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与左宗棠一生的恩怨

 楚天浩慧聪书院 2019-09-29

全文万字真言,预计阅读26分钟。



深度且有趣的伟人传记
曾国藩系列——NO.2

曾国藩与左宗棠一生的恩怨
作者:礼部侍郎
编辑:大橙子/彩虹妹



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是晚清名满天下的封疆大吏,都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们有很多的相似点,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他们年龄相仿,只差了一岁。他们都是湖南人,都是组建湘军的谋划人。他们都以天下为己任,都做到了总督一级。他们都因战功卓越而封侯,都是国家的栋梁。
但他们的性格不一样,曾国藩内敛,左宗棠张扬。
他们的仕途不一样,曾国藩是通过科举早早步入副部级领导的行列,左宗棠则是年过四十才通过他人保举,建立战功才走进了高级领导干部的队伍。
他们的胸怀不一样,曾国藩面对非议,大部分时间都是反求诸己,不予回应,而左宗棠则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
他们带兵打仗的思路不一样,一个喜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个喜欢找到战局中的关键点,频出奇兵。
他们的交往,曾惺惺相惜,相互扶持,后来却分庭抗礼,撕破了脸,最后又相互体谅,化干戈为玉帛。
他们的一生,是既生瑜何生亮。世人对他们的评价,是圣贤与豪杰,但圣贤一定是豪杰,豪杰却不一定是圣贤。
他们都为晚清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左宗棠收复了新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了名声与地位,也延缓了大清的灭亡。
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天下动乱的岁月,又擦出了怎样的火花,留下了多少恩怨,又如何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非议,且听侍郎为你娓娓道来。

一个内敛,一个张扬
两人初次见面
曾国藩与左宗棠第一次见面,是咸丰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本来曾国藩是因为母亲去世了,回到湖南老家办丧事。结果太平军打到湖南湖北来了,皇帝就下令让曾国藩就地在湖南组织团练也就是民兵,抗击太平军。
这天曾国藩刚来到长沙,就和前来迎接的湖南巡抚张亮基与其幕僚左宗棠开始座谈。本来这三个人,张亮基是一把手,正部级官员,曾国藩是侍郎,副部级官员,左宗棠只是一个举人,身份是巡抚的师爷,按照地位高低,应该是张亮基先讲话,然后曾国藩发言,最后才轮到左宗棠,可是整个会谈现场却成了左宗棠的独角戏。
不等张亮基讲话,左宗棠就开始了介绍起长沙的防务,指手画脚,滔滔不绝。要说还真奇怪,曾国藩一点也不觉得突兀,反而越听越觉得左宗棠非常有水平,果然名不虚传。左宗棠头脑清晰,说问题也能说到点子上,确实让曾国藩叹服。
要说这个左宗棠啊,虽然只是一个举人,但江湖上早就流传着他的传说,名声已经远播万里了。
二十二年前道光十年,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回到湖南老家时,就被当时年仅十八岁的左宗棠的才气所折服,“以国士相待”,道光十七年,两江总督陶澎见到二十多岁的左宗棠,也非常惊讶在这湖南农村还有如此人才,并和他订下了儿女亲家。
道光二十九年云贵总督林则徐回家途中也是听闻左宗棠的大名,特邀他到湘江边一叙,结果“一见倾倒”,觉得他是旷世奇才,还把自己整理的新疆地图送给了他,并且预言:以后收复新疆的人肯定是你。
这么多阅人无数的高级官员都被左宗棠的才华所折服,那你可以想到他确实是有两把刷子。所以在太平军起兵后,张亮基派人三顾茅庐才将左宗棠请出山,成为了他的师爷,并且将整个湖南的军政要务都交给他了,所以当时左宗棠实际上是操盘手,而张亮基反倒成了摆设。
曾国藩想,自己是京官回到地方组建团练也就是民兵,如果没有地方官员的支持,肯定寸步难行,于是觉得如果有了这位得力师爷的帮助,自己肯定能很快的打开局面。
曾国藩对左宗棠的第一印象很好,那左宗棠对曾国藩的第一印象又如何呢?
