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经方

 独孤求败007 2019-09-27

苔。

证候分析:服药二百余剂,不为不多,然无效者,此乃阴虚肝胃不和,而非一般的肝胃不和。何以知之?舌红而光,脉又弦细,口咽又干,明虚乏液,昭然若揭。且新病在经,久病在络,宜乎肝脾肿胀而又疼。

治法:软坚活络,柔肝滋胃。方药:川株、鳖甲、生牡砺、红花、茜草、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大能滋胃柔肝以养血阴。

加减法:胸咽堵塞不堪的,加贝母、郁金、批把叶、射干,头目眩晕的,加菊花炎、珍珠母、石决明,胃气作呕的,加批把叶、竹茹、荷蒂、生牡砺,胃不开而食不振的,加生扁豆、生谷芽、川石解,肝阳迫肠作泻的,本方减生地,加生牡蜘、生山药。

(二)胃阴虚的肝胃不和证治:

证状:口舌干燥,胃热如烙,但饮水不甚,心烦、食减,甚厌荤腥,对清淡食品,犹可下咽。胁院皆满,隐气不除,脉弦细,舌红绛少苔。

证候分析:此证从口咽发干,胃热如烙,舌红脉细,厌荤喜素来辨,则知胃中阴液已虚,因而胃气失于和降,肝阳之邪得以匕犯,故又见胁院发胀等证。它与一般的肝胃不和自然有别。 治法:滋胃阴和肝气

方药:益胃和肝汤(自制方):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批把叶、荷蒂、川棣、郁金、白芍。方义:用叶氏益胃汤以滋胃阴,以柔亢逆之气。川棣、白芍舒肝理气,郁金解郁散结,荷蒂、批把叶则治喃气与满。

附:医粱

吴xx,男,32岁。

患胃病一年之久。不能食,虽食则胃院发胀,打呢而胃中泊泊有声。两胁发满,大便反塘,每日两三行,但无脓血粘液。口咽发干,以睡醒后为显。医因其食减腹泻,认为脾虚,投以人参健脾丸则口咽干涸,而腹泻未止,夜睡而梦遗。脉弦细,舌光红如锦。

证候分析:脉细,病主肝胆,细脉又主阴虚,舌红如锦,则阴虚之象,不难辨认,更有口l咽发干,津液不滋;胃院作胀,肝胃失和,风阳内薄肠胃,则大便作泻,故又不能饮食。此证以甘寒生津柔肝,取其阳用之过则愈,今误用辛燥,助阳灼阴,甚则伤阴动火,而精关为之不固。

治法:柔肝滋胃。方药:川棣、白芍、木瓜、生牡砺、沙参、石解、玉竹、麦冬、甘草、生地。用此方进退,不下二十余剂,其病始愈。

综上所述,肝胃阴虚的肝胃不和症,有其病理,有其症状,有其治法,有其方剂与案例。所以,这个病有它的发病规律和治疗体系。目前,对这个病的认识,还不够广泛,研究它的还不够深入,所以,对临床治疗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不揣肤浅,抛砖引玉,提出个人的看法,其中错误之处,希指正。

《伤寒论》水证阐微(刘渡舟)

水证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感受水湿邪气而致水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各种病证。张仲景在《金匾要略·痰饮咳嗽脉证并治》和《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对水证作了较集中的论述。今据((伤寒论》有关内容和《金厦要略》有关精神,参以个人心得,对水证分型与治疗加以综合,概括阐述如下。

1。水痛

临床多见小便不利,头目眩晕,继之则晕厥倒地,口吐白沫,人事不省,发为癫痛,移时方苏。其脉沉弦,舌苔水滑。

证候分析:小便不利,头目眩晕,为水蓄于下,水寒上冒清阳,清阳为水寒之邪所遏,所以头目眩晕,而发为癫痛也。此证非风非痰,又非蓄血,辨证关键在午小便不利一证。

治法:利小便以消阴,通阳气以化饮。

方药:五等散(白术、泽泻、猪荃、获等、桂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