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云说竹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3-03-24
  作者:野云先生 提交日期:2013-03-18 22:00:12 访问:831 回复:73 楼主
  
  

  

野云说
  

——为我的朋友竹海行文而作
  

文/野云先生  

 

一、竹编绳结照汗青
          
  

   
  像《野云说玉》一样,《野云说竹》也从竹字的起源开始。竹与中国文字结缘最早,可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就有“竹”的象形符号。            

  
  从甲骨文开始,我们在金文、篆文中,都能找到“竹”的象形符号和与竹有关的文字。古人以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竹简。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竹书纪年》以及《道德经》、《尚书》、《礼记》、《论语》等经典,都是写在竹简上而留传后世的。比如“汗青”一词,就是人们在制竹简时,需先将青竹用火烤干,烤的时侯,竹子的水份溢出,就像人流汗一样,所以古人将汗青代称为史籍,其意义与意境实为深远。由于竹简的利用,使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存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象形表意为特征的方块象形文字也因竹简而被固定了下来,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字——汉字。


  而如果从竹本身的历史和人类利用竹的历史来说,则比竹字的历史还要早很多。从生物学角度而言,竹属多年生禾草科植物,其根茎和躯干皆木质化,有明显的节。我国有250多种竹,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竹的生命力像草一样极其旺盛,适应性强。山野路旁,庭院庙宇,皆可随欲而安。它处热不燥,遇寒不凋,四季茂然,终年苍翠;栉疾风而扬其劲节,沐冷雨而秀其英姿;映月色而显其窈窕,偎瘦石而衬其轻盈。依窗而立,疏影婆娑增静谧;临池而长,柔身映水显清幽。所以,古人将这种“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美丽植物取了个优雅的名字——竹。
  竹光滑柔韧,坚固轻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洪荒满目,文明初启之时,先民们以竹子作为武器,与野兽搏斗;用竹子搭房盖屋,为人们抵挡风雨;竹子作为食物,其笋可作美食充饥;作为“布”料,其皮可制成竹衣竹裙。遇到战争时,竹子又可以作为武器,从竹弓、竹箭到抛石机,再到火药竹箭、竹管火枪…… 当然,竹的用处远不止以上这些。我翻了一下《辞海》,与竹有关的汉字209个,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箸、筷、笼、箪、笾、簋、筐、篮、笥、箱等;文化方面的笔、籍、簿、算、筹、简、篇;音乐方面笛、笙、竽、箫、箜、篌等。可见,自古以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跟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跟竹有关的成语典故,就更是俯拾即是,数不胜数了。诸如 竹报平安、成竹在胸、茂林修竹、名垂竹帛、品竹弹丝、破竹建瓴、 青梅竹马、罄竹难书、势如破竹、丝竹管弦、竹头木屑、竹林七贤、竹影婆娑、日上三竿、一竹竿打到底竹篮打水一场空、敲竹杠等等。


 点击欣赏美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作者:晋陵水云


作者:
野云先生
 提交日期:2013-03-18 22:15:04 
回复  1楼
  
  

  

野云说
  

——为我的朋友竹海行文而作
  

文/野云先生  

 

二、亦君亦友写风流                     

       
    
  青青竹林,淡淡篁叶。古往今来不知几多诗人骚客为它吟诗作赋,几多画师墨客为它画影图形?。它与松、梅一起,被人们并称为“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合称为“四君子”。它的竿挺拔秀丽,它的叶潇洒多姿,它的形千奇百态,它的质淡雅清幽。每当人们携雅兴相随,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流连于淡淡竹林之间,其冥思遐想总是油然而生…… 竹无梅花之高雅,无兰花之清幽、无松柏之伟岸,无秋菊之奔放。但它虚怀寂静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朴实无华的外貌,却是梅、兰、松、菊所难以企及的。它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身,悠然恬淡,默默无闻,把绿荫奉献大地,将美好洒满人间。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历朝历代咏竹赋竹的诗文,描竹绘竹的书画真是浩如烟海,其杰作难以计数。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现象,在中国文学艺术殿堂中独树一帜,异彩纷呈。 我们从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说起,《诗经》中就有大量咏竹诗。其中直接咏竹,间接颂竹的有数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中就用“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的诗句,来描述绿竹的风姿。