应该说还是不错的,本来曾国藩当时在整个湖南人中,已经是当朝地位最高,口碑最好的官员,很多人都非常景仰,都夸他学问精深,品格方正。初次见面,左宗棠觉得曾国藩当了如此高官,神态谦逊,没有一点架子,并且忧国忧民,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当担。
要知道,当时整个大清的官场风气都是浑浑噩噩,曾国藩就像一阵清风,让左宗棠感到相见恨晚。
彼此评价不一
气质虽然不凡,神态也谦逊,但是左宗棠却觉得曾国藩才气一般。
要说从外表来看,曾国藩确实不怎么样,身材有点胖,个子也不高,脸色阴沉,一堆皱纹,还目光迟钝,经常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衣服也很旧,有人还觉得他笨头笨脑的。
要说天资,曾国藩真不算出众,一个秀才考了7年才考上,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另外曾国藩给人的感觉也是反应很慢,因为他谨慎内向,遇到一个事情思前想后,最后才开口,所以让人觉得缓慢,这种性格更加加重了他的“笨拙”,在左宗棠滔滔不绝的时候,曾国藩在认真思考,一般也不会第一时间给出自己的见解,所以左宗棠觉得他“才具稍欠开展”。
两人的初次合作还是不错的。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左宗棠和曾国藩先后都给皇帝上奏折建议,要打败太平军,必须仿照戚继光的做法,新建一支精兵,并且两人还不谋而合,都提出了要加强湖南防务,必须从肃清本地的土匪开始,以防和太平军里应外合。
两人商量好后,就开始忙活,具体事务由曾国藩操办,而调人用兵,筹措经费则由左宗棠负责。并且左宗棠还向曾国藩推荐了塔齐布,塔齐布是满族军官,作战英勇,为人负责,后来成为湘军名将,应该说,当曾国藩两眼一抹黑的时候,是左宗棠的帮助让曾国藩在军事上能够迅速成功。
应该说,两人的初次合作能够如此顺利,还和曾国藩的谦虚忍让分不开。曾国藩因为经验不足,经常被左宗棠当面指出问题,有时候还会训斥,完全没把他当高级干部,毫不客气。于是左宗棠更加看不起曾国藩,好在曾国藩为人老实,也不和他计较了。
左宗棠的性格和曾国藩完全不一样,他是那种反应迅速、做事果断、善于在复杂的形势下迅速发现机会,定下策略。缺点是过于自大,性格太张扬外露。
他这种急性子就刚好和曾国藩这种慢性子合拍,并且曾国藩对小自己一岁的左宗棠也处处谦让,从善如流,所以两人合作之初还是非常甜蜜的。
但是这蜜月期有点太短了,一纸文书过来,张亮基被调到了湖北,于是左宗棠也跟着去了。以前张亮基在的时候,湖南官员虽然看不惯曾国藩这个愣头青越位侵权,但看在巡抚大人的面子上,也不好说什么,现在巡抚走了,曾国藩再办团练,就处处碰壁了。
一怒之下,曾国藩带着湘军跑到了衡阳。刚到衡阳时,曾国藩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处境十分艰难,就在这时,张亮基又调离湖北,左宗棠便回到了湖南。
得知此消息后,曾国藩喜出望外,立刻给左宗棠写了一封信,让他来帮助自己,请他出山。可左宗棠的回应却非常冷淡。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经过短暂的合作,左宗棠觉得曾国藩的“将略”颇低,并且当时曾国藩的身份是在籍侍郎,非官非绅,地位尴尬,没权没钱,左宗棠不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靠山。
收到左宗棠的回信,曾国藩非常伤心,觉得自己在左宗棠心中无足轻重。
如果说刚开始合作的时候,因为不了解,左宗棠对曾国藩评价不高是情有可原的,但合作了好几个月了,照道理来说曾国藩的刚健有为,英明强干的一面,左宗棠应该能看到啊。
科举经历不同
但为什么还是评价不高呢?这里有个左宗棠心中永远的痛——科举。
左宗棠从小就是个神童,读书能一目十行,并且他觉得自己就是当今诸葛亮,自视甚高,经常自己写完一篇文章就开始自我欣赏,还感叹为啥写得这么好?真的让人很无语。
但他中举之后,再考进士本来觉得是小意思,没想到偏偏六年三次会试都名落孙山,这沉重的打击让他发誓再也不考了。
像在清朝,如果考试不行,家里有钱捐个官也可以啊,但是无奈左宗棠家庭也不是很富裕,还是个倒插门,所以本来基本是与当官无缘了。一方面左宗棠自己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另一方面却考试不得志还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入了赘,所以这种强烈的自尊和自卑,让左宗棠对曾国藩这种通过考试飞黄腾达的人抱有敌意。
