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炎临证精华

 淄水渔夫 2012-07-10

 肝 炎 端 正 治 验

      一、黄疸肝炎
      黄疸主要是湿热蕴于血分,病在百脉。百脉是指周身血脉,肝为血脏,与胆互为表里,瘀热发黄,瘀血发黄,黄疸是血分受病。血脉受病,治黄要以治血入手,清热祛湿,温化寒湿,加用活血药,热者寒之,虚者补者,活血治痰以退黄。
       1、凉血活血
       凉血活血是清血中瘀热,凉血而不滞邪,使之血脉畅利通达,湿热得除,热血得清,瘀结得散,则黄疸易于消退。常用药有: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小蓟、藕节等。
       2、养血活血
       黄疸是血分受病,湿热瘀滞百脉,发为阴黄,热邪灼耗阴血,故血热血虚者多见,使用养血活血药,养血而不助热,活血而祛瘀滞。常用药有:丹参、白芍、当归、益母草、泽兰、红花、郁金、香附等。
       3、温通血脉
       血得寒则凝,寒化瘀阻血脉,发为阴黄,需要使用温阳通脉的药物,化散凝滞,疏通百脉,寒湿化散,常用附子、桂枝、姜黄等。
治疗黄疸使用活血药可加速黄疸的消退,有利于肝脾肿大的回缩;活血即可祛瘀,祛瘀即可生新,故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退。

      治黄需解毒,解毒黄易散。
      湿热毒邪瘀结,湿热益盛,毒邪益烘,热助毒邪,毒助热威,若不加用解毒药物,则湿热难以化散,黄疸不易消散,所以在清热解毒祛湿的基础上加用解毒的药物。
①、化湿解毒
      黄疸初期邪居中上二焦,可使用辛凉或芳香化湿的药物配合苦寒燥湿清热解毒的药物,以清化或清解中上二焦的蕴毒,常用的药物有:薄荷野菊花、藿香、佩兰、黄芩、黄连等。
②、凉血解毒
     湿热瘀阻血脉热盛于湿者,即血热烘盛,湿毒瘀结,弥漫三焦时,要用凉血解毒的药物,以清解热血中的毒热。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蒲公英、板兰根、土茯苓、白茅根、毒黛、紫参等。
③、通下解毒
     湿热毒邪蕴结,偏于中下二焦,湿在下焦须通利,通利二便导邪外出。若热盛于湿,热郁阳明,大便燥结,口舌生疮,湿盛于热,大便粘滞而稀,排便不畅,应通利肠腑,使湿热毒邪从大便排出。常用的药物有:大黄、黄柏、败酱草、白头翁、秦皮等。
④、利湿解毒
     湿热毒邪偏于中下二焦,可通利小便以解毒,使之从小便渗利,黄疸利于消退。常用药有:金钱草、车前子、木通、石苇、瞿麦。同时配合芳香化湿的药物有:藿香、杏仁、橘红以开其上中二焦之源,使下焦易于通利。
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
       痰阻血络,湿热瘀阻,则黄疸胶固难化,不易消退。治痰是化痰散结,祛除胶结凝滞的湿热。痰滞得通则瘀热易消,黄疸易于退散。化痰多于多与行气,活血化瘀配合使用。常用药物有:杏仁、橘红、莱菔子、瓜萎、山楂、草决明、半夏、白术、麦冬、川贝母、海浮石、郁金、旋覆花、白矾等。
       例1:李某某,女,21岁,农民,2000年6月15日急诊,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已70天,患者全身皮肤黄染,精神疲倦、食欲不振、口干、头晕、心烦、肝区不适,时有烧感、大便结、小便赤、舌质初红、苔白厚、脉弦滑数。肝右下肋有触痛,有硬块,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疫毒瘀积于内,阻滞血行,耗伤肝阴,致肝失疏泄,治宜:解毒化瘀,除湿清热养阴。药用:茵陈60克、栀子15克、大黄10克、土鳖6克、桃仁10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茯苓15克、首乌15克、姜黄15克、大木龙15克、龙胆草10克,水煎服,2日一剂。
       7月5日二诊服上方10剂,黄疸退净,精神、食量、大小便均已如常,但肝区仍有微痛,肝在肋下硬块稍软,守上方大黄减至3克,茵陈减至40克,加夏枯草15克、半夏10克,二日一剂。
       8月2日三诊,服12剂后,肝区已无不适,精神、胃纳均正常,病告痊后。随访自病愈后,身体一直健康。
            
