷墟遗址北面有大批商王的墓,基本都是地下部分,地面啥也没有了。周天子墓在地面也几乎看不到。而始皇陵地面现在也看不到任何人工建筑,比如石刻,更别说土木宫殿,都被项羽烧没了。能够看到最早的皇陵地面人工遗迹,恐怕就是茂陵石刻(汉武帝陪葬霍去病墓前石刻)了,要不然,那些现在看起来工艺十分粗糙的石像,何以成为第一批不允许出国的国宝呢。


秦、汉、唐、明、清的现存皇陵,几乎都被有意识的保护起来了,明清皇陵年代近,保护的较好,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供广大游人欣赏。元时期人家蒙古皇陵,压根就不可能埋在中国,这个也不要去算了。


只有北宋皇陵,奇葩啊奇葩,居然大量的被置于荒郊野外,玉米地中。

(图为赵匡胤永昌陵的正面照,对面的土包是坟冢,中间大片玉米地是神道,两边的石像隐约可见)


北宋皇陵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的西村、芝田、市区、回郭镇一带,北宋九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外,其余七个皇帝及赵弘殷(赵匡胤之父)均葬在巩义,通称“七帝八陵”,再加上后妃和宗室亲王、王孙及高怀德、蔡齐、寇准、包拯、杨六郎、赵普等功臣名将共有陵墓近千座。


从公元963年开始营建宋陵,前后经营达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墓群,经过千年来的无数劫难后,只有遗址尚存。这些散布的田野之上的近千件石雕像,堪称为露天艺术博物馆,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艺术的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不能说全部都是散落在荒野,赵光义的永熙陵,神道上没有种玉米,赵恒的永定陵,被人为用围墙保护起来,20元一张门票。赵祯的永昭陵,由于位于巩义县城内,被重新修复,免费对游人开放。其他五座陵墓,是弃于荒野的。矗立在老玉米中间。

笔者来到永昌陵时,夏天的玉米正在疯长,使得石像若隐若现。

赵匡胤的陵,作为开国之君,科技水平有很发达的朝代,他的陵墓完全应该是像明孝陵一样重点保护,奇了怪了,偏偏是他的陵,完全置身于玉米地中。

华表高5.8米,宽1米,下为方形基座,上置莲花形柱础。柱身为八菱形,由下向上逐渐收杀,柱顶为仰覆莲间以宝珠上加合瓣莲花结顶。柱身菱面雕刻为减地和单线阴刻两种,画面内容有云龙纹、长颈宝瓶和卷草花卉等。在巩义市松龄的华表中,跟后面我又去的永熙陵、永定陵、永昭陵相比,的确是永昌陵的华表雕刻最佳,构图精美,线条流畅。


石象长2.55米、宽1.1米、高2.15米,驯象人高2.23米、宽0.79米、后0.56米。石象身躯庞大,造型雄伟,身披华丽的锦绣,背置莲花座,象鼻拖地,面饰辔勒。象取立姿,腹下镂空。驯象人头戴包头巾,身著袍服,腰束方块玉带饰物,双手拱于胸前,执驯象物。

瑞禽高2.2米、长1.73米、宽0.63米。整体似圭形,浮雕层叠山峰,两侧和顶端未雕出山峰纹。西列瑞禽石雕中浮雕出一只马首、龙身、鹰爪、凤翅、雀尾的怪禽。俗称五不像。又叫马头凤。

东列瑞禽是巩义市宋陵现存14件瑞禽中唯一的一件刻羊首的(其余均为马首)。

据说,这是全世界仅存的14件类似的浮雕石像。

角端高2米、长2米、宽0.8米。角端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动物,它象征着吉祥、嘉瑞。其形象为独角,前唇特长,或卷或伸,四足如狮,两肋雕有双翼。