想想一个不如自己聪明的曾国藩年纪轻轻已经是副部级干部了,而自己还是个白衣举人,你说这种反差左宗棠哪受得了,更别提当曾国藩的幕僚了。
湘军初败的反差
咸丰四年三月,左宗棠重新出山,成为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高参。
咸丰四年四月初二,曾国藩率湘军首次出战,进攻驻扎于靖港的太平军。曾国藩对这一战抱有极大希望,以为自己精心打造的湘军能够旗开得胜,结果却大败而归。曾国藩沮丧羞愤之下,投水自杀,被部下救起,回到船上后,还在找机会自杀,得知此消息后,那些看不惯曾国藩的湖南官员无不幸灾乐祸,而左宗棠立刻前往船上看望曾国藩。
虽然很反感曾国藩,但左宗棠很清楚,曾国藩这样有血性肯干事的高官在当时非常罕见,并且刚练成的湘军是大清为数不多的希望。曾国藩的安危和天下的安危已经绑定到了一起,所以在曾国藩最脆弱的时候,他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左宗棠来到船上,看到奄奄一息的曾国藩就开始破口大骂:你这个蠢猪,胜败乃兵家常事,你输了一次就要自杀,你怎么对得起百姓,对得起皇帝。骂完还找其他小事讥笑他。
换做其他人,大家可能就没法理解了,你骂这么狠,是救他还是让他快点死,但是换做左宗棠,大家可能就理解了,左宗棠的性格就是这样直来直去,并且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大骂,骂醒曾国藩。
曾国藩也是一根筋,被骂了半天还是想寻死,好在另一路湘军获得了胜利,在湘潭打了胜仗,这次胜利是太平军起兵以来清朝获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曾国藩得知后一下子高兴得从床上跳了下来。
湘潭大胜后,湘军的威望竖立起来了,曾国藩又可以挺起胸膛做人了。随后,湘军又获得武昌、半壁山,田家镇三处大捷。湘军一下子成了大清的中流砥柱,曾国藩也慢慢飘飘然起来,觉得太平军不过如此,马上就要胜券在握了。
可左宗棠冷眼旁观,发现湘军已经有了骄兵的迹象,骄兵必败,所以他提醒曾国藩,要提高警惕,防止大的闪失。左宗棠出发点是好的,关键他这种说话方式真的是让人难以忍受,又是一副教训人的姿态,把曾国藩说得好像比白痴强不了多少。
曾国藩此时已经壮年,虽然看上去谦虚,但内心也是很骄傲的,再说了,现在自己俨然已经是大清的救星,你说话要客气点,所以左宗棠几次书信,曾国藩都没有回,再加上一直以来的颐指气使,曾国藩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了。左宗棠也意识到可能曾国藩真的生气了。
问题是,左宗棠说话方式虽然有待商榷,但眼光确实独到,果然咸丰四年湘军大败于江西湖口,太平军烧毁湘军的百艘战船,冲上曾国藩的座船,杀死管驾、监印等官,曾国藩仓皇逃命,又一次试图投水自尽。至此,湘军沿江东下的攻势被彻底瓦解,迅速占领江西的计划也泡汤了。
这一次后,曾国藩内心越发推崇左宗棠,而左宗棠越发看不起曾国藩。
军事思想不同
左宗棠又开始逢人便讥讽曾国藩,但骂归骂,左宗棠还是不遗余力地对湘军加以救助。
在左宗棠的主持下,湖南派出刘长佑驰援江西,救曾国藩于水火之中。后来又陆续派出刘腾鸿,曾国荃,周凤山等人东援江西,并在粮饷方面给曾国藩以大力帮助。两人的关系又多云转晴。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恶评陆续传到了曾国藩耳中,但曾国藩却没有任何反驳,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过人的修养,另一方面是因为左宗棠对曾国藩军事指挥才能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
毫无疑问,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军事家,他的特点是大局观好,老成持重,喜欢稳扎稳打,不管是行军、扎营、打仗都求先不失败。所以行军打仗这么多年,除了刚开始的几次失败外,后面基本上都是胜利。
但凡事过犹不及,虽然稳扎稳打能够最终取胜,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要敢于冒险,大踏步前进。所以他从来不用奇兵,错失了很多机会。
比如咸丰十年,李秀成再破江南大营,苏州常州失守的时候,本来曾国藩可以迅速扩张势力,一举包围天京。当时苏浙两省已经沦陷,如果直接保举李元度、沈葆桢、李鸿章、刘荣等为苏赣浙等地的巡抚,就能够利用这些地方源源不断的粮饷,分南西北三路跳过长江中游,直接对南京展开包围。
应该说,这个奇招,虽然有点冒险,但至少有7分的胜算,左宗棠也举双手赞成,但曾国藩却认为,平定太平天国,应该从长江上游向下打起,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拔钉子,直到打下天京。
