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买了本书,作者是叔本华,翻译汤笑梅。书名叫做《建议与箴言》,哲学书籍,封面介绍略有意思,“孤独是一种享受,一种理性的权衡。”于是迫不及待拿来读完了。 读完后,又去查了一下叔本华的人生经历,对于他主张的哲学思想也做了一些了解。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生于一个相对富庶的家庭,性格较为孤僻。后来父亲自杀,母亲与他相处不佳。婚姻也不多幸福,最后死于疾病。叔本华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代表人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同时也坚持悲观主义与宿命论。 在此书之前,第一次与叔本华打交道是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里面提到了叔本华强调艺术和哲学把人生痛苦转化为“知识”,使人获得洞察世事的省悟和少许的安宁。当时蛮喜欢这里面的观点,也写过文字,现在再看又是不同理解。 关于生活和人生,哲学总是能给到很多思考。 我试图概括叔本华书中的观点,但最后放弃了这种写法。一来他的观点太多,无法一概而论,二来,文章若无法与生活经历结合,读来不免生涩。最后还是选择了几个印象深刻或需要探讨的话题与大家分享。 痛苦与幸福 “衡量一个人的幸福感,不是看令他高兴的事,而是要看令他烦恼的事,如果烦恼的事越繁琐,越微不足道,那么他就越幸福。” “避免过得太悲惨的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过得太快活。” “限制有助于幸福。” 叔本华传达了活在当下、知足眼前、不过度担忧的观点。这点比较适合我们大多数人,比如我们常为以后的事情忧虑,五年后的婚姻,十年后的子女教育,二十年后的中年危机,四十年后的养老。但事实是现在担忧了将来也会担忧,还不如劝解自己先睡个好觉。 对于限制有助于幸福,我也比较认同。 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送我上青云》,电影谈到的爱欲之门,道出了大多数人的困境,我们在这样的门前面,谁也没办法潇洒。想要更多,不加节制,必然会导致滥用和无法满足。期望也是放大欲望的一种。我们常常对未见的人或者事情抱有太多期待。想到几年前我来南方读书,对江南水乡的期许是小桥流水,温润如玉。后来也知道江南水乡也有凛冽的冬天和潮湿闷热的暑气。难免有些失望,但这些失望是自己给的,是自己给的期望太高。反推,也是想要的很多。 也是,降低期望值,就是不断惊喜的过程。 比如今天苏州的晚霞就很惊艳。 关于交友 叔本华对于交友有他的“孤独论”。 “所以如果你生活在人群中,你必须允许每个人有权按照他的品性存在,不管他的品行如何,你要做的就是尽力利用这种品性,让这种品性发挥他的特长,而不是试图改变它,或当即批判他。这是建议与箴言的真实要义-活着,并保持宽容。” '他吹嘘什么,就缺乏什么' “这种结盟往往出于现实的考量,是建立在共同的物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是所有结盟的真实基础。” “交往中应该表现得愚蠢一些” “独处相对优秀的人来说有双重好处,首先,独处让他可以与自己相处,其次,独处避免了他与别人交往的麻烦-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世俗的那些交往会带来多少限制,烦扰甚至是危险。” 对于交友观点,部分还是很认可的。优秀的人独处确实为他带来了很多快乐和空间。这和大家在网络世界讨论的宅是不同的。这里的独处往往是高度不同导致的在社交中的疲惫。如果和你谈话的对象无法理解你的观点和思想,久处必然会疲惫很多。我和大多数俗人一般,还没有到无人理解的地步,所以偶尔喜欢和朋友喝喝茶聊一聊,放松的很。很多社交的本质,大家还是理解比较透彻的,比如资源的互相利用,知己的寥寥。所以遇到志同道合又能听进去你说的话的人遇到要珍惜,毕竟生命中占少数。要么孤独,要么平庸,我想我也许是较为平庸的那一个。 至于在社交场合故意表现愚蠢的观点,仁者见仁,我会感觉大多数场合也不会如此。 --------- 写在最后。 叔本华最后一个章节论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少年期望过高,勇气可嘉,晚年欲望减少开始回顾成就。人生的文章,叔本华把前四十年定义为润色正文,后三十年补充注释。没有注释,我们便无法理解文章的的真正含义。 你我的这篇文章,写到这里,留一个话题探讨:爱欲可以获得真正的快乐吗? 在窗边码好字,和大家一起欣赏下今天的晚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