实际上,明清皇陵这种动物也都有,独角为獬豸(xiezhi),双角为麒麟。

石马高2.1米、长1.8米、宽0.74米。控马官高2.7米,胸宽0.7米、厚0.5米。石马马身上雕饰出鞍、鞯、镫、缰、羁、铃等马饰。控马官头戴幞巾,身著长袍,手执杖或缰。

从这附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细小的线绳的雕刻造型。

石虎高1.7米、长1.3米、宽0.55米。身躯庞大,雕刻细致,造型逼真。

石羊高1.6米、长1.2米、宽0.5米。造型浑实,通体素面。

“藩使”高约3米,胸宽0.85米、厚0.68米。宋代文官以宰相为首,武官以枢密使为首,上朝排列次序文官在武官之上,因而陵墓石刻中文臣像居北、武臣像位南。石象中的文、武臣服饰相同,其区别仅在文臣执笏板、武臣拄长剑。文武臣头戴三梁或五梁冠,身穿长袍,腰系方块玉带。

北宋陵通常陵前,南侧还有一对走狮,东西北有三对立狮。

在永昌陵高高的玉米地里,我实在没有找到。

拍摄“客使”时,是在密密麻麻的玉米中间强行钻进去拍摄的。

关于镇门武士1对,宫人1对,内侍1对,这个由于玉米地实在太深,没有得以进去拍摄。

在其他陵墓前的石刻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精美程度,是超过后世的明清帝陵的。

宋陵石像生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比汉唐明清皇陵石像生,多出六个“客使”,也就是国外使节,每个陵都不太一样,各个国家,从服装、头饰、手捧的礼物上,都有区别。非常有趣,值得研究。我们将在下一期微信中,向大家专门展示。


雄才大略的赵匡胤,死的不明不白,死后的皇陵,就这样被后人弃之荒野。


迁陵之谜


北宋皇陵坐落在巩义境内嵩山以北、洛河之南130多平方公里的黄土岭上,人们的第一个疑问是:北宋皇帝为什么把坟墓全部建在这里?


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赵匡胤自选陵墓的一个传说:赵匡胤非常想迁都洛阳,但被他的弟弟赵光义和群臣阻拦,心中非常悲苦。当他从洛阳回开封经过巩义时,他祭奠埋在这里的父亲,更加悲从中来。于是,他登上阕台,面向西方,要来弯弓,对臣下说:“我生不能居西京,死当葬此地!”弯弓搭箭,响箭向西北飞驰而去,箭落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


而与这一传说相伴的是,许多宫廷的阴阳术士也找出许多葬在此处的理由,把巩义说成是天下第一风水宝地。而与一般历代帝王陵的选址不同的是,北宋皇陵的风水理念确实反常奇特。《永定陵修奉采石记》概括了宋陵选址的风水依据。意思是说:巩县这个地方,是风雨所会,阴阳所合,天地的中心位置,从来都是帝王所居之地,嵩山的峻极峰正是天和地的中心柱。在宋陵地宫的顶部,绘制的就是这样的星象图。


长期从事宋陵研究的文物专家孙宪周说:北宋皇陵正是按照“五星利姓说”、“地形堪舆”和“山水风脉”选址,对陵地的选择及对地形的利用有两个特点,一是与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不同,宋陵恰恰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陵区诸帝、后陵中轴线的方向皆北偏西若干度,正朝向嵩山少室主峰;二是各陵自然地势呈南高北低,东穹西垂状,陵台于地势最低处,一反我国古代建筑基址逐渐增高,而将主体建筑置于最崇高位置的传统。


在地面修复最完整的仁宗赵祯永昭陵,记者走进了被称为鹊台的第一道山门,果然发现这里不同于历代帝陵拜谒者需仰视才见的习惯,这第一道山门却是整个陵区的最高点,向下是层层的台阶,接连第二道山门乳台,再下台阶为第三道山门南神门,直到陵区的最低处,方才是宋仁宗的陵墓。


北宋皇陵风水理念的反常做法,彻底颠覆了我国传统的建筑理念,被古建筑专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