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山”教学设计(作者授权代发) 霍苗苗 赵锦慧 刘玉青 杨喆 樊丽芳* 湖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武汉430062 摘 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在地理教学目标有新的变化和要求,由三维目标转变升级为四个地理核心素养。实现与落实“四核”目标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地理教学中,设置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常用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让学生扮演地质勘探工程师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而逐渐形成对褶皱山的认识。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 角色扮演 褶皱山 引言 新课程标准中的地理核心素养目的是为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等。设置角色扮演的教学情境是实现地理教学目标的方法,该方法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的感知力,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的第一小节——《褶皱山》为例,将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入,创设角色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对褶皱山形成的相关知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一、课标要求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该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在于学生对褶皱地貌类型的识别。课程标准(实验)版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是“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要求学生要运用所学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原理知识,解释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的内容。本章共有三节内容以“总——分”结构的形式。分析本章内容可知,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一个具体案例的呈现。通过展示褶皱形成的示意图,进一步的介绍了褶皱的基本概念、形态,褶皱的判断依据及其相对应的地貌形态,解释了第一节课中内、外力对褶皱山形成变化的作用与影响。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样是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提供案例支撑。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内力、外力作用,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而本节课中更加复杂的褶皱知识的学习则需要直观的感受进行学习,但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对褶皱地貌的直观感受较少,因此一些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存在障碍。 而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读图分析、图文转化能力,这有助于学生通过褶皱相关直观感受和示意图对抽象的褶皱概念进行学习。因此本课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有较高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探究分析,正确认识褶皱构造对人类在工程建设的指导意义,并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区域认知:结合所给世界褶皱山系分布图,能够从空间——区域的观点出发,通过观察地图,分析世界大规模褶皱山系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实现对褶皱山系区域分布的认知。 综合思维:从全面的角度出发,理解并分析岩层分别在内力和外力作用影响下褶皱地貌形成的过程及其对应地貌形态的发展变化。理解褶皱地貌的发展变化,掌握正确的判断背斜、向斜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结合褶皱构造图,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学会在褶皱区域因地制宜进行“找水、探油气、工程建设选址”的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收集、处理地理信息、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岩层分别在内力和外力作用影响下,褶皱地貌形成的过程及其对应地貌形态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判断背斜、向斜的方法;造成背斜、向斜发生地形倒置现象的成因;了解褶皱构造的地质特点,指导并运用于工程建设的实践。 六、教学方法 演示法、读图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是以角色扮演引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融入到所创设的角色情境中,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使用学生所能感知的教学案例,如书本模拟演示褶皱山形成过程,通过手腕实验模拟褶皱岩层受力的变化,以此来引导学生并让学生亲身体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习的抽象概念与理论。通过直观感知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构建褶皱山的知识框架体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老师引导对褶皱山的地质构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借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地协调的地理核心素养。设置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课后思考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不足,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发现,角色扮演的情境设定未能充分的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过于偏向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活动较少,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年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大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