                                                   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期全无力疲乏、厌食恶心、腹胀多短气、大便不爽、小便色黄、肝区不适、隐痛、发热、面色晦暗、脉缓。肝功能有轻度损伤,宜芳香化浊,清热利湿。方药:藿香根、厚朴、杏仁、茯苓、陈皮神曲、麦芽、茵陈、大腹皮各15克、苍术16克、龙胆草10克、白花蛇舌草50克、银花25克、板兰根20克。

                                                            暴发性肝炎
  
       暴发性肝炎称重症肝炎,病性凶险,死亡率高,以急黄、瘟黄相似,常以下方治之。茵陈100克、黄连15克、银花50克、龙胆草15克、当归25克、败酱草50克、大黄15克、茯苓20克、白术20克、郁金15克、甘草15克、丹参25克。

                                                             乙    肝
  
      肝司气机,主藏血,性喜条达,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乙肝病毒之邪侵入人体,滞于肝,引起肝气郁结,郁久化热,内耗肝阴,阴体亏损,不能制用,肝郁不畅,以致体运失调,犯克脾土,其证肋痛胀,口燥咽干,胃呆纳差,神疲乏力,手脚心热,舌红苔白,脉多况弦或弦细,肝功异常,体用失调,治宜调肝养肝。
      例1:杨某某,男,46岁,2001年5月2日诊
      患乙肝一年,经治无效,右肋隐痛,脘腹闷胀,胃呆纳差,口咽干燥,四肢无力,脚手心热,舌红苔白,脉细弦。药用:太子参20克、麦冬15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枸杞15克、丹参20克、郁金10克、板兰根15克、柴胡15克、积壳15克、菊花10克、麦芽15克、黄芩12克、陈皮15克、川芎10克、甘草6克。
      药进40剂后,诸症悉除,肝功正常,表面抗原转阴,已能劳作。

                                                           肝 病 治 胃
    
       乙肝病位在肝,但与胃的关系至密切,脾胃相表里,肝胃脾之气本相通,一荣则俱荣,一伤则俱伤,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乙肝之初,病毒郁结,肝失疏泄,恒用舒肝之常法,香燥过用,伤胃及脾,胃滞脾弱,后至肝郁不达,终成邪踞中焦,缠绵难愈。或枸泥病毒二字,执清热解毒通套之法,苦寒过剂,伤脾败胃,胃阴亏虚,脾为胃无以行其津液,导致化源不足,肝失滋荣,以致肝虚不复,病毒不除,迁延不愈。肝病治胃,主要指降阳明以制肝横和充养阳明以抑肝强两个方面,不治肝而肝病自愈。
       肝横见症:胁痛脘胀,口苦乏恶,厌食油腻,食少纳呆,全身倦怠,头闷头昏,口干不饮,小便时黄,大便偏干,肝功异常,舌苔厚、黄,脉弦滑,临床方药:温胆汤去甘草,防止革能助满,加石斛生津,防其燥伤胃液,再加薏仁鸡内金健脾渗湿助运,加丹参、郁金、板兰根以行气活血,清解病毒;舌苔黄加黄连燥湿清热,大便干,少佐大黄清热导下。临床用之效验。
       例2:张某某,女,20岁,农民。2001年6月5日诊。
       患乙肝时久,迭治未效。刻下:右胁且痛、脘腹痞闷,食少纳呆、口苦泛恶、全身疲困,头昏且痛,小便短赤,大便偏干,舌质微红,尖有瘀点,苔黄,脉弦。药用:竹茹20克、积实15克、陈皮15克、半夏15克、茯苓16克、石斛15克、丹参40克、郁金15克、板兰根15克、大黄6克、鸡内金15克、薏仁30克、滑石15克、黄连6克。
       调治2月,病体告愈,肝功正常表面抗原阳转阴。
       肝强见症:右胁隐痛,肢体乏力,口咽干燥,脚手心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少苔,脉沉细弦,应着眼充养阳明,滋养肝体。口苦用龙胆草清肝热,口干用天花粉,石斛养胃生津,每获佳效。
       例3:王某某,女,22岁,农民,2001年8月12日诊。患乙肝时久,迭经治疗,疗效不显,诊见:右胁隐痛,四肢乏力,嗜睡懒动,夜间口干,晨起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肝沉细弦。药用:太子参20克、杭芍15克、甘草6克、麦冬15克、当归15克、枸杞15克、生地15克,丹参40克、郁金15克、板兰根15克、龙胆草10克、茵陈16克。
       进药21剂,恙除病愈,肝功正常,表面抗原阳转阴。病愈后至今一直体健。
       乙肝治法应立足于扶正气,调整机能,格守正足邪自去的古训,不斤斤于病毒而舍本求未。临床证实,病情缓解的同时,肝功能亦随之改善。此说并不排除出不能排除清热解毒常法的运用,若有是症,就用是法,舍此难以应手。乙肝治法,源于实践,逐步完善,做为规律性的常用处方,方方佐用丹参配郁金活血通络,治血而调气。盖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郁妨碍血流而致瘀,血瘀势必气郁。所以乙肝有瘀血见症理应佐用丹参,郁金、防患于未然,及使藏血之脏,血活用良,板兰根佐用,取其善解病毒之长,意在清泄病毒邪,用于乙肝优于其它清热解毒药物。

