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岐黄学术丨 浅述阳虚的证侯表现

 温暖中医 2019-09-29

阳气是人体生命的运动之源,张景岳总结其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虚首见于《素问·调经论篇》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提出阳虚与寒证相关。而阳虚是人体阳气虚损,阳气亏虚不能制约阴气,则阴气相对偏盛而出现虚寒症象。《素问·痹通论》言:“是人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明确指出阳虚是由于阳衰阴盛失衡状态的表现。

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言:“阳虚者,火虚也,为神气不足,为眼黑头眩,或多寒而畏寒”可见阳虚是体内热量减少导致脏腑功能减退出现的一系列寒象。

在《素问·逆调论》中对阳虚寒象的描述为“身寒如从水中出”。《诸病源候论·冷气候》中指出:“夫脏气虚,则内生寒也”。张介宾也对阳虚进行了描述:“阳虚质者,其证则未冷先寒,或手足清厥,或身为寒栗,或脾胃不健,或肚腹不实,或小水频数,或阳道不壮,或每多恐畏,或眼耳少神,是皆阳虚生寒也”。

清代郑钦安认为“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外虽现一切火证,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虚火即阴气上僭,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水气以下流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以致上僭而为病,近似实火。”说明阳虚也可表现为热象。

在《医碥》卷一云: “阳虚之人在形态结构上多表现为形体丰腴、肤色柔白。古代医家也有众多描述。《黄帝内经》对阳虚之人体质的描述为“身寒”、“面白”、“体胖”、“脉小”等。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形躯丰溢,脉来微小,乃阳气不足体质。”金子久在《金子久专集》中说:“体胖丰腴,肌肤柔白,阳虚禀质显然。”指出诊断阳虚质应同时重视肤色柔白和体态丰腴两个特征。

古代医家对阳虚形瘦者也有记录,比如《医学正传》有云:“形瘦气弱、禀赋素虚寒者”;《柳选四家医案》亦指出:“夫形瘦、色黄、舌白,阳分比阴分更亏”。所以,形体并不是辨证阳虚的主要方面。

对于阳虚者的其他方面的特征表现,郑钦安对阳虚有较具体的概述:“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低声短息声,气少不喜言,身重怕冷,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为阳虚之真面目”。

还有阳虚的一些特殊症候表现,比如“阳虚症,有面赤如朱而似火者;有脉极大,劲如石者;有满口齿缝流血者;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有大小便不利者等。”

阳虚的主要形成原因

(1)先天因素:禀受于双亲。《灵枢·夭寿柔刚》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阴有阳”。而胚胎是“以母为基,以父为楯”,说明孩子的阳虚体质遗传于父母的体质。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安胎》中指出:“盖凡今之胎妇,气实者少,气虚者多,气虚则阳虚……阴损胎元,暗残母气,以致产妇羸困,或儿多脾病者,多由此乎。”十分认可新生儿体质深受母体影响。

(2)后天影响:环境影响和喜食寒凉。《素问·异法方宜论》言:“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藏寒生慢病”认为北方常年寒冷,寒气占主导,易形成阳虚。《景岳全书》云:“素察阳脏每多恃强生冷茶水而变阳为阴。”指出阳虚之人多喜食寒凉、冷饮、海鲜等食品。

总而言之,阳虚的症候表现以寒为主,在辨证时要注意区分阳气亏虚导致的虚寒象和阴盛导致的实寒象;阳虚之人多体型丰腴,白胖;阳虚的症状表现有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腹痛喜按、喜暖、便溏、夜尿清长、嘴唇色淡口和、易自汗、毛发易脱落、耳鸣、耳聋、喜爱热饮、脉象沉而无力、舌质色淡且胖嫩、有齿痕等。

此外,阳虚还有一些特殊表现,即口渴欲饮喜热饮,且饮不多;便秘但质并不干燥;虽面红,但必不满面皆红,且四肢必然厥冷。所以,在阳虚辩证时需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病史,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综合判断。

李晓/文  王雪/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