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书中:用新技术“烫死”癌细胞

 沧海为书 2019-09-30

年过五旬的梁叔2017年被确诊胃癌时,癌细胞在腹膜广泛种植转移,本应柔软的大网膜成了饼状,这意味着他的胃癌已经非常晚期,基本丧失了治疗的机会,生存时间只剩下3~6个月。怀揣着最后的希望,梁叔来到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在这里梁叔接受了一种新型的治疗。他的体内被放置了4条引流管,3~5L含有化疗药物的恒温液体被循环灌注到腹腔,每循环一次都经过微孔过滤器进行癌细胞过滤后再回流到腹腔,每次持续60分钟。

在接受了3次这种被称为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的治疗后,医生用腹腔镜为梁叔探查,竟然找不到癌细胞踪影,大网膜也恢复了正常,目前他已经生存了2年多。

为梁叔带来生存希望的技术,其发明者正是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崔书中,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同时也是一位不断向肿瘤宣战的斗士。

以后做什么样的手术都没问题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肿瘤病人,崔书中治疗过数不清的肿瘤患者,做过数不清的手术。

追溯为何踏上从医这条路,崔书中坦言是被一种崇高之意驱使。“我小时候得过重病,父母亲说差点连命都没了,被医生抢救回来,所以从小就崇拜医生,认为医疗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崔书中说。

为了追寻这份崇高,崔书中大学选择了读医,毕业后在河南一家大医院做了医生。“晚上医生少,有时我一个人要主刀四五台手术,连吃住都在医院里,是名副其实的住院医生。”崔书中笑着回忆。勤奋好学的他除了应对繁忙的工作,还紧锣密鼓地准备考研,“常在夜里复习到两三点”。2年后,崔书中考上中山医科大学研究生,在广州一待就是30年。

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崔书中被引进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此与他一生的敌人——肿瘤不断战斗。

崔书中:用新技术“烫死”癌细胞

▲崔书中

回忆行医生涯初期,崔书中感慨是环境造就了他。“当时社会不像现在这么浮躁,没有太多私心杂念,我一个人管着二十几床病人,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他们身上。”崔书中说,应急抢救、为疑难病人做手术、病人的日常管理,披星戴月地工作,医术就这样在高强度锻炼中得到提高。

当然还有前辈、老师们的教导。崔书中说,当年带他的老教授非常严厉,要求医生查房必须能将病人的病历全背出来,如果背漏了或病历上出现错别字,都要受到痛骂。“严谨是医生的基本态度。现在我也是全院要求最严的人,可能很多年轻医生都怕我。”但崔书中认为从医就应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觉悟,“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都是为了承担起医者的责任。

崔书中称在医界他有三位偶像,一位是我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呼吸病专家钟南山院士,一位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第三位是他在美国留学时的老师、被誉为世界“肝移植之父”的Starzl。

“钟院士永远追逐在医学的最前沿,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一直鼓舞着我;吴院士在90多岁的时候依然坚持在手术台上;Starzl将医疗事业凌驾于所有事物之上。”崔书中说,“这三位前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一生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治病救人、医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上,为人类造福,不问其他。”

以偶像为动力,崔书中从没停下他的脚步。他记得1995年还是主治医师时做过的一台手术,那是从外院转来的病人,因为肠梗阻,已经3个月都没吃啥东西,“术前便知道难度不小,开腹之后发现远超想象。”崔书中说,那台手术连续做了13个小时,最终成功了,病人到现在都还健康地活着,“自那台手术之后,我感觉以后做什么手术都没问题了。”

只有实力超群的人,才敢为自己下这样的断语。2017年5月,崔书中主刀的一台手术造成了不小的轰动。

来自清远的患者阿凤早在2012年便被查出腹部有一个22厘米大小的包块,因为家徒四壁,一直没去医院医治,一拖就是5年。然而,肿瘤并没有停止生长,阿凤的肚子越来越大,以致后来身体都撑不起这个巨型肚子,她走不动路,也看不到前方的路,无法平躺。

