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沿着河走之贺家川

 尼罗罗非鱼 2019-09-28

2004年,开始了我的黄河行走,从偏关、老牛湾、代县开始,向西到河曲,在向南沿黄河到府谷、保德、榆林、佳县、绥德,米脂、柳林。那些年一直行走在黄河两岸,逐年对这片土地的深入与人的接触,渐渐对这里的黄土风情和民间艺术有了更多的理解。

2008奥运那年,花了55元的车费,我已站在陕北的土地上。这次在地图上圈定的,是一个两河交汇的地方—贺家川。

初识-一个的安静小村

乡间班车沿着窟野河,向东南方向驶去,2个多小时后到达路的尽头,一个叫贺家川的安静小村,坐落在窟野河尽头的一片宽阔的河弯处。今晚就留宿这里,与小男主人一起喂牛羊、拔草、剪豆角。村里很少有外人来,晚上邻居小孩们围着我叽叽喳喳,热闹极了。


圈养牲畜的窑洞与农具



主人自家产的蔬菜



晾晒中的豇豆

天台山-两河交汇处的山峰

清晨,被鸡鸣声和叮叮当当的牛铃声唤醒。伸伸懒腰,清凉的空气加上早饭玉米的清香味,让早上的心情格外舒畅。

吃完早饭,独自一人在村子里溜达,爬到昨天拔草的山坡上,开画。不知啥时,一个小男孩站在我身后,安静的看着。“真好看”身后的小男孩突然一句。我扭过头笑着说:“想画吗?”小男孩腼腆的摇摇头:“不会,没你的水平”,“呵呵!试试就会了,不难”,小男孩还是笑着摆摆手。

收拾好画具,其他的孩子都跑开了,唯独这个小男孩还跟着。我问:“想不想一起去天台山?”“好啊!”小男孩高兴的答应了。

过了窟野河,半个多小时到达山顶。天台山位置正好在窟野河和黄河间的山崖上,左侧是宽阔宏大的黄河,右侧是蜿蜒曲美的窟野河,温家川就座落在一个大拐弯处的冲积扇上。坐在山崖边,视角极佳,力量和柔美总会出现在最震撼的地方,河水与山壁如同这里的男人和女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水乳交融后留下大片的泥土,供他们耕种、生存,哺育、滋润着他们的子孙。


迎着峡谷的风,享受这这份壮丽,周围很静

凝向远方,仿佛已没有了路,这里就是旅行的终点



目光越过树尖望去,远处的天台山颇有几分雄壮与别致

黄昏,我们溜达到河边的石头岩壁。我把速写本递给小男孩,“来,跟了我一天了,也画一张吧,就画对岸的树”





你还甭说,别看是头一次写生,小家伙画的还不错,虽然用笔稚嫩,但用了心,不是刻板简单的重复眼前的景物,画面里加进了不少自己的想法和生活。“阳光下,牛儿在悠闲的吃着草,一条小路通向树后的村子,这是回家的路。”


石窑亲近神灵的指引

沿途经过的村子里所有的建筑都是石头砌成,格局统一而错落,石窑,石墙,石渠,石影壁合理而巧妙的穿插。


过街窑-半窑


陕北的光照充足,有人居住的人家都会养几盆植物


自古以来,民间对“天地”的理解。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人是生活在天地之间。所以窑洞建式也遵循了这种“天圆地方”。所以就形成这种天、地、人三才的建筑格局。上面是圆弧顶,地基却是方形的。整个形状就像向上的箭头,其意为立地而通天,诠释着人们对上天的向往和对家置于其中而会安然、宁静的期盼。


被植物覆盖的废弃石窑

在一片凹凸不平的黄土里,在一片精心打制的石墙上,太阳无数遍照着,和照在别的土和石头上一样宁静。人们将家园的符图安放于此,将家的洞穴建立于此。在这之间镶嵌着田园地方的符号,在符号里作上了美丽的符图,这便是窑洞和窑洞的门窗。门窗是人们安放在天地间关于人的语言,是上天寻找人的途径,也是人类亲近神灵的指引,门窗是这里的人们生命的注释和一种祈祷的姿势。 


温情-一碗面与粥的感动

一路上,我进村入院,拍拍画画。有天上午在高家塔村,我坐在石堆上画一处院落,一位大爷走来问“渴不渴?进屋喝点水,还有果子。”“刚喝完,还不渴,我这里还有很多,谢谢了” 我指着背包上挂着的水壶笑道。大爷点点头也没多说话,就蹲在我身边看。画到十一点多,大爷起身走了。画完后,我正准备收拾走人。大爷端着两个碗笑着走过来,“中午了,还没吃饭吧?刚做好的面条,还有米粥,吃吧”,看着两碗热气腾腾的吃食,顿时一时语塞。“你背着个大包挺辛苦,咱家没啥,就这些” 大爷憨厚的笑着。望着大爷黝红而慈祥的脸,语拙词穷的我只能不住得说“谢谢!谢谢!”。


辘轳与石井


带屋檐廊道的石窑小院,规格不低

途中,遇到不少这样热心得陕北人。只需要你一个微笑,一个点头,就会换来他们像亲人一样的关爱。短短5天,总感觉时时被这种热情,被温暖包围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