  到两汉时期,随着儒家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赋予竹以人的品格。班固在《竹扇赋》中写道:“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竿纷实翼,杳篠丛生于水泽,疾风时纷纷萧飒。”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竹,得其风,体夭屈如人之笑”。
  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些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格清姿,来比喻自己的高节风流,在当时曾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之风,最早应是始于“竹林七贤”的。后来王羲之等东晋名士在绍兴兰亭,借修竹茂林、清流激湍之景,引曲水流觞、仰观俯察之情,饮酒作诗唱和,更是留下了千古佳话。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继承了先贤们的爱竹之风,赏竹之习。使吟诗颂竹,挥墨描竹成一时之盛。如李白等“竹溪六逸”,就曾结社于徂崃山麓的竹溪,诗酒流连,佳作篇篇,风尚为之一新。而且,从唐代开始,竹的某些自然物性如虚心、有节、根固等,就逐渐演化成了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化身。白居易最先将竹的特性概括为“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四性,直接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元结则提出“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的交友规范。而孟郊则将竹、花、妓、月并列为“四婵娟”。此外,还有亲慈子孝的子母竹,表达男女爱情的相思竹,尊敬长者的扶老竹,怀古抒情的潇湘竹(斑竹)等等。

  北宋苏轼兄弟好竹成癖,苏轼“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之叹,至今言犹在耳。苏辙更有“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的生活主张。著名画家文同自称“竹如我,我如竹”,终生爱竹、画竹,是“湖州墨竹派”的开创之人。
  元代的墨竹绘画比宋时更盛,著名的有李衎、高克恭、柯九思、倪瓒等墨竹大师。李衎著的《竹谱详录》至今仍是画墨竹的必修之书。
  明清之人对竹更为偏爱。方孝儒的《友筠轩赋》中说,秋冬之竹“不婉”、“不丽”、“弗矜”、“弗骄”,既“望情于汉庭之宠”,又不以“去两耳于清溪之湾”为然;李贽在《方竹图卷文》里,借对古人爱竹之褒扬,谴责时人以竹自我标榜,而实际上缺乏竹的方正之操:“今之爱竹者吾惑焉,彼其于王子猷,不类也;其视放傲不屑,至恶也”。更有清代著名的画竹大师郑板桥,不仅是画竹石的名手,其题竹诗也高人一筹。他的诗画留存于世的数以万计,融咏竹、画竹于一体,达到了诗、画、人的完美融合。

作者:
野云先生
 提交日期:2013-03-18 22:19:31 
回复  2楼
  
  

  

野云说
  

——为我的朋友竹海行文而作
  

文/野云先生  

 

三、劲节高风淡与幽          
 

         
  竹以其岁寒不凋、节坚干直的特征,象征着谦谦君子的坚毅贞操。历代文人对竹的礼赞,其实质是借竹之名对君子之德的肯定和歌颂。如白居易说“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性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提出了竹的“德、直、空、节”四特性。明代倪谦说竹:“以其有德也,彼群而不党,直而不挠,虚乎有容,洁然自高,溪壑幽足以遂其性,霜冱雪严不能变其操。”正是竹的这种坦荡卓绝的君子风度,赢得了历代文人们的广泛敬重,成为了中国文人的知音和挚友。而自然物性的竹,经他们的生花妙笔,更负有了言志抒情的使命。我们试选几句来品味鉴赏:
  
  从风既袅袅,映日颇离离。
  欲求枣下吹,别有江南枝。(谢眺)
  
  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白居易)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李商隐)
  