不管别人怎么劝,曾国藩就是不听,所以大家对此非常惋惜。虽然曾国藩凡事追求最踏实,最彻底,固然把风险降到了最低,但也大大影响了效率。
而左宗棠却总是在寻找效率最高的途径,适当的时候,他会选择冒险,所以两人的军事思想经常发生冲突,所以左宗棠批评曾国藩“涤相于兵机每苦钝滞”,还是有七分道理的。
第一次断交
曾国藩和左宗棠自从认识以来,一直关系忽好忽坏,但这和咸丰七年的二月的那次大冲突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
咸丰七年前后是曾国藩最难熬的一段时光,首先曾国藩创立的湘军已经在战场拼杀了三年多,屡立战功,但是处境却越来越尴尬。因为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防备之心,一直不肯给曾国藩督抚的职位,让他带着湘军客居他乡,结果就导致用兵,用人,筹饷一直名不正言不顺,特别是在江西的时候,虽然湘军为保卫江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还是被江西省列为额外负担,始终受到江西官员的刁难和排挤,步履维艰。曾国藩饱受欺凌,心力交瘁,几近崩溃。
就在这时,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了,曾国藩立刻给朝廷上了一份陈请开缺的奏折,不等皇帝批复,就回家奔丧去了。
作为领兵大臣,擅自离开军营,是一件严重违法军纪的事情。曾国藩此举,实属迫不得已,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皇帝知道自己“极不得位”的真实处境。
咸丰皇帝虽然震怒,但他对曾国藩的艰难处境心知肚明,再加上湖南巡抚骆秉章和湖北巡抚胡林翼不断为曾国藩说情,于是顺水推舟,批了三个月假期,处罚就免了。
按道理来说,作为朋友,左宗棠这时候应该安慰曾国藩才对,可他却给曾国藩寄来了一封信,信中劈头盖脸对曾国藩就是一顿臭骂。指责他这种行为,是不忠不义,不负责任的表现。
信中还顺带嘲讽了一下曾国藩的兵略平常。从品质到才能,左宗棠把曾国藩批了一个一无是处。
不仅如此,左宗棠还经常在公众场合讥讽曾国藩平时里一副理学大家面孔,以诚自命,这次却已丧父为由要挟皇帝,可见其居心并不像自己说的那样正大。你曾国藩不就是凭借着“以诚为本”博得好名声吗?我就以事实证明你不诚不忠。
左宗棠对曾国藩多年的嫉妒这次终于找到了机会,来了个光明正大的爆发。左宗棠这么一骂,本来处于情绪低谷的曾国藩更是感觉雪上加霜,本来想要挟皇帝,没想到弄巧成拙,还被皇帝顺水推舟,解除了兵权,成为了天下人的笑柄。
所以,对于左宗棠这封信,曾国藩根本没回,两人就断绝了书信来往。
左宗棠这个人啊,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是口无遮拦,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但是他相信,他这个特点是当时天下需要的,是“忠介”。他相信,只要他忠于国家,就可以问心无愧,时间长了,大家自然能理解他了。
晚清的官场,确实需要这种性格的人,来涤荡百余年的颓风秽气。但凡事过犹不及,左宗棠的优点是清澈单纯,缺点也是清澈单纯。左宗棠这个人呢,自尊心强,想建功立业。但他善于察人,却不善于自察。他的“直”,他的“清澈”,就是把内心那种真实的想法表现出来,他一生两大爱好,批评别人和听恭维话,都是出自于此。
他批评曾国藩抽身退步,从大公的角度看,确实有损大清的战斗力,但是从朋友的角度看,他是知道曾国藩的处境的,却又显得不近人情,不能设身处地为朋友着想。所以,情商太低是左宗棠致命的缺点。左宗棠一生的注意力都在于事功,在心性修养上缺乏了这一段功夫,这就是曾左二人的最大差距所在。
从咸丰七年二月到咸丰八年六月,曾国藩在老家待了一年多,这段时间是曾国藩人生重要的关键点,曾国藩仔细回忆了从京城回湖南组建湘军,到湘军征战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些年自己吃了很多亏,不仅仅是因为体制机制的问题,更因为自己做事太生硬,这也是他处处碰壁的主要原因。
经过一年多的乡居,曾国藩脱胎换骨,仿佛换了一个人。再次出山后,他行动做事,一下子变得圆通了,人际交往能力也大大提高,首先就体现在与左宗棠的关系上。
左宗棠虽然和曾国藩断绝了书信来往,但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一直保持不错的关系,原因是曾国荃和左宗棠一样,都是个直来直去的炮筒,并且两人还都是因为科举不中,而惺惺相惜,最重要的是,曾国荃从戎之初,得到过左宗棠的帮助,所以一直特别仰慕尊敬左宗棠,并且资历功业上一直低左宗棠一等,不对左宗棠构成威胁,所以左宗棠一直保持居高临下之势,两人关系一辈子都不错。
