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经方

 独孤求败007 2019-09-27

分析,则两条不同之处,已昭然若揭。至于本

条之所以有头项强痛与右翁发热之症,乃由于

水气郁结以后,使太阳经气拂郁不利,这和外

受风寒之邪的头痛发热迥然有别。《伤寒论》

类似这样的间题,不止一处。如第131条的

“结胸者,项亦强”。又如第152条的十枣汤

证,也有头痛和染染汗出类似中风之症,其实

为水邪结于胁下,阻碍了气机升降而使营卫运

行不利的反映。因此本证的表现,常常使人误

认为是太阳表证不解或有里实,而用解表与攻

里的治法。仲景似乎对此早有预见,故在写法

上,颇具匠心。他先把“服桂枝汤,或下之”

至“仍头项强痛,翁翁发热,无汗,心下满微

痛”一段文字写在前(难免使读者发生困惑不

解),这时仲景才笔锋一转,写出“小便不利

者”五字真言,方将汗、下无效的原因和气郁

阳抑的实质,全盘托出。此时才使读者豁然开

朗,自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

桂枝去桂加获荃白术汤,是仲景治疗“水

郁发热”的主方。清人吴谦不谙此理,主张去

芍而不去桂,则就与五荃散证相混,破坏了仲

景一方一义,造成节外生枝之弊。现举医案一则:

最近余治刘某某,女,53岁,患低热不退,徘徊于37。5“C左右,已两月余。兼见胃院发满,项部拘急不适,切其脉弦,视其舌胖大,而苔则水滑欲滴。乃问其小便,自称短涩不利,而有不尽之感。余结合第28条精神,辨为水郁阳抑之证,于是不治热,而利其水,甩桂枝去桂加获荃白术汤(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获荃、白术)。共服三剂,则小便通畅,低热等证随之而解。讲到这里,本人愿就桂枝去桂加获荃白术汤(即本人习称的等芍术甘汤)的认识,再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与体会。《伤寒论》有荃桂术甘汤,而没有荃芍术甘汤。我认为,如果没有荃芍术甘汤与荃桂术甘汤相互对应,在治疗水证上,只有通阳而无和阴,就象只有真武汤的扶阳利水,而无猪荃汤的育阴利水,是失之于偏颇的。

细读仲景之书,桂枝汤中的桂枝和芍药, 具有滋阴和阳之功,在治疗中符合“二分法” 之义。因此,仲景在桂枝汤加减法中,既有桂枝汤去芍药,又有桂枝汤去桂枝,既有桂枝汤加桂枝,又有桂枝汤加芍药。这种桂、芍相互对应规律,是符合疾病变化客观要求的。从这一前提出发,仅有荃桂术甘汤而无荃芍术甘汤,便违背了仲景阴阳兼顾的治疗特点。一日,余分析第28条桂枝去桂加获等白术汤时,发现其方药顺序是: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白术、获荃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擎)。其方后注云:“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抉等、白术”。余谛思良久,乃恍然有悟,朝思蓦想的荃芍术甘汤终于被发现,正是桂枝去桂加获荃白术汤啊。或云:既是荃芍术甘汤,仲景为何以桂枝去桂加获等白术汤名之?余日:仲景不称等芍术甘汤其原因有二:一为突出桂芍两药之对应,以21条与28条之前后对比,示人桂枝汤之变方有去桂与去芍之异,二为强调28条所述之证必须去桂留芍,断不可将“头项强痛,翁翁发热”视作表证,而过分留恋桂枝而不去。总之,桂枝去桂加获等白术汤确有荃芍术甘汤与荃桂甘汤相互对应之精神。荃桂术甘汤旨在通阳而治胸满心悸,荃芍术甘汤旨在和阴而治心满微痛、小便不利。如果在此方基础上再加一味附子便是真武汤模式。可见荃术必须得芍药才能发挥去水气、利小便之作用。这就看出桂枝走表利于上,芍药走里利于下。上为阳, 下为阴,正体现仲景桂、芍对应作用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