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德]叔本华

 乐康居 2019-09-30

本书探讨的是最普遍意义上的“人生的智慧”。

《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说过,每一位哲学家的思想都是和他们本人不可分离的,他们的哲学体系仅仅对作者本人才有意义。

那么本书可以算是叔本华的幸福论。他给出的答案即书名: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而他本身也确实一辈子忠于孤独,未曾成家。这个做法是否适合我们,见仁见智。但是他的推理不妨了解一下,总会有所启迪。毕竟都说,哲学家是最聪明的人。

(叔本华)

叔本华认为,人的命运出现差别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 人是什么,从广义上说,就是人格,它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品格、理智以及教养。

第二, 人拥有什么,即人拥有的财产和其他所有物。

第三, 一个人在他们的评价中是什么样的

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什么”。人格及它所造成的一切是幸福唯一直接的源泉。

而命运或命运所赋予我们的东西往往却是“我们有什么”或“我们在他人中的评价是什么”,这些不过是媒介和方法。这两者瞬息万变,随时都可能被夺走。唯有人格对于个人而言,是人身所固有的东西,是谁也夺走不了或给予不了的东西。

换言之,人格具有绝对价值,而其他两者则只具有相对价值。亚里士多德说:“始终不渝者是品格,而非财富。” 我们活着的每一时刻,我们的个性都影响着我们;而各种机遇和变故对我们的影响却只是暂时的、偶然的、转瞬即逝的。

我们不幸福,大多是因为我们忘了初心,过多的执着于方法。

世界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是客观的。然而对于个人而言,却是主观的。人们塑造的生活完全取决于自己观察世界的视角。

幸福是一个主观色彩的概念,它存在于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左右人们的不是客观事物,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见解。

幸福的本质是快乐的心情。我们追求幸福,就是要促进快乐并使之得到有效的保障。幸福包括两个方面: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

在这里,有两个细节我认为很有启发,值得一提。

一、问:是否有些人生来悲伤?叔本华:是的。

有些人生来多愁善感,造成这些的无疑在于人的天生的心理构成,特别是一个人的感觉能力和他的体力、肌肉力量的关系,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客观原因。感觉能力不正常就会使得精神失衡,随着周期性的奔放纵情,人们会有规律的出现忧郁消沉的心理。

二、问:劳动使人快乐,还是无所事事使人快乐?叔本华:劳动。

亚里士多德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生命的真正本质,有机体的各个部分都在不停的运动。

人一旦不再运动,就会变得像无数安置在无法活动的场景中的人一样,外部的无法活动使内心产生激烈的骚动,如此便会产生一种令人目眩的、致命的不平衡,因为持续不断地内部运动需要外部运动的配合与支持。

一旦无所事事,就难以保持平静。

当然,这个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而且要适度。过度的劳动或者是过度的清闲都会导致不幸福。前者导致痛苦,后者导致厌倦。

痛苦和厌倦是幸福的两大劲敌。我们的人生就是在两者之间游移的过程。痛苦和厌倦具有一种双重的对立:一重是外在的客观的,另一重是内在的或主观的。困境和贫穷使人痛苦,但好的处境和富裕又令人厌倦。(哲学中的厌倦有必要解释一下,它的根源是以充实心灵和精神为借口不断地追求刺激。)

综上,幸福就是两种极端状态下的一种平衡状态:感觉能力与身体机能达到平衡,运动与肌体运动达到平衡,所需和所求达到平衡,在痛苦与厌倦中取得平衡。哲学家就是这样定义幸福的:

幸福是心灵的平静和满足。

以上都在论述“我们是什么”对于幸福的必要性。而接下来要阐述的是“我们拥有什么”和“他人的评价是什么”对于幸福是不必要的,这两者可以统称为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有很多,财富、荣耀、名声、荣誉等等。

首先说财富。

财富之所有这么诱人是因为其他任一事物都只能满足一个愿望一种需求,如食物只能饱腹,衣服只能御寒,只有财富不但能满足我们对于某一特殊事物的具体需要,也能满足我们其他的需要。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实则是将财富视为抵御他可能遭遇的多种痛苦和不幸的保障。

这里有两点:第一,财富不过是“我们是什么”的一种外在体现。终成巨富的人,使他们幸福的不是财富而是为他们获得财富的天赋,财富不过是附属品。第二,“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个逻辑没有问题,只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达到保障,不用为了生存而奔波,人们才会更好的致力于精神上的幸福。然而,这里有一个度的概念,常常成为人们过度追逐财富的误区。所需和所得达到平衡,财富就足够了。叔本华这样比喻到:

年收入一百磅与年收入一千磅的人之间的差别,和年收入一百磅与一无所有的人之间的差别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再来说他人的评价。

过分重视他人的看法,是人类共有的顽疾,它或许源于人类的本性,或许是文明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安排带来的后果。

这种心理可能源于畏惧他人的意见,抱着盲从的态度,或者被诱使为了死去的荣耀而牺牲平静、财富、健康,甚至生命本身。这些情感无疑都是人们手头上用来控制和支配起同伴的极为便利的工具。

从人性本自私的角度来看:我们追逐他人的看法或者源于另外一种心理期望,是希望人们把我们看成社会中一名有用的成员,一个能发挥作用的人,并由此获得享受社会生活的恩惠的权利。正如《人性的枷锁》中克朗肖曾经说道:若是人人都甘愿受苦,那么人类早就灭绝了。

但是,这恰恰是错误的。过分重视他人的看法,实则是颠倒了自然秩序——把别人的意见当成真实的存在,而把自己的意识当做某种含混不明的东西。

归根结底,名声只是次要的东西,只是价值的一种回声和反映。不管怎么说,能够引起敬佩的必定比敬佩本身更有价值。

最后,既然幸福是心灵的平静和满足,那么心灵的平静和满足怎么实现?叔本华给出的解答是:孤独刚好能实现幸福,因为孤独置于孤独中,可以免受外物的打扰,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上。

正所谓返璞归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