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炸阵容,他们联手要创造国产片新高度

 取反加一 2019-09-29
距离正式开画仅剩4天,国庆档格局已现出端倪。

30日预售票房破2亿。

排片占比的前四名分别为:36.5%,32.5%,30.3%……0.1%。

换而言之,绝对的三强鼎立。

Sir当然一个都不放过。

今天,先说它。

国庆档中“最高”的一部——

《攀登者》
The Climbers
最高,当之无愧。
于历史。
1975年5月,中国珠峰登山队测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程为8848.13米。(2005年更新为8844.43米)
于电影。
《攀登者》剧组在三个月的拍摄之后,也书写了记录,世界电影史上海拔最高的关机仪式。
监制徐克,在海拔5200米的高度激动地说:
“1960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珠峰)北坡登顶的壮举正是由中国攀登者完成。
既然是我们的高山,我们的脚就要亲自踏上去。”


《攀登者》中其实有两座山——
一座珠穆朗玛。
向珠穆朗玛发起挑战的攀登者们,又矗立成了电影所仰望的另一座高峰。
为什么我们无法停止对高度的向往?
《攀登者》试图解答这个问题。
人梯
说到挑战极限的意义。
Sir觉得,必须从攀登者前赴后继,牵动全球目光的历史说起。
《攀登者》中提到了一个英国人,传奇登山家乔治·马洛里。
1924年,他与队友从珠峰北坡登顶,当他们到达北坡“第二台阶”下8225米的高度时,有队友因氧气不足被迫下山,马洛里和另外一位队友欧文坚持向上攀登。
结果一去不复返。

△ 左:乔治·马洛里,右:安德鲁·欧文

两人死前是否登顶的争议,也成为登山历史上著名的“马欧之谜”。
这个谜,也留下不安的余音:
不被见证的征服,是否应该得到认可?
三十多年后,悲歌换由中国登山队员奏响。
始于挑衅。
国境线划定在即,邻国政府却质问:
你们连珠峰都没有登上去过,凭什么说它是你们的?
此话一出,退无可退。
中国当即决定组建登山队,登珠峰!

△ 1960年3月珠峰大本营的升旗仪式

决心不小,但当时实际情况是内外交迫。
国内的登山队还缺乏训练,缺乏装备;而苏联又背信弃义,撤走了原本兑现的100名专业登山队员。
那怎么办?
只能以人为梯
没有保障,没有经验,但有的是前赴后继的人。

△ 1960年突击队出发前的誓师大会

然而即使是这样,在到达海拔8680米处的“第二台阶”时,200人的队伍受伤的受伤,牺牲的牺牲,仅仅剩下4个人。
1960年5月,队员贡布、王富洲、屈银华三人,在队友刘连满“搭人梯”的帮助下,实现了人类从北坡登顶珠峰,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之巅,也是第一次夜间无氧登顶珠峰。

△ 左起:王富洲、屈银华、刘连满、贡布

什么叫做“搭人梯”呢?
刘连满在遗书中写道——
王富洲同志:我怕没有完成任务,对不起人民。这里你们留给我的氧气和糖,你们用吧!或许它能帮你们快些下山,把胜利的消息报告给祖国人民,永别了!
你们的战友   刘连满

登顶的队员,所抵达的不只是山巅。
更是200人用血肉之躯托举起的高度。
然而,这一次登顶由于缺乏摄影资料的记录,又一次被质疑,国际上拒绝承认。

△ 1960年登山队在途中休息

就像马洛里一样。
谁能证明中国队员登顶成功了呢?
或许只有珠峰。
电影《攀登者》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从一次事先张扬的“失败”开始。
经过15年的卧薪尝胆、苦心孤诣。
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登顶,并且测量出珠峰的高度。
在“第二台阶”留下一把金属梯,被后来许多国家的登山家蹬着攀上珠峰。
它被称为“中国梯”。
这一截梯,看着短。
其实,它只是长长的人梯延伸出的,最后的末梢。
往下看——
自我牺牲的刘连满是“中国梯”。
连第二台阶都没能登上的其他队员是“中国梯”。
1960年登顶的贡布、王富洲、屈银华也是“中国梯”。
1975年胜利登顶的队员也是。
“梯”的精神,在于延续
这,就是电影《攀登者》的创作动机。
寻求历史与现在的延续性、锁定人与人之间情感共鸣的咬合点,甚至我们骨髓血液里所依赖的精神:
天地人和,生生不息。
群像
把《攀登者》看作是命题作文,就说小了,也看低了。
同一座珠峰。
但每个人心里要翻越的那座“山”,其实都不相同。
1975年,珠峰科考队集结,征召当年的登山英雄,给他们一个洗刷非议,得偿所望的机会。
在没有旁白的大背景里,藏着的是那个年代的风云际会。
爱情,破碎,事业,毁灭。


