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老师的《哲学与人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哲学书。 书里涉及哲学的定义、特点、西方哲学及中国儒道两家哲学的诠释,对我影响很大,现就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 对哲学的认识 我在大学时期,也接触过哲学方面的书籍,但是看后感觉理解不透,也许是自身缺少人生经验,或者读得不够深入。 在读了傅老师的《哲学与人生》后,我才真正体会到:没有哲学人生是盲目的,哲学离开人生是空洞的。 哲学是爱好智慧的学问,智慧包括完整性和整体性,而人本身就是奥秘,奥秘就属于哲学的研究的范畴。 哲学是追求智慧而不是拥有智慧,是在“过程”中,享受其中的乐趣。 二 对西方哲学的认识 我知道,傅老师是从西方哲学研究转向中国哲学研究的。 对于傅老师刻苦求学的精神,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志向,我深感佩服! 西方哲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好的方法。 以前,我看西方哲学总是感觉云里雾里的,不理解这些哲学家究竟要表达什么。 读《哲学与人生》,通过傅老师的讲解,我才确切地领悟到其中的含义。 例如,我们经常说的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它的含义是我们可以怀疑思考一切事物,但不能怀疑我本身的存在,因为没有自我,“我思”也是不存在的。 又如,加缪关于荒谬的论述,西西弗斯将石头滚上山的哲学小说,给我很大的启发。 世界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人本身并不荒谬,自然界本身也并不荒谬,当人与人接触,人与自然界接触后,就会产生荒谬。 三 对儒家道家思想的认识 在《哲学与人生》里,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傅老师关于儒家和道家的阐述。 儒家讲“真诚”,真诚是人由内而外的,引发一股力量,使人由被动变主动。 儒家的经典是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儒家的特点是承礼启仁,周公制礼作乐,到战国时代礼坏乐崩,孔子学习“五经六艺”,是儒家的创始人,以“仁”为其一以贯之的思想。 “仁”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人之性,儒家认为人性向善。 人之性是人由内发,内心真诚,会产生一股力量; 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一种实现,就是善。 善有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内心要真诚,二是对方期许要沟通,三是社会规范要遵守。 第二个是人之道。 人生的正途在于择善固执。 《孟子》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中庸》讲“诚之者,择善固执者也”,“择”“善”“固执”就是“智”“仁”“勇”三达德。 人生选择善,需要智慧,需要勇气,并且要一生坚持。 每个人都有提升自己修养的需要,对自己负责,使自己成为自己。 第三个是人之成。 人生的终极目标在“止于至善”,人活在世上,就要不断地修养自我。 也有人问修养自己有什么用? 孔子描述自己:“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由此启发我们,要在人生每个阶段不断修养自己,有所心得,展现精彩的人生。 道家讲“真实”,把“道”作为中心来看万物,人与万物平等,都来自于道。 所以在西方看来,道家是具有革命性的。 庄子讲了很多寓言故事,用意就在说明这种超越性,超越时间、空间,超越利与害、生与死。 总结一下,读《哲学与人生》,使我豁然开朗,对于自己的人生更加有信心。 我不会因一时的挫折感到沮丧,挫折也是一笔财富,是人生历练的机会。 人生就是在不断地问“人生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让自己在反思中获得成长的。 感谢傅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