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褶皱山”教学设计----胡阳新推荐

 昵称15221501 2019-09-28

“褶皱山”教学设计(作者授权代发)

      霍苗苗    赵锦慧    刘玉青     杨喆    樊丽芳*

湖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武汉430062

摘 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在地理教学目标有新的变化和要求,由三维目标转变升级为四个地理核心素养。实现与落实“四核”目标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地理教学中,设置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常用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让学生扮演地质勘探工程师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而逐渐形成对褶皱山的认识。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  角色扮演  褶皱山

引言

新课程标准中的地理核心素养目的是为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等。设置角色扮演的教学情境是实现地理教学目标的方法,该方法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的感知力,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的第一小节——《褶皱山》为例,将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入,创设角色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对褶皱山形成的相关知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一、课标要求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该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在于学生对褶皱地貌类型的识别。课程标准(实验)版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是“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要求学生要运用所学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原理知识,解释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的内容。本章共有三节内容以“总——分”结构的形式。分析本章内容可知,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一个具体案例的呈现。通过展示褶皱形成的示意图,进一步的介绍了褶皱的基本概念、形态,褶皱的判断依据及其相对应的地貌形态,解释了第一节课中内、外力对褶皱山形成变化的作用与影响。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样是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提供案例支撑。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内力、外力作用,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而本节课中更加复杂的褶皱知识的学习则需要直观的感受进行学习,但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对褶皱地貌的直观感受较少,因此一些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存在障碍。

而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读图分析、图文转化能力,这有助于学生通过褶皱相关直观感受和示意图对抽象的褶皱概念进行学习。因此本课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有较高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探究分析,正确认识褶皱构造对人类在工程建设的指导意义,并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区域认知:结合所给世界褶皱山系分布图,能够从空间——区域的观点出发,通过观察地图,分析世界大规模褶皱山系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实现对褶皱山系区域分布的认知。

综合思维:从全面的角度出发,理解并分析岩层分别在内力和外力作用影响下褶皱地貌形成的过程及其对应地貌形态的发展变化。理解褶皱地貌的发展变化,掌握正确的判断背斜、向斜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结合褶皱构造图,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学会在褶皱区域因地制宜进行“找水、探油气、工程建设选址”的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收集、处理地理信息、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岩层分别在内力和外力作用影响下,褶皱地貌形成的过程及其对应地貌形态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判断背斜、向斜的方法;造成背斜、向斜发生地形倒置现象的成因;了解褶皱构造的地质特点,指导并运用于工程建设的实践。

六、教学方法

演示法、读图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导入】老师通过PPT展示我国青藏地区的某一处山地。该山地的某一岩层中经过勘探发现含有油、气、水等资源,假如你是一名工程师,需要在这座山上寻找这些资源,如何判断这些资源的位置呢?

【承转】作为一名工程人员需要一些知识储备,就需要了解这座山地的地质构造。【板书】《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观看教师提供的图片,思考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启发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

构建新知

褶皱

的特点和成因

【提问】观察展示的图片,岩层有何特点?

【引导】观察发现岩层发生弯曲,出现了褶皱,引出褶皱山的概念。

【提问】褶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结合上节课的内容,经过地质年代形成的岩层,在内力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水平挤压力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了褶皱。(并结合书本演示)通过演示发现有很多的波状弯曲,每一个弯曲就是褶皱的一个基本单位,称其为褶曲。从岩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称为背斜,向下弯曲的称为向斜。

观察图片,总结特点,跟随老师演示的展示理解成因。

通过模拟演示褶皱形成的地理过程,培养学生从时空综合视角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演化的综合思维。

图文结合,合作探究

判断背斜、向斜的方法

【承转】岩层分先后进行沉积,岩层之间有新老关系的变化,还可以通过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引导】通过在岩层剖面图上做辅助线,如果从中心沿辅助线岩层越来越新,判断为背斜;从中心沿辅助线岩层越来越老,是向斜。

在老师思路的引导下理解判断背斜、向斜的方法。

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以新的方法判断背斜和向斜。

图文结合,小组讨论

在地貌形态上的表现

【承转】从地貌形态上,背斜向上拱起形成山地,向斜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但经过长时间的地质历史时期,发现地表形态发生了变化,原本的背斜成为谷地,向斜形成为山地,地表发生了地形倒置的现象。同样从这实景图中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地形倒置的现象?

【引导】请同学们跟随老师通过手腕模拟背斜和向斜受内力作用的过程,背斜手腕向上,会有怎样的感觉?向斜手腕向下弯曲,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分组】就分析地形倒置的现象,把同学们分为背斜成谷组和向斜成山组。并结合手腕模拟实验和自身感受,思考现象的原因。问题交给两组同学进行讨论解决,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向全班同学讲解讨论的结果。

【板书】

【下台巡视】下台巡视同学的讨论情况,及时解决讨论组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同学的讨论状况,在学生上台讲解后进行补充强调。

【组织学生讲解】下面,大家欢迎背斜组和向斜组的代表给我们带来他们的分析情况。

【及时肯定,强调重点】根据同学讲解,正确之处及时肯定完,然后强调重点。进行总结: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成山: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受外力侵蚀而形成山地。

学生对比观察思考问题并尝试结合内。外力知识思考其成因。结合教师描述,学生利用手腕进行感知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所受的力。

分组思考老师提问的问题,并分别请出代表讲解小组讨论的结果。  

对比设疑激发认知矛盾,生成新知学习需求。

利用肢体感知,模拟实验,直观演示背斜顶部受张力崩解等现象,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准确理解地形倒置现象及成因这一知识难点。

图文结合,合作探究

解决导入提出的问题

【承转】本节课学习了褶皱山,褶皱不仅影响地貌形态,还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前面已经认识了褶皱山及其形成原因等。回到开始的问题,探究二:如果你是一名工程人员,1、如果该褶皱山地A岩层中有石油、天然气和水,如何确定它们的位置?2、你会在甲处还是乙处修隧道?

【讲解】1、根据常识三者的密度依次是天然气、石油、水。油、气密度小,被水顶托在上层,易于开采,所以背斜储油气;下层的水容易沿着向斜岩层向中间聚集,就像碗一样,所以向斜易于储水。

2、隧道形状与背斜岩层上拱的结构相吻合,因此在开凿时不易破坏地质构造;而如果在向斜处,岩层受重力和挤压力,开凿隧道易破坏地质结构,发生崩塌,而且易发生透水事故;所以我们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地质构造进行建设活动,做到因地制宜。

探究二:在教师引导下解决导入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

认识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实际的指导意义,树立人地协调观。

课堂小结

内容总结

结合PPT和板书内容,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总结归纳“褶皱山”相关知识,自主建构知识框架

助力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

课后自主探究

课后任务

【课后思考】根据世界著名褶皱山的分布特点,思考它与板块构造运动有怎样的关系?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探究

学以致用,巩固知识,为下节课打基础。

板书设计

4.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是以角色扮演引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融入到所创设的角色情境中,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使用学生所能感知的教学案例,如书本模拟演示褶皱山形成过程,通过手腕实验模拟褶皱岩层受力的变化,以此来引导学生并让学生亲身体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习的抽象概念与理论。通过直观感知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构建褶皱山的知识框架体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老师引导对褶皱山的地质构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借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地协调的地理核心素养。设置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课后思考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不足,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发现,角色扮演的情境设定未能充分的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过于偏向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活动较少,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年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