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的是最普遍意义上的“人生的智慧”。 《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说过,每一位哲学家的思想都是和他们本人不可分离的,他们的哲学体系仅仅对作者本人才有意义。 那么本书可以算是叔本华的幸福论。他给出的答案即书名: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而他本身也确实一辈子忠于孤独,未曾成家。这个做法是否适合我们,见仁见智。但是他的推理不妨了解一下,总会有所启迪。毕竟都说,哲学家是最聪明的人。 (叔本华) 叔本华认为,人的命运出现差别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而命运或命运所赋予我们的东西往往却是“我们有什么”或“我们在他人中的评价是什么”,这些不过是媒介和方法。这两者瞬息万变,随时都可能被夺走。唯有人格对于个人而言,是人身所固有的东西,是谁也夺走不了或给予不了的东西。 换言之,人格具有绝对价值,而其他两者则只具有相对价值。亚里士多德说:“始终不渝者是品格,而非财富。” 我们活着的每一时刻,我们的个性都影响着我们;而各种机遇和变故对我们的影响却只是暂时的、偶然的、转瞬即逝的。 我们不幸福,大多是因为我们忘了初心,过多的执着于方法。 世界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是客观的。然而对于个人而言,却是主观的。人们塑造的生活完全取决于自己观察世界的视角。 幸福是一个主观色彩的概念,它存在于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左右人们的不是客观事物,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见解。 幸福的本质是快乐的心情。我们追求幸福,就是要促进快乐并使之得到有效的保障。幸福包括两个方面: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 在这里,有两个细节我认为很有启发,值得一提。 一、问:是否有些人生来悲伤?叔本华:是的。
二、问:劳动使人快乐,还是无所事事使人快乐?叔本华:劳动。
当然,这个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而且要适度。过度的劳动或者是过度的清闲都会导致不幸福。前者导致痛苦,后者导致厌倦。
综上,幸福就是两种极端状态下的一种平衡状态:感觉能力与身体机能达到平衡,运动与肌体运动达到平衡,所需和所求达到平衡,在痛苦与厌倦中取得平衡。哲学家就是这样定义幸福的: 幸福是心灵的平静和满足。 以上都在论述“我们是什么”对于幸福的必要性。而接下来要阐述的是“我们拥有什么”和“他人的评价是什么”对于幸福是不必要的,这两者可以统称为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有很多,财富、荣耀、名声、荣誉等等。 首先说财富。
这里有两点:第一,财富不过是“我们是什么”的一种外在体现。终成巨富的人,使他们幸福的不是财富而是为他们获得财富的天赋,财富不过是附属品。第二,“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个逻辑没有问题,只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达到保障,不用为了生存而奔波,人们才会更好的致力于精神上的幸福。然而,这里有一个度的概念,常常成为人们过度追逐财富的误区。所需和所得达到平衡,财富就足够了。叔本华这样比喻到:
再来说他人的评价。
从人性本自私的角度来看:我们追逐他人的看法或者源于另外一种心理期望,是希望人们把我们看成社会中一名有用的成员,一个能发挥作用的人,并由此获得享受社会生活的恩惠的权利。正如《人性的枷锁》中克朗肖曾经说道:若是人人都甘愿受苦,那么人类早就灭绝了。 但是,这恰恰是错误的。过分重视他人的看法,实则是颠倒了自然秩序——把别人的意见当成真实的存在,而把自己的意识当做某种含混不明的东西。
最后,既然幸福是心灵的平静和满足,那么心灵的平静和满足怎么实现?叔本华给出的解答是:孤独刚好能实现幸福,因为孤独置于孤独中,可以免受外物的打扰,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上。 正所谓返璞归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