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浩瀚,公子拾遗”
'臣奉白帽著王'
其实,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个很大疑问:姚广孝怎么就知道当时的太子会死呢? 我细细地思考了一番:其实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他会算命,虽然姚广孝懂得不少玄学方术,但是算命这种事情确实没什么科学依据,能算出朱标会死,那可能真的是神仙了,很明显姚广孝不是神仙,那么只剩下一种可能,他早就想谋反了,哪怕即位的是朱标。 按照史料记载,其实朱棣本人对于大哥朱标即位没什么特别的不满,他仅仅只是不满意老爹朱元璋隔代传位给朱允炆,而姚广孝则深不可测,他不仅早就想谋反了,而且连主子都找好了,足见此人城府之深。 我突然想到一句话:“语迟而人贵”,当所有人都在叽叽喳喳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保持沉默,眼观四周的人往往是两种人:吃瓜群众或者有抱负的人。吃瓜群众毫无意义,暂且不谈,真正可怕的是那些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已是滔天巨浪的人,这种人往往是要么不行动,一旦行动则势必会惊世骇俗。 “臣只知天道,不管民心”腹黑,此人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腹黑君子”。 当朱棣因为“百姓都支持朝廷”而在犹豫要不要造反时,姚广孝的这句话看似平静如水,实则已经牢牢地把朱棣绑在了造反的列车上。朱元璋二十多位皇子,他偏偏挑中了朱棣,一定有他的道理,而这个理由就是——他知道在所有的藩王中,最坐立不安的就是他。 何为天道?怀柔?仁政?王道? 在姚广孝这里统统不是!姚广孝所谓的“天道”——他自己。 我们无法去断定建文帝是一个昏君或者是一个明君,因为他失踪了,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姚广孝极力主张造反的理由并不是皇帝昏庸或者朝政黑暗,这和历史上大部分造反者不一样,他要造反仅仅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一个为了造反而造反的人! 奇男子也! 实现自己的抱负有很多种方式,他完全可以想办法去建文帝麾下效力,也能干出一番事业,可是他没有,为什么呢? 我在研究姚广孝的时候,也经常把自己代入到他的角色之中:如果我是他,会不会选择到建文帝麾下效力? 不瞒大家说,我也不会! 姚广孝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一个高冷的大叔形象,这样的人是不会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卖命的。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他看不上朱允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他是“奉天靖难”最早的策划者,甚至可能在没认识朱棣前就已经想好了,可以说他把展示自己才能和造反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而朱允炆呢?作为一个顺位继承的皇帝,在他手底下做事,最多也就是博取一个官阶功名,这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让天下人都侧目——既然没法在混乱时代凸显自己的价值,那我就造一个混乱时代再来一展宏图! '和尚误矣,和尚误矣。'要想在世俗社会活得通透,首先就要不避讳世俗。 姚广孝出家为僧,但是却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方术,不仅如此,还精通三教伦理, 即使放在当下,这个也是不能理解的,你见过如今有和尚去拜道士为师的吗?那可能分分钟就掐起来了。 姚广孝不是个拘泥于世俗的人,当年相士袁珙曾对他说:“你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
试想一下,你去看面相,结果人家说你三角眼喜欢杀人嗜血,你会有什么反应?大多数人可能会很生气,甚至想动手教训一下对方 可是姚广孝不一样,他的态度很简单:姚广孝大喜 大喜!人家说他喜欢杀人嗜血,结果他大喜!这样的人骨子里会是个和平分子吗?肯定不是。 还有一个小小的典故
古人迷信,这很好理解,但是能把不祥之兆说成大吉之兆,除了感叹姚广孝机智以外,更应该佩服他的坚定,即使连朱棣都“大惊变色“的时候,他却依然沉着冷静,内心得多强大才能有这般表现啊! 再者,靖难之役时,因为朝廷派遣了盛庸和平安两位大将主持战局,朱棣曾遭遇了几次连败,信心全无,甚至一度想向朝廷投降,军无战心,帅无战意的时候,也是姚广孝站了出来,轻轻地拍着朱棣地肩膀,做他最坚强的后盾。 可以说,没有姚广孝,朱棣的“靖难之役“很大程度上会失败!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奉天靖难之后,姚广孝成为了朱棣的僧录司左善世,并且,即使成为皇帝,朱棣每次和他谈话也是尊称他为“少师“。
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场景: 上朝结束,百官都衣着鲜艳地从皇宫回家,准备享用已经准备好的早餐,姚广孝却独自一人脱下朝服,换上僧衣,缓缓步入禅寺,呷一口粗茶淡饭,开始念坐;去苏湖赈灾,各级官员都在想着如何能从饷银中克扣一些中饱私囊,姚广孝不仅分文未动,还将自己的封赏用来接济家乡的百姓。 身背“叛贼骂名“,连自己的亲姐姐和挚友都厌恶他,却心系百姓,比当时任何一个官员都行事端正,光明磊落。 凭借他的功劳,加官进爵是难事吗?肯定不是! 他的造反不是为了推翻谁,也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 示世人以冷血;善苍生以博爱
建文帝失踪一事一直是朱棣最避讳的事情,几乎没有人敢提起,更别说为和这个案件关系最紧密的溥洽说情了,就凭朱棣暴躁的性格,搞不好就人头落地了。 姚广孝却这么做了。不是他“居功自恃“,也不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而是他知道,这场”靖难“其实对于朱棣和朱允炆来说都没有错,他撮合这场惊天动地的大事不是为了一己之利,而是希望自己的才华可以被用在国家建设上,既然已经完成了,就没有必要再去追究这件事了,我想这种洒脱的心态,朱棣是不具备的,他始终想的是找到朱允炆。 ![]() 仁慈,是姚广孝心中被隐藏的最深但却从来没有遗失的东西,人性的光辉也从未在他身上消失,辅导皇长孙朱瞻基“行仁道,为人君“,成就了”仁宣之治“。 保持一颗纯粹的心很重要,多少人入世太久则戾气越重,被功名蒙蔽了初心,忘记了出世之心,则会迷失在混沌之中,最终都是一副冢中枯骨而已。 ![]() 大抵尘世间应如是:悲欢离合皆常有,人情冷暖我自知。 这里是《公子说历史》,我们下期再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