曾国荃看到哥哥和左宗棠断交了,也觉得很可惜,想劝劝哥哥,没想到曾国藩经过一年多的反思,觉得自己从恕道待人的角度讲,也应该原谅左宗棠。毕竟在他心中,整个天下,只有胡林翼和左宗棠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因此在弟弟的劝解下,他开始主动修复与左宗棠的关系,但是被人指着鼻子骂了一顿,还到处诋毁自己,想要迈出这一步,也不是这么容易的。但曾国藩还是写了一封复交信,让弟弟转交给左宗棠。
左宗棠接到曾国藩的来信立刻回了一封,在信中写道:我收到你弟弟转交的信,我太高兴了,一年我没收到你的回信,我以为你和我彻底断交了,我又思念,又伤心,但仍然负气等待,不愿先认错。
反思这些年,我繁于公务,很多时候心中冒出一个念头,还没来得及仔细考虑,就发出去了,但刚发出去,就后悔了,不久后又犯同样的错误。我总以为大家能包容我,不会责怪我,我这就叫责人严而责己疏,无疑是自我修养不够的表现。
这可能是左宗棠一生中最诚恳的自我批评了。原来在内心深处,他也有对友谊的极度珍视,也有对自己的深刻怀疑。
左宗棠在家排行最小,哥哥姐姐都大他很多,并且因为他聪明伶俐,所以从小受尽宠爱,遇事都是别人让着他。与朋友相处时,他也不自觉的是这种心态。
曾国藩就像一个宽厚的大哥哥一样,他以为曾国藩不会见外,没想到这次彻底伤了曾国藩的心。
只有失去了这份友谊,他才追悔莫及。曾国藩主动伸出复合之手,他当然十分感动。才写出这样热情的文字。
两人中断一年的书信这才得以恢复。

因祸得福反而高升
经过一年多的在家闭门思过,再次出山后,曾国藩圆通了很多,并且与地方官员关系处理得很好,生存空间也比以前大了不少。但左宗棠还是老样子,他的傲慢终于付出了代价。
咸丰四年以后,左宗棠就成了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骆秉章几乎把一切都交给了左宗棠,自己整天饮酒作乐。面对骆秉章的放手,左宗棠也毫不客气,把湖南全省官员都当成了自己的下属。对那些级别很高的官员也不给面子,虽然在左宗棠的治理下,湖南的钱谷、征兵、练勇都搞的有声有色,但他也得罪了不少人。
咸丰九年,永州镇总兵樊變有事拜见骆秉章,骆秉章让樊變直接去见左宗棠,总兵是二品大员,但清朝重文轻武,左宗棠更看不起胸无点墨的武官。樊變自恃大员身份,见了左宗棠没有请安,惹得傲慢惯了的左宗棠大发雷霆:武官见我,无论大小,都要请安,你怎么回事?
谁知道樊變也是个暴脾气,马上怼了回去:按照朝廷体制,还没听说要给师爷请安的,我虽然是个武官,但我也是个二品官员。
左宗棠平时最恨别人叫他师爷,他本来就是考不上进士才寄人篱下,表面风光其实这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左宗棠一脚把樊變踢翻,赶了出去,过了没多久,又怂恿骆秉章弹劾樊變,使他革职回了老家。
没想到樊變和湖广总督官文关系不错,在官文的支持下,他一个状子告到朝廷,说左宗棠是劣幕,一官两印,嚣张跋扈,一个师爷还敢打二品官员的耳光,这还了得。朝廷于是降旨,让人逮捕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一时间,不可一世的左师爷要掉脑袋了。
曾国藩得知此事后,一边写信安抚左宗棠,一边拖后门走关系,帮他解围,原来办理此案的湖北正考官钱宝青是曾国藩的门生,曾国藩以师座的身份,请他设法缓解。在钱的努力下,左宗棠没有获得牢狱之灾,得以顺利离开湖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由于左宗棠一人事关湖南大局,除了曾国藩,还有许多两湖高官也展开了营救,像胡林翼写信给官文说好话,老朋友郭嵩焘向肃顺求助。在一番紧锣密鼓的营救下,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机。
在这个案子之前,咸丰就听说过左宗棠,这次又有这么多人替他求情,潘荫祖甚至说
“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样的话,搞得咸丰非常好奇,还特意问曾国藩觉得左宗棠怎么样,能否招致麾下为他所用。曾国藩大喜,特意回复皇帝说,左宗棠能吃苦,有军事才能,如果能按藩台、臬台使用的话,左宗棠肯定感恩戴德,大有作为。
皇帝于是任命左宗棠为四品京官候补,作为曾国藩的助手,襄办湖南军务。左宗棠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当了这么多年师爷,才混到个五品兵部郎中,大难临头之际曾国藩等人一出手,却又因祸得福,变成了四品官员,人生大起大落太快,真是太刺激了!