在慈善组织和当地村委的帮助下,阿凤被送到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救治。在来自10个专科的专家共同协作下,崔书中用了8个小时将这个巨大肿瘤完整地切除下来,称重显示,实体瘤为68斤,腹水7斤,加起来共有75斤之重, 肿瘤割除后切下的多余皮肤达500平方厘米。

根据已有的相关文献,这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一例妇科肿瘤。

精准“烫死”癌细胞

拥有高超医术的崔书中为无数病患带去希望,而他做的另一件事,则惠及更多的人,远远超过一把手术刀一张手术台所能做的,这就是上文提及的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

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害怕听到的两个字。

癌细胞的转移有三大途径:血行、淋巴结和种植转移。其中,种植转移可通过原发病灶癌细胞的脱落、转移淋巴结破裂、癌栓出血等造成,一旦发生,预后极差,病人生存期往往不超过6个月。

胃癌、肠癌、卵巢癌、胆管癌、胰腺癌等腹腔癌症种植转移高发,胸腔癌症如肺癌也难逃此厄运。以胃癌为例,我国一年胃癌死亡人数超45万,20%的胃癌病人在确诊时已经发生种植转移,即便是根治手术之后,也有50%的病人会在5年内发生种植转移。

发生种植转移,无数游离的癌细胞就像沙子或芝麻撒在腹腔和胸腔中,很难捡出来。为化解这一难题,医生、研究人员一直不断努力。

崔书中在临床中见过太多发生种植转移的癌症患者。“那时基本没办法,往往是开腹后就关上,或者往腹腔里打化疗药,然后医生能做的就是安慰,”崔书中说,传统治疗肿瘤的方法对种植转移的作用微乎其微,无法阻止癌细胞的疯狂扩散。

难道真就毫无办法?崔书中相信一物克一物,任何事物肯定有制衡机制,于是从2002年起,他便率领团队开始向种植转移这个医学难题发起进攻。

崔书中将目光聚焦在癌细胞比正常细胞更怕热这一点上:如果能将腹腔温度在1小时内持续保持在43℃,就会对癌细胞造成不可逆损害。而将热疗联合化疗一起使用,那么化疗药物在加温条件下,抗肿瘤作用会明显增强,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从而预防和治疗癌症种植转移。

崔书中:用新技术“烫死”癌细胞

▲崔书中为病人做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

事实上,国外外科医生在数十年前已经开始用热疗对付恶性肿瘤——1975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一届国际肿瘤热疗会议上,已将热疗确定为恶性肿瘤的第五种治疗方法。但当时技术比较简单,就是用恒温水浴箱冲洗灌注。“全麻的情况下,腹腔做完手术后,温度大约只有33℃,热水进入腹腔一搅和,很难达到43℃的有效温度,只能起到灌洗冲刷作用,热疗的作用并不明显。”崔书中说。

如何能让热疗长时间维持在安全有效的温度,成了突破的关键。因为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外科医生崔书中只好化身工程师,自己看书学习、请教专家、研究装置,他笑言:“那时睡觉做梦都在想这事儿。”

经过数年的攻坚克难,2006年,第一台数字化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设备成型。2009年12月,该技术拿到了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第一个同类的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崔书中将这项技术的诞生视为自己最骄傲的事。他介绍,这项技术做到了三个精准:一是精准恒温技术,可达到±0.1℃的精准控温;二是精准过滤,癌细胞出来后就进不去了;三是精准清除,腹腔内不留死角。“我们做到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做到了世界领先。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专家来参观时,都说比不上我们,想引进这个技术。”

2010年起,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开始在临床应用推广。但是,新技术遭到一些专家的质疑。有一次,崔书中到外省某医院推广该技术时,吃了闭门羹。

“任何新技术出现都难免会遭到质疑,”崔书中说,他用腔镜技术来做类比,“20多年前,腔镜技术刚出现的时候也是受到质疑甚至抵制,但现在呢,它已是广受欢迎的手术方式。”崔书中相信,事实和数据,会让业界认可。

他分享了这样一个病例:2010年,一位来自广州的教师因为肝癌接受肝移植3年后发生种植转移,采用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4次之后,大部分癌细胞消失,肿瘤标志物在一周内从2000降到200。“到底热灌注有没有效果,这是最直观的一例。”崔书中说,“其实,当时看到这个结果,我和团队比病人还要感到振奋。”

