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年代初哈尔滨,阿城满族农家院

 关福 2019-09-29

【阿城人像】阿城区是哈尔滨市市辖区,区内的满族人口约十万人。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设阿勒楚喀新城(今阿城)。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裁撤原衙门,设置阿城县。

【阿城民居】阿城满族人主要有:没有入关的当地满族人及乾隆年间从北京移民来的满族人。清朝乾隆年间,京城的满族人员开始屯垦戍边,到阿勒楚喀建立了大批满族八旗村屯。

【阿城人像】阿城满族人,大多数居住在农村;这些满族人家多干净整洁,传统习惯浓厚。至今,很多满族人家的家谱(谱书)保存完好,满汉文字的家谱记载着祖先、辈分等信息。

【阿城苞米楼子】苞米楼子在东北地区,每户农家院里基本全有。其木仓房使用木桩支架在高处,仓房里面装用来放玉米。这样的存放可以防止老鼠偷食,亦可以防止玉米受潮发霉。

【阿城民居】晾晒后的玉米,手工搓成玉米粒;玉米粒可以再磨成玉米面食用,亦是过去东北地区过冬时的主要食物。苞米楼子的苞米棒装得很满,就说明这户人家的日子过得不错。

【阿城站附近地区】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东省铁路(中东铁路)东线的阿勒楚喀站开工建设;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成,名为阿什河站;两年后正式开始运营。

【阿城民居】阿什河火车站是该铁路的三等站,铁路线为宽轨(轨距1524毫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阿什河站改名为阿城站。当时,阿城还有大嘎哈、小林站等四个火车站。

【阿什河】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将阿勒楚喀河(松花江支流)改名为阿什河。阿城境内的阿什河全长近一百七十公里。三十年代末期,阿城境内杨木林子曾修建拦河坝灌水田。

哈尔滨阿城老照片,1932年-1933年。摄影:Pendleto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