曾国藩也马上让左宗棠招募兵勇,自成一军,做独当一面的打算。很快,左宗棠就招了五千人。虽然在曾国藩麾下,左宗棠从一开始就不是唯唯诺诺,而是不甘居人之下,特立独行。
以前,凡是曾国藩的队伍,都称作“湘军”,现在左宗棠却独树一帜,把自己的部队叫做“楚军”。其他湘军将领都按照曾国藩的办法建军,而左宗棠却有自己的看法。曾国藩选将要用朴实的读书人。要有根底,有操守,大节不拘。而左宗棠却用武夫,因为读书人有了战功就会高升,不再为自己所用,而武人升到提督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不得不一直在自己脚下盘桓,容易控制。
曾国藩招兵,都从一个县乡招募,左宗棠认为这样不好,如果打了败仗,那就全县士气低落,所以他从各个县优中选优,至于营制,他也和曾国藩不一样。
事实证明左宗棠的名气不是吹出来的,第一次亲自带兵打战,就旗开得胜。咸丰十年,太平军分三路包围曾国藩驻地祁门,曾国藩四面楚歌,十分惊恐,好在左宗棠在景德镇经过一日一夜的激战,将太平军数万军队击败,让曾国藩转危为安。
事后曾国藩为左宗棠请功,于是皇上让左宗棠以三品京堂候补。咸丰十一年二月底,太平军李世贤击败左宗棠,占领景德镇,兵锋直指祁门,曾国藩文报不通,粮道中断,又一次陷入绝境,甚至给儿子曾纪泽写下了遗嘱。
这一次左宗棠又力挽狂澜,景德镇失败后,他退守乐平,三月六日与李世贤大战于此,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挖开壕沟引水,让李世贤的骑兵发挥不出作用。在他的指挥下,左军奋力进攻,大败太平军,杀敌五千多人。李世贤打败狂奔,曾国藩又一次走出绝境,再次向皇上为左宗棠请功。
皇帝又一次接受了曾国藩的建议,“命候补三品京堂左宗棠帮办两江总督曾国藩军务”,左由襄办改为帮办,一字之差,成为曾的副手,随后又晋升为太常寺卿,正三品,这是左出山十年来第一次被授真正的实职官职。
太平军被赶出江西后,却在浙江势如破竹,咸丰十一年九月,浙江全省几乎被太平军占领,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八日,朝廷命曾国藩督办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事。
曾国藩用人,绝不会用着顺手就一直按着不提拔,他总是让有能力的下属能够早日独当一面,这也是为何曾国藩能够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手下都对他十分尊敬的主要原因,这点他和左宗棠有很大不同,眼看浙江失陷,巡抚王有龄在围困中自尽,曾国藩密奏皇帝,建议左宗棠为浙江巡抚。
十二月二十四日,朝廷正式任命下来,左宗棠成为浙江巡抚,正式成为封疆大吏,曾国藩好事做到底,不但把驻扎在赣浙边境的湘军统归左宗棠节制,而且慷慨地给了他向皇帝的专奏权和征收厘金权。
左宗棠做梦也没想到在曾国藩麾下会升迁如此之快,并且入浙一直是他的梦想,此时的左宗棠,对曾国藩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感激,在随后的交往中,变得毕恭毕敬。获得更大舞台的左宗棠竭尽平生才力,专注浙江军事。
同治二年三月,朝廷超擢左宗棠为闽浙总督。本来左宗棠成为浙江巡抚,已经属于破格提拔,才过了一年,又升任总督,和曾国藩平起平坐了。
这道圣旨背后藏着大清朝廷极为深刻的用心,曾国藩此时权倾天下,佣兵数万,已经让朝廷不放心了,如果曾国藩自立门户,那岂不是比太平军更难对付,这时,让左宗棠和曾国藩分庭抗礼,就是为了在湘军集团内部造成分裂,牵制曾国藩,并且此刻朝廷已敏锐地察觉到左宗棠与曾国藩有了矛盾。

没良心排行榜第二名
随着左宗棠地位的迅速上升,他和曾国藩的关系又出现了恶化。
首先当然是用兵方略的争论,比如在太平军占领浙江后,曾国藩非常悲观,说现在苏、浙都丢失了,这下东南大局越发难收拾了,左宗棠却觉得太平军舍弃了长江中游的安庆,跑到下游了,局势会有转机,事实证明左宗棠看法更高一筹。
入浙之初,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建议还是积极响应的,随着在浙江扎稳脚跟,对曾国藩就经常有一搭没一搭的了。同治元年,太平军攻击曾国荃的部队时,曾国藩让左宗棠前往救援,左宗棠拒不从命。
曾国藩给左宗棠的信件,左宗棠动不动就不予回复。曾左两人的合作,曾国藩又回到忍气吞声的地步了。两人第一次冲突的导火索是军饷问题。
