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山东银雀山发现了一个年代久远的汉墓,在墓室中总共收集了近五千枚竹简,这其中就有一直没找到的《孙膑兵法》。竹简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在《庄子·杂篇·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说 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于是有了学富五车的故事。竹简,就是当时做书的材料。均用毛笔墨书。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叫做册。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竹片坚韧不易腐烂,可以保存上千年。竹除了做文字的载体以外,一直为中国文人所情有独钟。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竹不知倾注了多少情。苏东坡把竹子作为区分人类品流的一个标准。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看成是须臾不能离开的一种植物。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竹文化已成为要是文人雅士的物质代表。当今社会。大部分人都生活在水泥森林里。要想实现“居有竹”,大多数是天方夜谭。把深藏在心里的一种向往最多只能变成客堂上挂一幅竹子的画而已。 我也很喜欢竹子,虽然不能实现“居有竹”但也常常移步到公园或者郊野。在一大片竹林的面与之近距离接触。晨曦微露之时,阳光透过了竹叶的缝隙射入我的眼帘,光影之间在地上投射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虚幻中带着真切。变幻莫测妙不可言。如果是春天,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直指云天, 蓬勃向上,使我感受到无限的生机与蓬勃的力量。暑尽寒来, 冬天凛冽的寒风猛烈地刮来,竹叶瑟瑟地发出响声, 她仍笑迎风霜雪雨。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 绿荫葱葱,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松竹梅被人称为寒岁三友。梅兰菊竹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世人对竹子这种特性的赞美从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过。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情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郑板桥还曾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作为一名基层的官员所思所想,无不跟老百姓联系在一起,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 当然,恶劣的心情竹子也成为了征伐的对象。安史之乱开始,杜甫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吃尽了不少苦头,脱险后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公元七六四年正月受到严武邀请决定重还成都。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作《寄严郑公五首》发出了“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愤怒的声音 明朝解缙并写过曾经写过一副对联。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竹笋成了讥讽那些偏好虚名浮事嘴上浮夸刻薄,肚子里没有学问不扎实做事的人的道具了。 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丁文江看不惯伪君子,在1934年吟成一律《嘲竹》诗,借竹子嘲笑那些外坚中空的伪学者,结党营私狗苟蝇营和在权势面前低头哈腰的奴才,其诗如下:“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根细善攒穴,腰弱惯鞠躬。文人多爱此,声气想相同。” 同样是写竹子,有褒有贬,而且各有道理,何以如此?仔细想想,诗人们不是单纯写竹子,主要是写自己的情怀,即所谓诗言志,或借物咏志,或借物抒情。 当你漫步两旁茂竹夹道,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回心想一下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有竹盐做成的毛巾以及许多日用品,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要有尽有。燃烧以后可以变成竹炭,默默承受着煎熬。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 2019.9.29富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