                                                         慢 性 肝 炎

       慢性肝炎多因病毒性肝炎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逐步演变而成。病程缠绵,症情复杂,部份病人后期亦可出现肝硬化、腹水等症状。因此在辨证审因的基础上,应当抓住湿热这个特异性的治病原,针对湿热交滞痼结不解,淹粘难化的病理特点,辨证立法施药。
      根据火病必虚的理论,当以扶正为主,但又不能舍湿热之因而治。临床上如何解决扶正不留邪,攻邪不伤正,柔肝滋阴及不呆脾助湿,疏化理气及不伤本,如何柔肝、养肝、疏肝均颇为棘手。如木郁致气滞,中焦斡旋之气机失利,肝体阴而用阳,故慢性肝炎后期为阴虚,肝血不能荣养,肝细胞受损,免疫功能降低。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肝络成瘀,局部肝组织,硬化则见两胁胀闷,隐痛刺痛,阴虚不易于生内热,相火浮动,男子多有遗滑早泄之症,内热与脾湿相合,中焦气机运行失畅,湿热滞伏结,可使病情反复,故治疗上必须辨审得当。疏利透大,清化湿热是针对湿热之邪,滋阴柔肝,调养荣血,培补肝阴是针对机体之本。而肝病实脾又是治疗上的一个重要法则。
       常见证型1、湿热留滞,肝病日久,因治疗不得当,致湿热之邪留恋下去,病致后期,虽肝功能属政党范围,但尚有湿热留滞。症见上肢酸怠乏力,胃纳不振,肝区疼痛,小便黄,脉濡弦,苔厚腻,湿热酿痰而盛于上者,治拟清化痰热为主,用桃仁、杏仁为宣肺要药。因痰湿同病,用茵陈、地耳草、焦山栀、蒲公英、虎杖等均宜加入,湿重于热的治拟芳香化浊,以藿、冠、相、佩为主。凡湿重者,必有脘腹胀气,故广木香、郁金、香队为必用之药。下肢乏力,加牛膝、木瓜、蚕砂。胃纳呆者,加山楂炭、焦谷麦芽、焦六曲。肝区痛者,加玄胡、广郁金,湿重者,宣利小便,用车前子、茯苓、泽泻等。
       2、肝胃不和主症:肝期隐痛,脘腹作胀,胃纳不展,大便溏,脉弦苔白。治宜疏肝和胃。药用:制香附、广木香、广郁金、炒冬术,积壳、黄金、板蓝根、白芍、茵陈、虎杖、牛膝、薏仁、甘草。
此为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此时,不应进补剂,宜疏肝和胃为先。板蓝根、茵陈、虎杖、薏仁等化湿解毒、积壳、白术、一补一消,白芍为柔肝止痛要药,平肝之药,舍白芍无第二药可代。胁痛不平肝,总非治法。与甘草同用,名芍药甘草汤。甘草能缓肝急,止肝痛,香附、木香、郁金辛以散之议。尤其是郁金,有疏肝理气、活血凉血作用,并有止痛功能,为治乙肝要药。若肝气郁结太甚,肝区疼痛较剧,可加元胡、青皮等,以其有疏肝行气散滞之功。本法辛香药较多,有损肝阴,须重用白芍,黄金制约之。
       3、中虚气滞主症:体乏神疲,,胃纳不香,多食脘腹,肝区遇累隐痛,大便溏薄,脉小弦,苔薄腻,舌质较淡。治宜健中理气。药用:太子参、炒术、茯苓、制香附、木香、郁金、白芍、茵陈、虎杖、薏仁、板蓝根、甘草等。
       本法即实脾之法,脾喜温燥,故以木香、香附等以理气醒脾,茵陈、虎杖、板兰根清热解毒活血,苔腻浊、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苔黄加芦根,冬瓜子,黄芩等清化湿热。
       4、肝肾阴亏主症肝区隐痛,肢酸腰背痛,手足心热,午后微热,头晕体乏,口干不喜饮,脉小数,知红少苔。治宜滋养肝肾,本证须重用黄精。
       5、久病入络,络阻血瘀,症见肝区刺痛或窜痛,连及右胁炎肩背,面色晦滞,口唇炎舌两边紫,肝脾肿大,脉弦,治拟肝区刺痛加鳖甲、牡蛎、焦山楂,刺痛严重者加莪术,体弱者同用黄芪。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阳性,缠绵不愈。治疗上,扶正与祛邪是不可忽视的。
      中药黄芪、党参为益气之药,以黄芪为主药,辅以党参、五味子,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功能。针对病毒祛邪的治疗,有毒当消当解,药用瓜萎、羊蹄根加强解毒。临床上可视病人之虚实,毒邪大小,增损用药。
慢性乙型肝炎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邪盛的一面,正虚的病理变化,反过来及可导致正更需或邪更实。故在治疗时,对人体,病源证候三者应通盘考虑,扶正治人,可以增强病人抗病力,恢复力,治疗症状,可因病状的消失而增加人体抗病能力,治疗病原可以消除证候,使之不复损害病人身体,三者互有联系,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在哪一方面就抓哪方面。