曾经的英雄,倒在生活的门槛前,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洪流下艰难挣扎。

攀登,不仅是祖国的荣耀,也是个人的命运扭转。
这个机会,怎能放过?
而在故事之外,它也是承担着电影本体意义上的“攀登”任务。
所有主创必须打起精神,尽管看起来它的卡司在今天的华语影坛,堪称王炸。
Sir一个个说,也告诉你们他们幕后的故事。
导演李仁港,坦白说,是卡司名单中最让人担心的一环。
前作是2016年的《盗墓笔记》,豆瓣评分4.7,用了当时还称之为“小鲜肉”的井柏然和鹿晗,“撕番位”传闻的先河从它开始。
三年后,他会有什么变化吗?
Sir只能静观。
或许吸收教训,他这次找到了香港老乡徐克作为监制,把控全局。
徐克有个习惯,只要任命,绝不摸鱼,事必躬亲。
只要用了自己的名字,就一定或多或少带出徐克电影的风骨。
从《攀登者》预告片中能看出来。
飞跃悬崖。
在冰川雪坡上腾挪翻滚。
充满“侠气”的角色情绪。
让Sir也想起了他在《智取威虎山》中积累的经验。
如何拍“雪”戏,如何拍悬崖上的动作戏
白茫茫一片太单调?
这是一个杀气腾腾世界,而最大的反派,就是自然。
风、雪、峭壁,全都可以是杀人于无形的武器。
如果说徐老怪一到,动作戏基本已稳。
那么再看演员,文戏也有了保障。
男一号吴京,饰演方五洲。
“战狼”?
吴京在之前数部作品里,无论主演还是客串,都是英雄光环照耀,燃则燃矣,但总难说是细腻。
但注意这一次他的变化。
糙得不能再糙的脸,眼神里有疲惫感、不再犀利。
他是登山队的“两朝元老”。
1960年之后,是15年的等待,在漠视、寂寞中等待机会。
而到了第二次登顶的时候,也不是一个人逞英雄,长江后浪推前浪,更年富力强的新人也来了。
有竞争,也有挑战。
并且吸取上一次的教训,要更加注重团队合作。
登顶,不是一个人的,有了“梯”才有“英雄”。

说一个细节。
现实生活中,王富洲也是一个不春风顺遂的英雄。

1960年5月30日,他跟队员们安全返回5120米大本营。
早在前两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将中国成功登顶珠峰的喜讯传遍了全国。不久,拉萨、北京等地纷纷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但是,他却没能亲眼见证这些庆祝活动,甚至可以说,作为英雄没有直接接受欢呼与赞美。
他静静地躺在医院里,上山时体重是160斤,下山后只有101斤。
英雄,不总是在聚光灯下。
登顶结束后,一切归于平静甚至寂寥。
吴京,这一次没有复制“战狼”,因为珠峰的悬崖之上,没有神话。
女一号章子怡,角色名徐缨。
登山队气象专家,任务是观测珠峰天气,帮助登山队找到适合的登山机会。
导演李仁港说,吴京与章子怡的搭配,是“喝红酒吃咸肉”。
咸肉,糙、硬、有力道。
红酒,提味、留香。
两人上次合作还是徐克2001年的《蜀山传》。
这一次,他们在世界最高海拔经历生死恋。
从预告片能看出,章子怡也在攀登作为女性的人生阶段:
青春少艾、成熟专家、无畏“女神”,眼神越来越坚毅、皮肤质感随海拔的提高也像其他男性队友那样糙起来。
什么感觉呢?
Sir记得一张图。
这是摄影大师Peter Lindbergh记录下2016年春的章子怡。
当时,她刚生完女儿,脸上的妊娠斑还很明显。但是大师说,这些小生命带来的斑点才是最真实的故事。
有态度,有力量,在镜头里就会闪现出最为动人的光芒。
允许Sir再重点说一个演员。
张译,角色名曲松林。
吴京给他送了一个外号,“瘸神”。
不是胡乱封神。
张自己总结,“印象当中好像一共演了四五次瘸子”。
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饰演完孟烦了后,他发现自己的一条腿是细的,一条腿是粗的,围度相差2厘米。
张译演的瘸,从姿态,浇筑到了血肉里。
不得不让Sir期待他在《攀登者》中的表演。
1975年,瘸腿曲松林没能再朝着珠峰迈步,他担任登山队教练,负责第二次登顶珠峰的训练工作。
是的,在当年登山任务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回来。

回来的,也不一定全身而退。

屈银华,在1960年的登山中为了减轻重量,主动脱下4公斤重的长靴,赤脚上阵。

△ 图为屈银华绑好冰爪正准备攀登北坳

最后,双脚冻坏,下山之后半个脚掌被截肢。
这一截,屈银华毫无怨言。
在《攀登者》首映时,女儿屈虹回忆往事:
觉得父亲很窝囊,走路得时候像一只鸭子,缺乏男子汉气概,我都觉得有些难为情。
直到长大,她才知道父亲所经历的一切。
英雄,并不总是和光环相伴。
在有的年代,平凡、误解、无名或许才是他们的底色。
除了以上三位演员,还有胡歌、井柏然,柏林影帝王景春等演员。
一同加入“攀登者”的行列,去填补那些历史群像的空白。


当年的英雄,多已凋零。
1960年的四位珠峰英雄,迄今为止仅剩下贡布尚在人间,静养在拉萨的家里。
相当长时间里,家人为了他的身体状况考虑,对其隐瞒战友的去留。
2015年7月18日,突击队长王富洲,北京逝世,享年80岁。
2016年4月27日,刘连满因双下肢股动脉血栓引发并发症,在哈尔滨去世,享年83岁。
同年,9月19日,屈银华在北京去世,享年82岁。

△ 左起:刘连满、屈银华、贡布、王富洲

以历史为底座,《攀登者》注定不会有常规商业大片中那种,光环附体、无往不利的英雄角色。
也突破我们对献礼片的常规认知。
在纯蓝的天穹之下,皑皑的白雪之上,《攀登者》蔓延大面积的灰色。
胜利,可能在怀疑中化为泡影。
牺牲,可能被岁月埋藏为平庸。
还有孤独、困顿、绝望、委屈……都比雪山的冷酷无情更猛烈地侵蚀着这些“无名之辈”的意志力。
是的。
他们也许被误解一次,两次。
也许被忘记十年,几十年。
但,你允许那是永远吗?
《攀登者》的回答是:
决不。


当然。
Sir也是不会答应的。
不过光说怎么行?
行动,Sir想来点简单粗暴的——

送票!5000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