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照片的记忆--致敬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者

 建华1968 2019-11-04

文  网络  编辑-建华1968

向原作者致敬

老照片的记忆--致敬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者 

2014年4月1日,大兴安岭林海冰雪消融。从这一天起大、小兴安岭绵延数千公里的原始大森林里,几十年来的伐木声消失了。看看下面的图片,这样的场景,每一个在林区生活过的人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90年代初铁路运输装车作业

冬季森林采伐作业中

油锯手与助手在采伐作业

雪地中采伐

用油锯采伐原木,看着树倒的方向

顺山倒喽......

林区记忆

停伐以后,数以十万计的伐木工人收起油锯,封存斧头,走出森林。至此,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宣告全面停止,这标志着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发展新阶段。

当年采伐作业用的各式油锯

051式油锯

85式高把油锯

贮木场整齐的楞区

检尺员就在这窄窄的空隙中检尺描号

林区记忆

把青春岁月献给了大山的林业人,还记得那“爬山虎”、“索带钩”、“大饼子”“马套子”、“弯把锯”吗,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那艰苦的岁月,曾经的建设者们,耳边是否还在回响着当年“顺山倒”的号子声、油锯的轰鸣声?

拖拉机在集材作业

拖拉机集材作业,J-50型拖拉机

山路狭窄难行,马套子拉运木材出山。

林区记忆

看看这些老照片,是否也有你们的身影?这些正在逝去的记忆,回想起来总是让人笑中带泪,第一代建设者如今早已不复当年的英姿勃发,他们把一生都献给了大兴安岭这片热土,四十多年的经历,他们大多都已年逾古稀、银发苍苍......

采伐过的伐区要清理干净

伐区清理作业

运材司机在更换轮胎

贮木场造材工作中

冬季木材开始陆续进入贮木场

站在楞垛上远望的工人

贮木场传送带

林区记忆

一张张在冰天雪地里手捧着雪吃、砸开冰层舀水、肩扛油锯奔走在没膝深的雪林中的老照片,林区人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当年林区开发建设时期的记忆!那时他们住在四面漏风的帐蓬里、吃着馒头咸菜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意,他们从不抱怨生活条件简陋艰苦,保证质量尽快完成生产任务,就是他们最简单的幸福。

采伐工肩背051式油锯走向采伐现场

冬天生产一线职工 冰窟窿汲取生活用水

天快黑了,年轻的采伐工人渴了就捧几口雪吃

夜色中的生产一线宿营地

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冬

工人们就吃住在这种简陋的帐蓬里

林区记忆

质朴勤劳的林区人啊,每个人都应该向你们致敬!因为你们不计回报的付出,历史不会忘记,青山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你们!无怨无悔,披荆斩棘担负起支援祖国建设的重任;带上回忆,走进那些充满激情的尘封岁月!

2000年左右很多山场采用了装载机装车

装车场

无数的原木就这样肩膀扛上火车

在车与地面搭两块厚木板,将原木一根一根抬上车

公路上的运材汽车

冻板道里运行中的原条运材车

70、80年代的CA10系列运材汽车

80年代末期、90年代原条运输的主力车型,东风140型汽车。

解放汽车系列CA141、CA142


这是内蒙古森工集团提供,通过老照片可以看到,早期伐木工人风餐露宿,伐木作业使用的是弯把子锯、马拉肩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化取代了手工操作,油锯采伐,拖拉机集材,绞盘机装车。随着挂锯停斧,这些场景已成历史。


流送木材


早期林业工人木材采伐作业


伐木能手吴铁旦(蒙古族)在用电锯伐木


巡逻在茫茫雪原


机械集材


走向山场


上世纪50年代人工装火车,外运木材。


码斯吊车装车


上世纪70年代阿尔山林业局贮木场木材装车。


早期林业工人归楞作业


早期,短距离运材使用马车。


劳动最光荣


我国第一座大型综合(栲胶)加工厂在林管局所在地牙克石成立,图为在严寒中快速施工。


生产车间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森林病虫害调查。


勘测人员在休息时采野果吃。


上个世纪80年代林业局家属区


60年代采伐小工队业余文化生活。


工队来了摄影师


风雪寒天作业

--------------

旧景象  以下照片源自网友老木提供:

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以来  一代伐木工人已成为历史职业 本平台小编向您致敬!

来自:呼伦贝尔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