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无欲无求的姚广孝,为何在临终之时请求朱棣放过一个被关了15年的和尚

 liuhuirong 2021-05-05

姚广孝是个通才,也是个怪才,他精通佛学、文学,也醉心军事和政治,他少年出家,拜儒道释大家为师,真正做到了通晓天文地理,熟知三教九流。

没有人知道出身医学世家且才名远播的姚广孝为何少年出家,也没人知道他为什么不安心吃斋念佛,而去跟着朱棣发动一场靖难的浩劫。

明朝梁亿的《遵闻录》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姚广孝初次见到朱棣时只说了一句话:“殿下若能用臣,当奉一白帽子与大王戴也。”当时的朱棣贵为燕王,“王”上加“白”就是一个“皇”字。初次见面就如此毫无顾忌地声称要帮着朱棣谋取江山,这样的话也只有姚广孝这样其智近妖的大才敢说。

姚广孝的出现对于朱棣来说是关键性的,在建文帝削藩的高压政策下,姚广孝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提出起兵的。当时朱棣虽有野心,但也知道起兵胜算太低,说到“当今朝廷深得民心,起兵如何会有胜算?”而姚广孝只说了八个字:“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和历史上其他的那些藩王起兵不同,靖难之役是在燕军处于实力上的绝对下风,且建文朝廷根基稳固的情况下发起,并且最终取得成功的。能够实现这样改天换日的壮举,作为靖难的发起人和核心谋划者,姚广孝绝对是功不可没的。

姚广孝是朱棣的知己和挚友,更是永乐朝的肱股之臣,兼着着皇子皇孙的帝师,论资历和名望无人能与之比肩。但立下定鼎之功的姚广孝,却谢绝了朱棣的一切赏赐,甚至拒绝御赐还俗的恩赐,仍居住在寺庙之中,无欲无求吃斋念佛。

知道姚广孝临终之前,他才向前来探望的朱棣提出了最后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请求:“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放了一个叫溥洽的僧人,这是姚广孝最后的遗愿。

此时的溥洽已经在监狱中被囚禁了整整15年,如果不是姚广孝开口求情,也许他将要老死狱中,永远没有得到救赎的机会。

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两人关系非常密切。建文帝兵败失踪后,就有传言说是溥洽为建文帝剃度,帮他打扮着和尚逃离了南京城。所以后来溥洽被俘后,朱棣并未杀他,而是将其打入牢狱,严加拷问建文帝的下落。

如果不是姚广孝在临终之时提起溥洽,朱棣可能早就忘记了这个被关了十几年的僧人。当最终溥洽被特许出狱时,他已经满头白发,不成人样。溥洽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姚广孝,跪倒在其病榻之前说:“吾余生,师所赐也。”

对于姚广孝来说,靖难之役后,他经历了太多众叛亲离。朋友和他恩断义绝,家人对他闭门不见,那些建文旧臣更是因为他大多蒙难。也许到最后姚广孝后悔了,请求朱棣放过溥洽,也许是他给自己曾经的过失做出的最后一点补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