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通改变城市:清代的郑县到河南省会郑州

 七侠荡寇志 2019-09-28

导语: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是我国华中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郑州的兴起与铁路息息相关,近代京汉铁路与陇海铁路的修筑,直接带动了郑州的大发展,郑州因此被称为“铁路拉来的城市”,和湖南省的株洲市并称为“北郑南株”。本文尝试分析铁路对郑州的意义。

郑州

1.郑州的历史沿革


郑州在春秋时期先后属于管国、郑国,战国时韩国灭掉郑国,遂为韩国故地。西汉建立后,为故市侯国辖地。汉武帝时期,废故市侯,属三川郡中牟县。东汉、魏晋到东魏时期,中牟县先后隶属河南尹、荥阳郡、北豫州、荥州。北周静帝时,始设郑州,这是首次出现郑州之名,隋代先后更名为管州、郑州和荥阳郡。唐代建立后,恢复管州,天宝年间又改为荥阳郡,乾元年间复置郑州,宋代仍为州制,州治管城县,熙宁年间废州,管城县隶属开封府。金代改郑州为故市,元代建立后复改郑州。明代沿袭元制,置郑州,管辖四县,属开封府,清因明制,雍正二年升郑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废直隶州,仍属开封府。

交通改变城市:清代的郑县到河南省会郑州

1911年,郑州火车站铁质天桥

从郑州的历史沿革来看,郑州在清代属于开封府管辖下的州,地位不是很高,郑州地位的提高得益于清末两条铁路的修建

2.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修建


1889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向清廷建议修建京汉铁路,但是当时清廷内部保守势力强大,很多大臣反对修建铁路,加之当时国库空虚,因此清廷并没有采纳张之洞的意见。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直隶总督王文韶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再次上书清廷,请求修建京汉铁路。1895年,张之洞第三次上书清廷,请求修建京汉铁路。在张之洞三番五次的上书之下,清廷终于允许商民自行筹款修建。1896年,张之洞和王文韶奏请设立铁路公司,清廷准奏。

交通改变城市:清代的郑县到河南省会郑州

平汉铁路全图

次年,盛宣怀在上海设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先后向比利时、法国、俄国等国借款,1898年5月,从滠口和保定两头向郑州勘测,卢沟桥至保定段于1899年1月建成,1899年2月通车,京汉铁路于1905年11月全线铺通,1906年4月正式通车。京汉铁路在过黄河时,因开封附近黄河地势较高,造桥成本高,故而放弃开封而选择从郑州过黄河,这一决定对郑州和开封两座城市的发展影响深远。

交通改变城市:清代的郑县到河南省会郑州

平汉铁路郑州火车站

陇海线自江苏连云港引出,终点为甘肃兰州。1903年11月,盛宣怀与比利时铁路公司代表在上海签订《汴洛铁路借款合同》,开始修筑汴洛铁路,汴洛铁路从河南开封引出,经中牟、郑州、巩县、偃师到洛阳,全长185.4公里,1905年6月开始动工,1907年3月,开封至郑州段铁路建成,1908年12月开封至洛阳段全线贯通。1907年,清政府批准成立商办河南省铁路公司,次年在开封正式成立。铁路公司成立后,便积极筹划开封至连云港段和洛阳至兰州段的修建工作,因受财力、革命以及战争的影响,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国民政府才修通连云港至天水段的铁路,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8月,陇海铁路全线通车。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汇点就在郑州,这就直接带动了郑州的经济发展和地位的提升。

3.铁路修筑成功后对郑州的影响


在铁路没有开通以前,中原和周边地区的贸易运输主要是依靠驿路和水路运输。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繁华的商埠多是分布在内河沿岸。例如地处卫河沿岸的道口镇(今河南省滑县),在明清时期就发展成为河南北部与天津之间的交通要道,长江以南和华北地区间的传统交通渠道,大多以汉口为起点,由陆路运至道口,再经由卫河,通过水路将货物运至山东,天津和北京等地。再如地处河南开封府商水县的周家口(今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位于沙河,颍河和贾鲁河的交汇处,是淮河最大支流颍河的航运终点,由周家口出发的船只,沿贾鲁河上行至朱仙镇,再沿沙河下行入淮河,由运河通长江,贸易的便利带来了周家口这个集镇的繁华,江南地区的货物经周家口转运至北方各地,河南省东南部的货物则由周家口转运至江南地区。

交通改变城市:清代的郑县到河南省会郑州

陇海铁路示意图

铁路开通以后,对传统的驿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产生了重大的冲击,相对于铁路运输,驿路运输存在运输迟缓、费用高的问题,水路运输存在速度慢,运输时间长,且容易受季节影响的缺陷。铁路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渐渐让位于铁路运输,位于铁路沿线的城市开始取代传统的水路商埠,而郑州就是这些城市的杰出代表之一。

4.郑州崛起


随着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的相继通车,郑州处于两大南北和东西交通干线的交汇处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交通的便利提高了货物运输的速度,运输的大宗货物主要是煤炭和棉花。

交通改变城市:清代的郑县到河南省会郑州

京汉铁路黄河铁路桥

郑州周边的煤矿资源丰富,如著名的六河沟煤矿、清化镇煤矿。这些煤矿出产的煤炭大部分先聚集于郑州,再从郑州经由铁路运至全国各地。郑州周边的棉花资源也非常丰富,1915年到1924年,经由平汉铁路运输的棉花数量从18929吨增长至35307吨,最高年份运输量达到67090吨。当时郑州周边的河南省、陕西省和山西省的棉花都先聚集至郑州,然后再从郑州运送至全国,一年的集散量大约为60万担,所以当时人称这批棉花为郑州棉。

交通改变城市:清代的郑县到河南省会郑州

民国时期函谷关和陇海铁路隧道

大宗货物的运输也带动了郑州工商业的发展,最初各类商贩多集中在火车站一带,以后商贸活动逐渐扩展到大同路、二马路、操场街一带。到20世纪20年代初,郑州被辟为商埠,商贸发展的更加繁华,棉花、粮油、药材和杂货等交易行和商店等鳞次栉比,由于交通的便利,郑州很快成为中原地区大宗土特产的集散地,交易量较大的有棉花、粮食、油料、中药材和皮毛等产品以及由沿海商人经销内陆的轻工业产品和洋货。随着棉花运输的发展,郑州也逐渐出现棉纺织加工业,1920年5月,穆藕初在郑州创办豫丰纱厂。棉纺织加工业的出现,也带动了面粉业等轻工业的发展。郑州逐渐变成了一座工商业城市。

交通改变城市:清代的郑县到河南省会郑州

郑州国棉一厂

5.蓑翁说


随着经济的发展,郑州的政治地位也相应的提高了。在京汉铁路的通车的当年(1904年),清政府便升郑州为直隶州。民国时又改郑州为郑县,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综合考虑,1953年,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这为郑州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进一步巩固了郑州的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