因为湘军不是正规军,没有编制,所以军饷一直困扰着曾国藩,直到湘军打到太平军的老巢南京城下的时候,曾国荃的部队也只能吃个半饱,煮粥度日。
为了保证军饷的来源,曾国藩保举沈葆桢为江西巡抚,因为江西是湘军的重要粮饷来源。没想到沈出任江西巡抚后,屁股一下就坐到了地方,地方主义压倒了对曾国藩的感激之情,沈为了早点干出成绩,把钱粮都留着自己用,索性不给湘军供饷了。这下可急坏了曾国藩,将士们在前线攻城,眼瞅着就要将太平天国灭掉了,这时候要是没了粮饷,南京城下的湘军只有两条路:哗变或者饿死。
曾沈两人在皇帝面前打起了笔战,所有曾氏大营的人都非常气愤,说要是有个忘恩负义排行榜,沈葆桢肯定排第一。曾国藩也给左宗棠写信诉苦,没想到左宗棠却替沈说起了话,原来左和沈这时走到了一起,因为左在浙江阻挡太平军入赣,为江西起到了屏障作用,并且还多次带兵绞杀江西境内的太平军。
没想到了两人为自己眼前的利益,都走到自己的对立面,曾国藩真的很心寒,在曾氏大营人看来,左宗棠现在已经是忘恩负义排行榜第二名了。曾左两人关系日渐疏远,从这里就埋下了伏笔。
左宗棠成了总督以后,给曾国藩的回信中又恢复了以前飞扬跋扈指手画脚的样子。太平军为了解南京之围,大举进行湘军,攻入了皖南,左宗棠没等和曾国藩商量,就直接上奏朝廷,建议杨岳斌来督办江西、皖南军务,这摆明了就是从曾国藩的辖区了分割出去江西和皖南,朝廷早就想收缩曾国藩的兵权,趁机同意了此奏折。
这显然是对曾国的权势和威信的一次严重打击。曾国藩的门生破口大骂左宗棠不是个东西,这样的事情以后还多次发生,表面上看,左宗棠打着为清王朝利益考虑的旗号,实际上是想和曾国藩一争高下,事实证明,朝廷选择左宗棠作为分化湘军的突破口真是太准确了。
左宗棠这一行为,宣告了曾左两人关系的解体。朝廷见分化效果明显,更加放手扶持左宗棠,经过三年苦战,左宗棠攻克杭州,朝廷于同治三年三月特加左宗棠太子少保衔,赏穿黄马褂,当年十月,左宗棠夺取浙江全省,被朝廷封为一等伯爵,升迁之快,超出所有人意料。
同治三年,随着南京城太平门外一声巨响,城墙坍塌,天京攻克。两天后消息传到了曾国藩大营。曾国藩握着胜利的文书,双手颤抖,悲喜交加,百感交集。从他起兵到现在的十二年里,他失去了两个兄弟,亲手将数万名湘乡老乡送入了鬼门关,自己更是三次自杀,数次化险为夷,忍受了常人不敢想象的艰辛和痛苦,才换来这张沉甸甸的捷报。
朝廷得到消息后,册封曾国藩为一等侯,世袭岡替,同时册封曾国荃为一等伯。大清二百年历史里,汉人兄弟得此荣誉者,少之又少。但是捷报里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就是破城当天,洪秀全儿子幼天王不知去向,有的说是自杀了,有的说是逃走了,总之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这可不行啊,如果斩草不除根,到时候幼天王如果卷土重来,镇压太平天国便不能算是成功,曾国荃血战两年的首功也大打折扣。
突然,朝廷得知了幼天王逃往湖州的消息,而这个消息就是左宗棠上奏的,照道理来说,左宗棠应该先告诉曾国藩兄弟,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反而添油加醋,说幼天王逃到湖州后,和旧部一回合,又佣兵十万,形势十分危急。
但事实并不是如此,这些老将根本没把幼天王当回事,并且都是些散兵游勇,根本翻不起浪,左宗棠这么做,就是为了贬低曾国藩兄弟攻克南京的功劳。慈禧大怒,降下严旨,指责曾国藩。曾国藩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声誉大大跌落。
这个事不仅关乎曾国藩部下的战功,而且关系到兄弟曾国荃,曾国藩不会忍气吞声,于是也给皇帝上奏,说左宗棠当年攻克杭州时,有数万太平军逃出,左宗棠只汇报成数千人。左宗棠没想到曾国藩会反戈一击。于是双方你来我往,互相揭起了老底在,自相残杀。
朝廷中枢看到后,心中暗喜,但现在天下还没太平,还不到兔死狗烹的时候,于是和起了稀泥。在圣旨中虽然没有过多指责曾国藩,但表扬了左宗棠。这年九月,清军在江西擒获幼天王,让曾国藩更加难堪,从此曾左彻底失和。
最后的交集
失和之后,曾国藩从未说过左宗棠一句坏话,但左宗棠逢人便说曾国藩的不是,这也引起了天下人的不满,一是因为曾国藩的为人大家都知道,二是因为曾国藩对左宗棠有恩,左宗棠几乎是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对自己的恩人都这样,左宗棠被天下人所不齿。
