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浒传》梁山不是谁上就能上,进入难度,堪比科举

 看来是建安费 2019-09-28

文/萌书生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制,萌发于南北朝时期,隋朝隋文帝杨坚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废九品宫人之法,初创科举制,唐朝正式确立,最为完备的是宋朝,明清两朝最为兴盛。

先秦时期,采用“世卿世禄”制选拔官吏,后逐步引入军功爵制;秦朝时期,以军功爵制、分封制、世袭制等为主;汉朝时期,采用察举制与征辟制;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沿用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虽然是创新,但也只是察举制的改良版,有很多弊端,比如魏晋时期,士族势力强大,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更是仅限于门第出身,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不平衡。手机游戏

科举制也有很多的弊端,只是与先前的选拔制度比起来公正很多,与现今的公务员制度相差甚远,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时代。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善,最初每年一次,到了宋英宗治平三年时改为三年一次(史载:诏礼部三岁一贡举),分三级:一级由各州举行取解试,二级由礼部举行省试,三级为殿试。

宋朝科举举办一次,录用多少人呢?宋初较少,选拔非常严格,几十人,后来进行改革,出现了几百人中举的情况。

上述,只是书生对科举制和宋朝科举制进行的极为简单的介绍,主要是配合本文,其详细的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

按照整个大宋朝三年一次录用一两百人甚至三五百人的规模来看,梁山泊所涉及到的山东、河北两地每次被录用的人数大概在二三十位。

梁山水泊,宋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找到了一百单七位。

这个数字比三年一次的科举山东河北两地录用的大概人数多很多。

但我们不要忘记,梁山泊一百单八人中还有十五位降将(含张清介绍的皇甫端)以及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金枪手徐宁、神行太保戴宗、病关索杨雄、镇三山黄信、病尉迟孙立这九位主动或者被动投梁山泊的官场中人。

除去他们还剩下85位好汉,这一数字还是超过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山东河北两地录用的大概人数。

可我们万不能忽视另一点,他们不是初出茅庐,而是在江湖混迹了十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就跟科举考试选拔一样,一茬又一茬的新人进入了官场。

他们有能力,只是与科举高中的人不在一个“江湖”。

他们在江湖混迹的时间,最少举行了三次科举考试,按照每次山东河北两地大概会有二三十人中举的数据来算,江湖人入梁山泊的准入条件就非常高了,投梁山泊成功的几率堪比科举中第。

事实也是如此,梁山泊一百单八人特点鲜明,要么是江湖响当当的人物、要么是武艺高强的降将和江湖一等一高手、要么是江湖山寨头领、要么是某一行业的翘楚、要么是梁山泊某位好汉的兄弟或徒弟等。

没有点儿政界、商界、军界等背景和江湖较高的地位,想投梁山大寨,简直是痴人说梦。

韩伯龙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诚心投梁山大寨,不巧遇上宋江生背疮且梁山忙着打大名府,旱地忽律朱贵便将其安排在梁山附近村中开个酒店,专一负责打听消息,也算是提前熟悉工作,等宋江病好且打下了大名府,再引荐他入伙。

更为不巧的是,他遇上了气呼呼下山要去凌州灭了官军的李逵,由于韩伯龙未入伙酒自称梁山好汉,李逵一斧子将其砍了。

假如请朱贵引荐的不是韩伯龙,而是像豹子头林冲或玉麒麟卢俊义那样的官场、江湖知名人物呢?也不差那一时半刻了,朱贵也就引荐了。

韩伯龙入伙未能实现,最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背景、地位等太低。

我们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想投梁山大寨,必须经过宋江的首肯,这就像中举一样,不经过殿试不行。

我们时常提到“逼上梁山”,别说没有那样的地方,就算是有,被逼的走投无路也不一定有资格进去。

为什么很多梁山好汉想造反?就是因为宋江有意的选拔好汉,而不是随便谁都可以。

有了他的严格筛选,梁山泊一百单八人更像是个小朝廷,只要宋江想称帝,当天称帝,当天就可以安排全所有的职务所对应的人员。

梁山泊,在宋江踏入那片土地的那一天起,已经不是单纯的江湖山寨了。

书生说:《水浒传》所体现的内容太多了,有时候我们认为施耐庵用的语言有些过了,比如骂和尚、侍女等,从字面来看的确过了,但最重要的不是那些我们认为“过了”的语言,而是语言和很多事件所折射出来的内容。

注: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图片很难核实明确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书生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