                                                 肝 硬 化 腹 水 治 验

       肝硬化系因湿热之邪未彻底清除,而至日益胶固,缠绵日久,伤及脏腑之血,导致脏腑实质性损害。在急慢性肝炎阶段,则脾气虚衰,正气不行,浊气不化,湿浊顽痰凝聚胶结,另一方面,热淫血分,伤阴耗血。由于气虚血滞,以致瘀血滞留,着而不去凝血与痰蕴结,阻滞血络则成痞块(肝脾肿大),进而凝缩坚硬,推之不移,若脉道受阻则络脉怒张,青筋暴露。所以,气虚血滞为肝硬化之本。而湿毒热邪,稽留血分是为标,后天化生无源,则肝肾阴精无以济,及因湿热内耗,则肝肾阴精枯涸,肝无血养而失柔,肾无精填而失润,以致肝肾阴虚,阴虚则虚热内生,虚热与稽留血分之湿热相合,虚实夹杂以致阴虚血热,由于正不抗邪,气血日衰,阴精日耗,阴病及阳,气衰阳微以致脾肾阳虚。所以。肝肾阴虚,阴虚血热和脾肾阳虚又为本病常见的三种证候。
       在临床上,各证之间相兼见或互交错,不可截然分开,主要仍应掌握其病理实质,辨证施治,从治疗上以补气活血。养血柔肝为基础,并根据其证型重点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或湿补脾肾,若见余邪未清等兼证,则应当佐以祛邪之品。
       肝肾阴亏,气虚血滞,主要见证:面色晦暗,身倦乏力,形体消瘦,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及燥,腰腿酸痛,两胁隐痛喜按,胁下或见痞块,舌质红,舌苔白,脉弦细数。肾水内竭则面色晦暗,肾精亏虚。气虚心少,肝血不足,精血失充,故全身乏力,型体消瘦,阴虚阳亢,虚热内扰故弦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急燥。腰为肾府,肾主骨,肾亏虚故腰酸腿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均为阴虚之象,治疗法则,补气活血,益肾柔肝。
       例1:2000年2月6日,王某某,女,26岁,患者下半年开始,两侧下肢浮肿,疲乏无力,纳食不香,肝区虚胀隐痛,恶心乏力,面色晦暗,手掌出现蜘蛛痣,肝右胁下有中等硬块。诊肝肾阴亏,脾失健运,气虚血滞,瘀血阻络,药用生芪20克、木瓜15克、白术122克、地榆20克、茵陈20克、藿香10克、蒲公英20克、地龙10克、小蓟20克、乌梅炭6克,上方稍有加减,连服2个月,症状好转。
      阴虚血热,气虚血滞,主要见症:除前述肝肾阴虚诸症处,兼见血分蕴热诸证,如咽干口燥,齿臭出血,五心烦热,盗汗,大便干,小便短赤,或有午后低烧,有蜘蛛痣,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数,治疗法则:滋补肝肾,凉血活血,阴液亏损,虚热内生,故见午后低烧,面赤,口干咽燥,尿短赤,大便干,阴虚火动,热阴血络则见肝掌蜘蛛痣。热阻血络,则齿臭衄血。