这样的病例还有许多。

回顾性研究资料显示,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应用该项技术可分别提高进展期胃癌2年、4年、6年生存率19%、18%、30%,降低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膜复发率24%,提高中位生存期18个月;可提高Ⅲb期胃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13.6%,延长中位生存期31个月;治疗恶性腹水有效率在90%以上。2012年,卫生部把该技术列入胃癌的临床规范。围绕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已形成了1个临床路径、4个临床治疗指南和10个专家共识。

迄今,全国近400家三甲医院都在广泛应用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全国百强医院86%在使用该技术,已累计救治26万例次。

2018年5月,广东省医学会在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意见报告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评语:“该项目在腹腔热灌注化疗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精准腹腔热灌注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医疗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是转化医学成功的示范。”

凭借这个项目,崔书中在2018年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于2019年揽得第十五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崔书中介绍,对患者而言,根治性手术后进行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更有意义,可以从根本上预防腹膜种植转移;对于已经种植转移的患者而言,则可通过减瘤手术后,再使用精准热灌注化疗杀灭残存的肿瘤组织和细胞,提高生存期;对于已经发生广泛种植转移或并发恶性腹水的患者,精准热灌注化疗可在短期内将腹水控制,改善生活质量,部分病例甚至能够创造出减瘤手术的机会。

目前,崔书中团队已经建立了胃肠、卵巢等10余种肿瘤多中心大数据库,并牵头国内外50多家三甲医院开展3项随机对照试验。预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全面、更权威的结果。同时,他们还在开展研究,以进一步提高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效果。“为病人寻找出更加适宜的药物,实现更为精准的治疗,走完这一步,这个故事才算是画上了圆满句号。”崔书中说。

崔书中:用新技术“烫死”癌细胞

▲“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有帮扶情怀的优秀院长

跟所有医生一样,崔书中工作异常忙碌,而作为医院院长,他肩头担负更多,“做医生可能只需对数名病人负责,院长要同时对上千名病人以及医院员工负责。”2001年,35岁的崔书中便开始担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管理科研教学、信息化、医务等,2015年担任院长。回顾自己在管理方面的工作,崔书中笑言还行。

在他的带领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从小医院发展成拥有数千张床位的大型三甲医院;成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拥有39位博士生导师;2018年获得16个国家自然基金会项目;肿瘤科和医学影像科成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获评广州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放射治疗科获评广州市高水平临床重点培育专科项目……这些都是崔书中引以为傲的成绩。

如今,他最大的目标便是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三甲肿瘤医院。说到这里,崔书中语调铿锵,踌躇满志。

崔书中还心系基层医院。早在2015年,他便提出一个名为“5050”的帮扶计划——用5年时间与50家县级医院合作实施帮扶癌症治疗,推动专科联盟建设。目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已与40多家医院达成共识,开展技术扶贫、帮扶双向转诊、医生培训、肿瘤专科建设等。值得一提的是,这比国家在近两年要求大力建设专科联盟要早得多。

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便是接受扶贫的县医院之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赵光日挂职该院副总院长,常驻阳西,跟他一起到来的是由4名博士组成的团队。2019年5月,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正式成立肿瘤科,百姓能在家门口接受一些相关的肿瘤治疗,极大地减轻了经济负担。

“国家提出大病不出县,那么提升县级医院的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水平就非常重要,大医院派出优秀医生下沉去对他们进行技术帮扶、培养人才是其中的关键,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崔书中说。

2017年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院30周年,在当年8月举行的庆祝活动上,钟南山院士发来视频致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在许多医疗研究领域中崭露头角,在一些领域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崔书中院长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热灌注化疗的高精度控制……”来自偶像的称赞,是对崔书中医疗事业的最好褒奖。

以最大热忱善待患者,以赤子初心投身医学研究,搭桥铺路关爱后辈成长,其实,崔书中所钦佩的医疗界偶像的特质也在他身上闪闪发光。

记者|廖维佳

编辑|杨重 苏海宁 责编|周颖怡

来源|《人之初》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