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隋海涛 单达文/文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秋天景色,林海茫茫,色彩斑斓,生动诠释了林区生态保护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王忠宝摄 随着一声声“顺山倒了”的号子响起,一棵棵参天大树被从根部锯断,扑通扑通倒下,带起阵阵风啸。 然后,这些高大粗壮的树木被运下山,装上车,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江南北,成为支撑共和国经济大厦的栋梁之材。

贮木场工人正在造材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一代森工人爬冰卧雪,冒着零下30℃—50℃的严寒,以人拉肩扛的方式挺进茫茫林海,为国家经济建设生产急需的木材。

一列列载满木材的小火车驶出站台,支援国家建设

贮木场工人们正在归楞
今年85岁的王乃昌老人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第一代森工人,刚到这里时,那年他才19岁:“我是从山东来的,一晃在林区呆了60多年,刚来那会儿,漫山遍野都是树,那树粗得一个人都搂抱不过来,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大树,相当震撼。林区一个小小的伊图里河林业局就创造过日产万立方米木材的生产记录,很多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都用过这里的木头呢,我们相当的骄傲!” 60岁的第二代森工人臧世杰介绍说:“当年每到冬天的晚上,局址里都是漆黑一片,挨家挨户早早地回到家取暖、休息,可贮木场即使到了后半夜都是灯火通明,造材台异常忙碌,电锯不分白天黑夜地轰鸣,贮木场里木材堆积如山,当时的木头特别的粗,那场景相当壮观,大的垛能有10多米高,一排排、一垛垛的,规格不等,长短不一。”

工人们正在山场检尺 
集材 

汽车运材下山 那火热的生产生活场景深深扎根在几代林区人的心里,成为生命里难以忘怀的记忆。 由于大规模过度采伐,大兴安岭林区可采树木越来越少,进入上世纪80年代,林区很多地方陷入了资源和经济“两危”困境。 为摆脱困境,大兴安岭林区重回“以营林为基础”的转道,将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发展森林资源放在首位,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从1990年起,逐步实现了更新跟上采伐的良性循环,林产工业和木材综合利用得到了长足发展。 大兴安岭是嫩江、黑龙江的主要源头,处于重要的生态顶端,与祖国北疆的生态安全密切相连。这里的生态一旦出了问题,将意味着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

大兴安岭挺立的樟子松 孟庆魁摄
1998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已上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首要需求,大兴安岭林区开始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长达几十年的伐木史在这里彻底终结,伐木工人放下手中的斧头和油锯,实现了从砍树到护林的涅槃,林区也踏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大兴安岭林海成为守护祖国北疆的生态脊梁。
林草中国,有最养眼的绿色画卷,有最神奇的自然万物,有最动人的生态故事。中国绿色时报社在“林草辉煌70年”大型系列宣传活动中推出视觉版美丽中国相册,旨在用影像记录生态文明进程,讲述中国林草故事,展示绿水青山画卷,发现人与自然之美。 美丽中国相册围绕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主题,采取“1 N”模式,即1幅突出主题的高清大图,N幅从不同视角解构主题的精美小图,加上一篇诠释主题的千字文章,以赏心悦目的视觉影像效果,提升传播价值和影响力,让生态保护与林草建设成果看得见。 美丽中国相册,也是美丽中国史册。欢迎聚焦林草中国,捕捉精彩瞬间,把最经典的绿色画卷、最动人的奋斗故事和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中国林草建设与生态保护成果载入美丽中国史册,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