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尔:篆刻要讲究艺术性而非工艺性 沿着窄窄的富郎中巷穿行,抬头看到“宜园”二字的红色牌匾,这里就是林尔在苏州的工作室。 几排古色古香的柜子里,满满的都是石头。“印章这个东西,是会让人上瘾的。”林尔从小就喜欢画画,小时候在兴趣班画国画时,看到老师画好了画,都要盖印章的,可是自己却没有。“那会儿刚开始流行软软的、有香味的橡皮,时髦的‘香橡皮’很稀罕,怕被同学拿走,于是就在橡皮上刻自己的名字。”林尔说,最早就是在橡皮上的玩乐,让他爱上了篆刻,一发不可收拾。 林尔 百戏之祖 “文人印章在苏州发起,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这点是很骄傲的。”林尔说,苏州的篆刻历史悠久,印章从商朝就有,工匠用铜浇筑,而文人印章是文征明之子文彭发起的。当时文彭发现了灯光冻石。灯光冻石质地比较软,价格比玉石便宜,那会儿是用来加工女人首饰的。文彭偶然发现后,拿回去一打磨,发现这种石头不像翡翠和玉石那样坚硬,读书人手工刻得动,于是开启了文人刻印的兴趣。 林尔 澄莹沁幽 学习老师,跟老师画的、刻的一样, “我觉得这不叫传承,齐白石说这是‘奴学’。”做学生的,要学习老师的方法而不是面孔,现在很多传承进入误区。“做人要老实,学艺要有点滑头的。”要传承一种精神,今天这一代人,如果只看到表面,学了表面,已经打折扣了,再传下去那就更加不行了。有些人学的很好,写老师的都可以以假乱真,离开老师就不会写字画画了,这不叫传承,传承是要学老师的精神、方法,吸取好的经验,这是传承。 林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艺术是要抒发内心的感情,“有手无心”在林尔看来是没有意义的。林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在不断探索中,我发现甲骨文最适合我。”林尔说,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发现最古老的文字,当时的人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是记事,比较朴素,是自然的真性情的流露。20多年来,林尔以甲骨文为主要篆刻创作方向,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在这方寸之间。 林尔 蓄其力 作为东吴印社执行社长,林尔 “文人和工匠不一样,雕刻时会注入自己的感情,比如把自己的斋号刻上去,或者是把自己喜欢的诗词刻上去,他们是将诗书画移植到印章上。”在林尔看来,吴门派篆刻的特点,是精致,要雅,这种印风和当时的吴门画派、吴门书风是相匹配的。“印章要讲究艺术性,不是工艺性。我们看印章,不是看他的线条有多细,刻字店多细都能刻,但只有实用性没有艺术性。”林尔说,印章是要有作者的精神贯穿其中,很多灵感是偶然迸发的,绝不能千篇一律。用刀力度的大小、刀速的快慢,包括石头的松硬,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是电脑无法做到的。而要实现由技进入道,就要多读书,多读古人的书。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的滋养中,感受中国古典的、美含蓄的美。“艺术最终的目的,是体现一种美。” 林尔 学以养心亦所以养心 说到吴门印派的传承,林尔认为,要把表面上的传承和真正的传承区别开。表面的传承,就如学生认为,吴门篆刻不能闭门造车,要善于学习,不仅要向古人学,也要向今人学。“搞艺术的眼高手低不怕,眼光高才能知好坏,从眼高手低到眼高手高,如果眼睛分不出好坏那是最可悲的。”林尔表示,接下来东吴印社会不定期的把外面的专家和学者请进来交流,并且组织苏州的篆刻家们走出去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