       药用:生芪30克、生地20克、白芍20克、丹参30克、藕节15克、红花16克、泽兰20克、紫河车15克、木瓜15克、阿胶12克、郁金15克、王不留步15克,槐花炭15克、羚羊角粉2克,对阴虚血热,气虚血滞疗效佳。
      脾肾阳虚,气虚血滞,主要见症:面色枯黄,神疲气怯,口淡不渴,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腹胀阴肿,腰酸背寒,或有胁下痞块,手脚发凉,肢冷肿胀,舌淡苔薄,脉沉弱。脾阳不足故见神疲气怯,畏寒肢冷,胀痛,肾阳亏虚,不能温养脾胃,故见面色枯黄无泽,腰酸背寒,便溏腹胀。舌淡苔白,脉沉细均属气不足之象。治以补气温阳,健脾柔肝,养血活血。
       例2、:张某某,男,42岁,2001年3月6日初诊,患者自1999年3月患黄疸型肝炎,多次反复2001年2月,肝功能一直明显异常,持续以达二年之久。2001年3月6日诊,当时症状见面色黄白无泽,气短乏力,全身倦怠,纳少腹胀,便溏,两足发凉,舌苔白,舌质红,脉沉细无力。诊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脾肾阳阻,气虚血滞。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养柔肝,方药生芪30克、附片15克、焦白术15克、当参15克、香附15克、杏仁15克、橘红15克、白芍20克、当归20克,紫河车15克、茵陈16克,此方服用一个月后症状有所好转,两足善温,腹胀轻减,大便仍稀,食纳渐进,后把生芪改为每剂60克,一个月后患者食欲好转,二便正常。
       肝硬化一旦出现腹水,则提示病入晚期。肝硬化腹水,在侧重在肝的阶段,其腹水并不过多,基肝病蚀脾,脾气损伤,则腹水增重,再发展至肾气大亏,腹水愈为严重。从腹水的多少,亦可测知肝脾肾三脏损伤的程度。治肝着重补肝化瘀,消其痞块。补肝有补肝气和补肝血的不同,在临床上以肝气虚较为多见。肝气虚表示疏泄功能减弱,肝失调达,出现周身倦怠,精神萎靡,胸胁不舒,气短食少,胸部胀大,便行稀溏,四未不温,脉沉弦细,舌苔腻,舌质暗红或衬紫等症,治须补肝肾,畅肝用散肝瘀,兼以扶脾,可选用当归补血汤。黄芪为补肝气之要药,用量60克,当归有养肝血之功,配合柴胡疏肝以升清阳,积实行气以降浊阴,白芍柔肝剑阴,甘草缓中补虚,工奏补肝气,助肝用,调升降,解郁通阳之功。肝气虚常为肝阳虚之先导,若阳虚寒凝,则加附子,干姜之娄温阳散寒,精血不足,则加紫河车,鹿角胶等峻补精血,食少便溏,加炒白芍,鸡内金以补脾助运,由于肝脏生理病理复杂,每多寒热错杂之候,兼夹郁热,则又须适当参用清泄这品。
       上述治疗,是从气血关系着眼,务使正气来复,郁滞得开,而瘀血徐为消融,肝气疏泄有权,不治水而腹水自消,亦有肝气极虚不任疏泄,柴胡当摒弃不用。可予补气化瘀,常以黄芪、太子参、萸肉、枸杞、丹参、石见穿、鸡内金、莪术、当归、山楂、泽兰、红花、红参、糯米根等出入化裁,颇能应手。
