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名家陈侃(怡先)《道心书法》(4)

 泊木沐 2019-09-29

道教神秘主义文字观赋予了文字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神圣地位。在这种观念看来,书写文字是一件神圣的事情,通过书写道经可以沟通人与神的世界,把神仙世界的大道传播到人间。于是,文字就获得了超越其作为语言记录符号的本来价值,把文字书写表现得更加完美的书法也就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和神圣地位。

道教文字观为书法艺术提供了神学上的理论依据,而且它超现实的宗教化思维方式与非功利主义的艺术思维是相通的,因而很容易深入书家之心,对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的发展产生影响。唐人张彦远的《法书要录》认为蔡邕的书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这种说法与道教天书神授的文字传承观念如出一辙,显然受了道教的影响。蔡邕论书法起源时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个说法明显是道教文字起源论的翻版。《法书要录》记载:"齐末王融图古今杂体有六十四书。"王融的六十四书具体是什么样已不可考,但是它与《真诰》中所说的由"三元八会之书"、"云篆明光之章"化生出的六十四种书体似乎也不无关系。此外,道教文字观还对书法鉴赏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庾肩吾《书品》评张芝、钟繇、王羲之的字"烟华落纸将动,风彩带字欲飞。疑神化之所为,非人世之所学"。李白评怀素草书云:"怳怳如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无论在精神气质上,还是在语言风格上无不弥漫着道教的"烟霞之气",由此亦可见道教文字观对书法艺术影响之深远。

书法:陈侃(怡先)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与书法艺术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可见,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外其例。

汉代大书法家蔡邕是王羲之最为推崇的宗师,蔡邕认为书肇于自然。又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近在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蔡邕的这段话,正是道家思想在书法艺术创作上的体现。王羲之从中领悟到,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应讲究自然之美,领悟大自然的风韵。自然之道就是游离于四海、尘垢之外,追求自我的释放。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王羲之书法追求自然秀美、潇洒飘逸、结构自然生姿、不露人工雕凿之痕,望之惟逸、发之惟静,表现出一种超逸世俗的宁静与朦胧的境界。王羲之《书论》云:凡书贵手沉静,含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又在《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曰: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而这种自然之道,与凝神静思、沉静、意在笔先,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主张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法贵天真,一切返归自然,任其性命之情的道教学说是一脉相承的。

书法:陈侃(怡先)

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前的情绪酝酿,而这都是从静与虚的心理境界中去寻求的,这种静与虚正是道家精神的内在体现。王羲之正是通过修道养性来达到这个目的的,具体表现为醉心于山水林泉的自然之美,崇尚人生的自然放达之美。书法上师法造化,循自然之势,形成自然飘逸的风格。《晋书·谢安传》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王羲之与清谈名士彼此引为同道,隐遁山林,服食养性。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三月,王羲之与同道好友修禊聚会于有崇山峻岭、茂竹修竹,又有清湍激流的会稽山阴之兰亭,写下了传世杰作《兰亭集序》。

王羲之晚年隐居修性于浙江嵊州金庭道教胜地第二十七洞天,与道士共修服食,不远千里采药石。王羲之慨叹我卒当乐死。卒后,乡人根据其遗葬于此地。从以上可见王羲之得道的情景与心志。据《新剡琅琊王氏宗谱》(乾隆)记载,东晋升平四年岁次庚申(公元360年),王羲之炼丹于剡县之鼓山(金庭东侧),有题辞志石。辞云:粤若吾先,琅琊肇址。临沂孝弟,郡么燮理。轩冕盈朝,会稽内史。兰亭迨趣,祓除上已。致政金庭,南朝别墅。光鼓西涯,剡邑东鄙。绝献周重,崇岗顿起。鼓宏对旗,巅夷若砥。其地可锄,有药堪饵。奚啻沃州,岂让天姥纯庵紫芝,爰居乐土。文坛武土单,鹅池墨池留候赤松,明哲可许。诗赋莫友,簪盖良士。眺望楼迟,思惟窃取。仲尼威仁,朝闻夕死。孟轲传道,无有乎尔。厥赋惟均,为之亦是。世远人非,知谁遁此。右军镌石,鼓山同峙。

此辞志记述了王羲之身世经历、情趣和寄托,体现了他晚年入剡隐居修道的内心世界。他超越常人的情操升华成一种理想的神韵气度,而这种人格风度的飘逸形成了其书体风格的飘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