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练习死亡到“无梦睡眠”都离不开哲学。 三年前的我,根本没有这个想法。 一直认为,哲学一词不过是作文当中惯用的词汇,口头上时常提起的心灵鸡汤,并没有将它作为一门严肃的学科来对待。 现在想起来,借用前辈的一句话:年轻就意味着无知。 对哲学开始有所注意,是在大学期间做访谈调查时,同学们讨论起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 大多数人支持或者认为人性本恶,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曾经目睹过很多不公平、负面的事情。 按照他们的所见所闻,人性本恶是“绝对的真理”。 而我听到这样的论调,心中觉得非常不舒服。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也看过很多善人善事,如果人性本恶的话,社会岂不是大乱? 但当时自己并没有一套合理的逻辑,可以反驳他们,就暂时保持沉默了。 这次调查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我在网络上偶然发现了傅老师的公开课《哲学与人生》,心中突然冒出了探索哲学的冲动。 而且,不光有“哲学”,后面还有“人生”一词,在听课前,我心想:又谈哲学又谈人生,应该不会是枯燥无味的说教。 只听了三节课,我就跑去图书馆,找寻傅老师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 因为我已经感觉到,《哲学与人生》就是我要了解哲学,最合适的入口! 当我在图书馆一口气找到《哲学与人生》的普及版、珍藏版,把它们捧在手里时,发现它们都是泛黄的、破损的、书中有不少笔迹划痕。 我的心中充满了“嫉妒”和失落,因为我知道,已经有很多人读了这本书,他们比我早知道哲学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而我到如今才得以读到真知,心中不免感叹:以往二十多年,真是“浑浑噩噩度春秋”。 此后,《哲学与人生》成为我的良伴。 回想起之前的调查访谈,如果当时我已经读过《哲学与人生》,我会用温和而又理性思维,和平的语气,与同学们分享“人性向善”的思想。 我会告诉他们:善,就是我与他人适当关系的实现;向,是心中由内而发的一股力量,即真诚。 在我们与别人交往时,一是内心感受要真诚;二是对方期许要沟通;三是社会规范要遵守。 随着年龄增长,我的朋友圈也逐渐扩大,见到过很多性格丰富的朋友,所谈的话题也多了起来。 我们经常会讨论彼此碰到的各种问题。 比如:为什么我们会无缘无故产生困惑? 人生到底有无意义? 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过?我的人生定位在哪里? 人有灵魂吗?我们到底需不需要信仰? 我不知道如何与人更好地相处,该怎么办? 当我听到这些关于人生的问题时,总会自然而然想到傅老师在《哲学与人生》里讲到的某段话。 很庆幸,自己能遇到傅老师,遇到《哲学与人生》;也很乐意把我学到的,有关哲学与人生的思想,传递给我的朋友。 最后,我想抄录《哲学与人生》当中,我最喜欢的文字中的一段,作为结尾,与大家共勉: “朋友,你是雅典公民。雅典是最伟大的城市,以智慧和强盛驰名远近。 可是你只顾在多赚财富和博取名声与荣耀方面用心, 对于内心的修养和真理,以及怎样使灵魂更趋完善等问题,却置之不理,难道你不感到羞愧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