       肝血虚的患者, 见眩晕,偏头作痛,两目干涩,周身乏力,手足麻木,胁痛腹胀,易于齿龈出血或鼻衄,脉象弦细,或虚弦,舌质偏红,苔薄黄等见症,妇女可见月经不调,或闭经或崩漏。此证特征是血虚血瘀,邪水不化,重在养血和瘀,滋阴利水,药用:生地黄、北沙参、天门冬、枸杞子、楮实子、鳖甲、牡蛎、泽泻、海藻之娄。其中牡蛎、海藻既有软坚散结之功,又能祛水气,诚一举而得。若齿龈或血衄频作,午后低热,舌质红降,苔薄黄而干,则系湿热伤阴,肝脏郁热较甚,宜用犀角,犀角昂贵不易得,以牛角代之,每用60克,加入生地、丹皮、白芍、石高、寒水石、滑石、银花、元参、仙鹤草、大小蓟等,对症用之,多能控制出血、减轻腹水。
       治脾求于气阴,重用白术、泽兰,肝病传脾,腹水增重,可见面黄虚浮,倦怠乏力,腹胀如鼓,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尤甚,尿少,大便不实,苔薄或腻,边有齿印,脉濡缓或沉迟等症。治当补脾运中为主。着眼肝脾,兼顾血水,以收扶脾利水,养血和肝之功。方中重用白术50克,增强补脾作用,再加大剂泽兰50克、益母草120克,共奏化瘀滞,行水气,运脾和肝之效。如腹水不多,则用黄芪50克,以补脾气之虚,复入木瓜之酸以柔肝,更增椒目,防已姜汁以通阳化水,分消利导,往往获验。牛膝除益肝肾,补精气以外,有活血利尿之功能。牛膝配丹参,即能化下焦瘀滞,以利水邪。车前子甘寒滑剂,滑可去着,而无耗气伤之弊。红参补气通络,紫河车峻补精血,地鳖虫破宿血积瘀,姜黄,郁金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鸡内金磨积化瘀,健脾助运,前方消于补,养生祛邪,对改善肝功能,有一定疗效。
       膨胀发展至肾气大伤,真阴涸竭的阶段,气化无权,腹水特别严重,症见腹大如鼓,脐突尿少,腰通如折,气短不得卧,下肢浮肿等。此时肾气大伤,不得再破其气,肾水将竭,不可复行其水,攻之则危亡立见,消之亦无济于事,腹大胀急,亦不可强攻,否则极易导致肝昏迷或大出血而发生突变,治疗应以养正消积作为治疗大法。唯有峻补其下以疏启其中,脾能开肾关,泄水邪,减缓胀势待续生机。补真阳,行肾气,临床常用附子、肉桂、黄芪、党参、仙灵脾、肉苁蓉、熟地、山药、茯苓等。务使气得峻补,则上行而后其中,中焦运行凝,滞疏通,中满自消,下虚自实。若真阴涸竭,呈现舌色光泽无苔,二便坚涩不爱,生命垂然,多难挽回。可用大剂熟地150克,配合枸杨萸肉、苁蓉、首乌、山药、龟板等厚味滋补,育阴化气,常收薏外之效。
      腹胀是病人最痛苦的症状,可用莱菔子粉、鸡内金粉、沉香粉各2克和匀一日分三次吞服,或用皮硝60克、肉桂粉10克和均敷扎脐部,或用巴豆壳粉纳入卷烟中吸入,可望暂时缓解,如出现胸水,可配以泻肺利水之葶苈子、桑皮、甘遂、半夏均有助于消退胸水。如出现消化道出血,可服白及粉、白芍粉、三七粉各药等分和均,用温开水分次调服。
