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道者应该如何尊师重道,这篇文章给了最好的答案!

 鹿文康金 2019-09-29

在天师殿有这样一幅壁画:一位老人坐在桥头抬起赤脚,旁边一位白衣书生跪在地上为他穿鞋。

这幅壁画描述的就是张良拾履的故事,这幅壁画自古以来就被当做尊师重道的经典场景,流传很广,广到什么程度呢?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嫌唐僧絮叨,撂挑子回花果山。经过东海,到龙宫里喝茶时,就看到了这幅壁画。

茶毕,行者回头一看,见后壁上挂著一幅圯桥进履的画儿。行者道:“这是甚么景致?”龙王道:“大圣在先,此事在后,故你不认得,这叫做‘圯桥三进履’。”

行者道:“怎的是‘三进履’?”龙王道:“此仙乃是黄石公,此子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听了龙王的劝告,遂回去保护唐僧。


在历史上,张良是一位极富传奇色的人物。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

在楚汉争霸时期,张良不仅辅佐着汉高祖刘邦夺取了天下,登上了帝位,即使后来自己封了万户侯,也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在汉高祖刘邦称帝相继杀掉了很多跟随他的功臣之后,比如说韩信、彭越、英布......最终张良得以保全善终。可见,张良真的是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无与伦比的大智慧的!

值得称道的是,张良不仅自己聪明绝顶,其后人也有非常多留名青史的。

我们正一派的创始人是东汉人张道陵,张道陵就是张良的后人。张道陵祖师可谓不辱先祖,甚至青出于蓝。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相国之家,家道殷实。

可是好景不长,没等他长大继承相位呢,韩国让秦给灭了。亡国灭家之仇,使张良他立志要在有生之年,灭掉秦国。张良二十几岁离家,长期辗转各地。他到东方拜访沧海君,共同谋划刺杀计划,并且散尽家财,找了一个大力士,为大力士量身打造了一把百拾多斤的大铁锤,预备埋伏在秦始皇出巡的必经之路上,实施刺杀行动。

秦始皇生性多疑,又因为他多次遇刺,因而学乖了,每次乘车都会变换不同车辆,因此逃过了这一劫。虽然这一次刺杀没有成功,可是张良却因为刺秦而声名雀起,从此成了名人,然后张良就开始了逃亡之旅。

“圯桥三进履”便是张良在刺杀秦始皇失败后,流亡下邳时发生的故事。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

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苏轼曾写了一篇《留侯论》专门评论张良。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此时的张良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

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老者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说罢,扬长而去。

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止授给张良兵书,也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内含奇门遁甲)。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 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十三年后,跟随高祖退到济北谷城山下,得到一块黄石,张良于是像对宝贝似的建祠供奉起来。一直到张良死,将他与石头一起埋葬了。由此也可见,张良对师父的尊重是有始有终的。

张良拾履的故事被称为尊师重道的典范,广泛流传。我们为人弟子,扪心自问,如果也遭遇到这样的情况,能做到吗?

要知道当时张良遇到黄石公的时候还并没有拜师,而只是个陌生人。对陌生人便能如此,更何况对自己的师父呢。相比社会地位,我们也不是将相之后;相比成就,我们也未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当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能像张良一样吗?我们自以为的尊严和骄傲只是匹夫之勇。修行就是要修常人不能有的度量,无故加之而不怒。

术数大家邵雍曾写过一首诗来感叹懂得尊师重道的人太少。


《读张子房传吟》邵雍

汉室开基第一功,善哉能始又能终。

直疑後日赤松子,便是当年黄石公。

用舍随时无分限,行藏在我有穷通。

古人已死不复见,痛惜今人少此风。


术数和易学,因为是要窥探天机,所以对弟子的要求也格外严格。和资质才能相比,人品和德行尤为重要。之前讲过“番天印”的故事,广成子就是因为对徒弟的德行欠缺考量,将全部法宝交给了徒弟殷郊。结果造成了徒弟打师尊的被动局面。

既然拜师学道,就是认定师父的德行学识足以指导自己的修行之路。随侍师父,自然应该做到“勤谨”二字。以此为各位同修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