面对左宗棠的攻击,曾国藩一边不予理睬,一边让自己的家人也不要回击左宗棠,免得火上浇油。
同治五年,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奉命镇压西捻军。后又因西北地区回教起义,导致局势动荡,继续西征。左宗棠十分看重这次出兵,平定太平天国,他只是配角,但这次西征,他成了主角,所以不顾白发苍苍,仍然精神抖擞。
但西征最大的问题又是粮饷,西北当地非常贫瘠,只能指望东南地区支援。
同治九年,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其辖区的江苏成了西征军的重要粮饷来源。
左宗棠得知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后,开始还担心因为两人关系不好,曾国藩不会支持他,但他很快发现自己错了,不仅军饷源源不断,而且充足及时,同时曾国藩将自己最得意的部下刘松山交给左宗棠使用,刘松山屡立巨功,对左宗棠帮助极大。
曾国藩这一举动,着实感动了左宗棠,他生平第一次对曾国藩如此敬重和钦佩,在此之前,他一直带着“瑜亮情结”和“科举情结”的有色眼镜看曾国藩,觉得他是以术制人的伪君子,至此才彻底推翻了自己的判断。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曾国藩因为脑溢血在两江总督府南京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消息传出,天下震动。一时间,同僚朋友,门生故吏云集南京,曾国藩的葬礼成了一场诗文大会,大家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老前辈,好朋友。
在这些挽联里面,有一对最引人注目,那就左宗棠派人送来的,因为落款是“晚生”。左宗棠心高气傲,从来都没有在曾国藩面前自称晚生,这又是哪一出?原来得知曾国藩去世的消息后,左宗棠是十分震惊的,并且回忆了和曾国藩交往的林林总总,他觉得曾国藩“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
他和曾国藩斗了一辈子,总不服气,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损失多么大,又是多么对不起这位忠厚的长者,这一刻,他静心反思,终于服了,这对左宗棠来说,太不容易了。
客观评价这两位国家栋梁,其实他两的特点是鲜明的,曾国藩内敛,谦逊,对部下从不吝啬,因为曾国藩举荐而成为督抚、尚书等正部级官员的有二十六人,三品及以上也就是副部级以上的有五十二人,此外,道员、知府、知州、县令更是数不胜数。天京攻克前后,湘系“文武错落半天下”。
英国史学家包耳格曾说过:曾国藩是中国最有势力的人,当他死去的时候,所有的总督都曾经做过他的部下,而且都是由他提名的,如果他曾经希冀的话,可能已经成为皇帝。
话虽夸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曾国藩的影响力之大。
终其一生,左宗棠提拔起来的人却很少,他的部下中,没有一人后来担任朝廷一、二品的文官,在地方出任督抚的也很少。
一个时代注定只有一件最伟大的事情,而在当时就是平定太平天国。正是因此,曾国藩才得以名扬天下,为世人所铭记。
但左宗棠的军事才能无疑比曾国藩更胜一筹,不管是凭自己的才华被众多高官相中成为幕僚,还是后来帮助曾国藩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到最后独自领兵收复新疆,让中国领土没有落入他人之手,从这层意义上讲,左宗棠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民族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管过去多少年,人们总是会津津乐道,谈论起当年那两个来自湖南的农家子弟,为了延缓大清王朝的覆灭,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奉献了自己一生的智慧和才能。
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前辈和英雄。

END 


前情摘要:

曾国藩系列(一)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