      膨胀一证,其来世渐,其退也迟,而久病,肝肾精血交损,未有不累及奇经者,通补奇经,必须掌握标本虚实,其本质是精备交损,故通补的要以在于栽培精血,调理阴阳,而水阻血瘀、气滞、寒凝等均属标病,可适当参用治标之品。曾治苏某某,女,26岁,患慢性肝炎已三年,出现腹水亦逾半载,迭经治疗,腹水时轻时重,就诊时腹大如鼓,脘腹撑痛,面晦神疲,足胫浮肿,齿龈参血,经事淋漓半月未净,苔薄,舌质衬紫,此病穷及肾,损及奇经之证,遂以通补奇经为主,药用鹿角霜15克、龟板40克(先煎)、熟地60克、牛角肋15克、茜草15克,贯众炭15克、肉苁蓉15克、杜仲15克、菟丝子15克、黑大豆30克、楮石子30克,连服10剂,漏下已断,腹水亦相应减退,依上方出入,共进40余剂,腹水全消,诸证均获改善。
       肝硬化出现腹水,是本虚而标实。本虚只能缓图,标实则必须急治,所以消水是当务之急。消水之法,淡渗之剂已不起作用,而攻劫品,如遂戟、芫花之类,虽有消水之效,但走泄真气,施于肝功将竭之际,嫌有虚虚之弊,所以常是初用稍效,继续攻劫则效果不显,最后还是归于不治。至于保肝治本,必须温之养之,疏之导之,故用药务求和平,硬度分能改善,至少使其病变不继续发展,临床曾用腐泔猪胆方治愈数人,有的腹水消后数年未见复发,其方如下:鲜猪苦胆一个、豆腐浆一大碗,将豆腐浆加热后,搅入猪胆汁饮之。如无鲜猪胆,用干者置温水中泡开亦可用。豆腐浆即腐泔,系指豆汁用卤水点过成脑之后,在筐中轧榨时所滤过的水,能通便下痰,通癃闭,洗衣去垢腻,腐泔除有卤水点者外,亦有用石高点者,能清热。卤碱有下蛊毒五脏肠胃留热结气,心下坚之故。胆汁本生于肝,对肝当有亲和之力,加之腐泔兼有卤性者,有行宿水之功,而无攻劫这弊。但水消后,并不等于痊愈,须求养肝不用峻补,而用酸温之品,加乌梅、木瓜等,疏肝不用柴胡而用生麦芽,这是因为生麦芽具有甲木生发之气,且有消和化坚的作用。化瘀不用桃红而用生山楂,因为山楂味酸养肝,化瘀而不峻。凡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则化阴滞而阳和,用治阴虚肝硬化腹水的初期,每获佳效。应取泽兰活血行水,治大腹水肿,黑科豆甘草平入肝肾,活血利水,祛风解毒,路路通祛风通络,利水除湿,搜逐伏水,楮实子甘寒,可以补肾治虚劳,消水气浮肿,肝硬化腹水,从肝脾肾三脏论治为多,但若水出高源,腹水兼见胸水,三焦不利,则当温运大气,疏通三焦,可参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以破阴气之凝结。
综上所述,肝硬化腹水的病机是气血水相因为患,以气虚为本,因瘀为标,腹水乃标中之标,其病变以肝脾肾三脏为中心,治疗以养正消积为大法。是临证之常,补下启中,通补奇经诸法,是临证之变,治络法则可谓临证之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