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改视野下开放性语文课堂构建的策略

 GXF360 2019-09-28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打破自我封闭的教育体系,要求把语文知识的学习渗透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当中去。本文以开放性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在开放性问题的引领下,使语文教学活动与生活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进而提高语文教与学的效果。

一、在开放性的问题中揭示课题,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们可以通过提示课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的教授,往往只是匆匆读一下课题就“一读了之”了。也就是说,通过课题简单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内容就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了。在构建开放性小学语文课堂的过程中,我常常以课文题目为载体,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展示台。在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们有时不仅弄明白了教学的内容,还可能有效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授《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时,我让学生先在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时间。这篇文章的题目寓意深刻,而且解读这个题目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此课题来设计话题,肯定可以有效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于是我这样导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课文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很有深意,现在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题目具有哪些深意吧!问题一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名小学生苗苗对季羡林爷爷的访谈录,他们对阅读展开了交流。我认为课文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小苗”指的小学生苗苗,而“大树”当然就是指著名学者季羡林爷爷了。有的学生则发表了不一样的见解,而且还很深刻呢:在预习时,我发现季羡林爷爷告诉我们:要想把文章写好,就得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等。季爷爷的谆谆教诲不但让苗苗受益匪浅,也让我深受启发。从这一点来说,这个课文题目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呢。“小苗”暗指苗苗在求学的路上刚刚起步,好像破土而出的小苗,需要汲取丰富的营养;“大树”暗指季羡林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正如这根深叶茂的大树。还有的学生认为:“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怎样生长、怎样汲取营养,才能使小苗长成参天大树,以及像苗苗这样的学生怎样才会成才,从而形象地表现了季爷爷对我们的关怀和指导。由此可见,学生们在课前一定认真地进行了预习,并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以课题为载体,通过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平台,有效激发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

此外,在揭示课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允许他们对题目提出自己的质疑。在揭示课题的活动中,学生们表达了自己对题目内涵的真实理解,为了维持学生发言的热情,当学生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问题时,就不要通过生硬的“对”和“错”做评价,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推动他们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并最终形成一致意见。

小葱沼气发酵产气潜力与特性研究……………………… 刘 明,郑 盼,尹 芳,杨 斌,博 林,刘健峰,郭 成,张无敌(102)

二、运用开放性的问题推动合作探究,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文本内容、弄懂文章主旨。那么什么样的问题具有探究性呢?首先这个问题是学生普遍关心的,其实它必须具有探究的价值,如通过探究该问题可以了解文本内容、弄懂文本主旨,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此外,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也就是说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在教授《慈母情深》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很想买《少年近卫军》,就去向母亲要钱,钱要到了应该高兴才是,可是他为什么‘鼻子一酸’,想要哭呢?”问题一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我想,他是发现了什么,发现了他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有的说:“对,我认为,‘我’发现了母亲的辛苦,发现母亲的工作环境太差了!几十台机器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母亲肯定受不了。可是,母亲就是在这里长年累月地工作的呀!看到母亲龟裂的手指,看到母亲弯曲的背脊,看到母亲那双疲惫的眼睛,他心里肯定难过极了,所以‘鼻子一酸’,想哭。”有的学生认为:“我想这句话也深深地刺痛了他——‘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有的学生接过话茬继续发言:“是啊,母亲是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努力地挣钱啊!真是太不容易了。可是当‘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时,母亲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我’猛然发现了母爱——那种深深的慈母之爱!”有的学生恍然大悟道:“哦,我明白了,‘我’之所以‘鼻子一酸’,差点哭出来,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

在“开放性问题”的推动下,学生们主动地、积极地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从而在探究中,弄懂了“鼻子一酸”的原因,使他们感受到了慈母之爱,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探究问题,为学生们独立思考、分享交流创造了条件,使他们在一次次的观点碰撞中获得思维的发展。

这个时期火星表面的水持续活动着,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河谷网络和沉积岩记录。火星内部的地磁发动机在前5亿年里经历了从活动到停滞的全过程,之后,火星失去了地磁场的保护,也失去了它原生的大气。如果火星曾经出现生命,最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所以要类比这个时期的火星,科学家们寻找存在水-岩石-生物相互作用的地区,还有存在地球早期生命遗迹的地方。

三、设计开放性的作业,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作业的开放性,不仅指作业中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作业的形式也要具有开放性。布置作业时,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不难理解,也就是说不能只让学生回答“是”“不是”“行”“不行”,这属于封闭性问题,而是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他们对问题独特的看法。作业形式的开放性是指,我们不能再仅仅让学生进行课内知识的抄、背、默,而是要给他们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使他们在实践中真正获得成长。

如在学了《慈母情深》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性的作业,并让他们通过微课的形式上交。作业题目是:《慈母情深》,让我们感受了慈母之爱,我们的妈妈都深深地爱着我们,请你为妈妈做一件事,表达你对妈妈的关心和爱吧!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学生可以利用微课的录屏功能把整个过程录制下来上传至网络平台,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帮助妈妈做饭,老师在其上传的视频下方留言:你也可以为妈妈炒一道她最爱吃的菜,相信你的妈妈一定能感受到你对她的爱!

开放性的作业,丰富了语文作业的形式,突破了以往只留书面作业的单一性。而且师生互动性更强、作业的实践性也更强,有效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提高了家庭作业的质量。

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通过“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有效推动了他们自主学习,使他们养成了不唯书、不唯师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升了他们创新的能力。这都得益于在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探讨了开放性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鉴于导游工作的特殊性,如面对游客多元的服务需求,需要协调各类旅游产品要素,非常熟悉景区景点等,有必要对导游主动行为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本文采用访谈法,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对导游主动行为的内涵进行探究,通过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类,最终提炼出了导游主动行为的内涵。本研究从理论上拓展了主动行为在导游这一特定职业领域的研究范畴;在实践上,有利于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去激发导游的主动行为,促进导游自我提升、职业发展的同时,也帮助旅行社建立起自身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石霞.优化设计,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谈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的设计[J] .学周刊,2018(33).

[2] 张英.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 .成才之路,2018(24).

[3] 王彩英.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式开放性阅读教学的研究[J] .甘肃教育,2017(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