  明岁满林竹更稠,百千万竿青不休。
  好似老夫多崛强,雪深一丈肯低头。(金农)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郑板桥的这首《竹石》诗堪称千古竹诗佳品,全篇虽无一竹字,但字字不离竹之品性,寄寓了诗人的抱负和志向,体现了诗人的风骨和节操。
  说到节操,人们往往还将竹的节誉为“刚正之节”。我们从繁写的“節”字就可看出,节字从竹,本义即是“竹节”。古代文人将气节看成做人的最高道德标准。还在先秦的时候,就有“节者,生死此者也”之论,故后来有“司马握节以死”之誉。屈原的作品中也在多处使用了“死节”、“变节”之辞。苏武留胡十九年,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谢灵运“剖竹守沧海”之句更被后世反复吟唱。所谓气节,是指人应有高尚的情操,不取媚于权贵,处危难之境而仍恪守刚直不阿的人格。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林和靖野居孤山,梅妻鹤子,不染红尘,以“重名节如泰山,轻生死如鸿毛”自励;文天祥狱中写下《正气歌》:“时穷节乃变,一一垂丹青”。此外,岳飞、于谦、史可法、谭嗣同、李大钊等至死不变节,“节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更将气节推到了“天地正气”的高度。历史上文人士大夫们画竹、咏竹、种竹、艺竹,正是借竹节来比喻和表现自己的崇高气节。


  竹有节,且节中空虚,能虚心自持;竹有竿,且挺直不弯,节节向上,直达青云。所以文人士大夫们又借其比托自己虚心谦让之美德。故杜甫有“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张九龄有“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李贺有“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埃”;韩琦有“虚心高节依然在”;徐渭有“嫩篠捎空碧,高枝梗太清”;戴熙有“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等诗句,都高度赞美了竹的心虚节劲、坚忍不拔、挺直不弯的形象特征。
  竹还有一种特殊的美:淡和幽。
  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瞑扫烟。
  知是霜雪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
  猗猗绿竹,枝叶扶疏,不慕繁华,不争艳丽,自然疏疏淡淡,洋溢着恬淡幽静之美。
  中国的传统绘画素以淡为美,画竹更是如此。例如南宋著名画家郑思肖作墨竹,好写晓光淡泊,苍烟数竿之景。世人说他画的竹:
  要写秋光写不成,愁凝苦竹淡烟横。
  叶间尚有湘妃泪,滴作江南夜语声。
  文人们在表现深远幽静之景的时候,常用竹来渲染烘托环境的幽雅气氛。这里的“幽”,包含了含蓄、深沉、雅静、脱俗等美感。例如将隐士称幽人,隐居称幽居,兰花称幽兰,文静秀美称幽艳,蕴蓄情感称幽情,清静雅致称幽致,竹林称幽篁。屈原的《九歌》中有“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之句;杜甫有“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之句;王维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之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更是将幽篁描写到了极致,他说萧湘馆“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相映”,“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室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满地下竹影参差,若痕淡淡”,“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他用竹的清幽烘衬了萧湘馆的雅洁,塑造了林黛玉的孤高性格与气质。
  中国的传统园林艺术亦借竹来追求和营造“淡”和“幽”的审美情趣。历代文人居则植竹,以竹为友,追求闲逸式的生活态度,表现其“淡泊人生,归于自然”之意境。陶渊明隐居南山,建竹篱茅舍,用竹来点缀他乌托邦式的桃花源。司马光“借宅亦种竹”建独乐园,垂钓自乐。秦观“寄食平准官,植竹当比邻;朝与竹相对,暮与竹相亲”。他们从平淡的竹景中,取得意境,既表现出一种隐逸的情致和境界,又增加了园中幽邃空间环境与气氛。今天,我们在苏州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中,在西湖三潭印月的“竹径通幽”中,仍能领略这种赏心悦目的淡与幽的竹林幽篁意境。
  竹与我国的古典音乐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都是由竹制造而成。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自周朝以后,历代皆使用竹定音律。故此,晋代就有以“丝竹”为音乐之代称,且有“丝不如竹”之说。在唐代,还将演奏乐器的艺人称为“竹人”。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月色黄昏,牛背上响起了牧童暮归的悠扬笛声,这不是夕阳下最优美的景色吗?漫漫长夜,才子吹箫,佳人轻唱,缕缕绯音缠缠绵绵,这不是一条穿越时空的激情流淌之河吗?
  竹音吹沉了一轮秋月,吹皱了一池秋水,吹出了一部史册,吹奏出悠悠千载的凄美爱情……

作者:
野云先生
 提交日期:2013-03-18 22:38:13 
回复  3楼

  

野云说  

——为我的朋友竹海行文而作  

文/野云先生

 

四、历代名人咏竹诗(十五首)          

      
  李白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杜甫
  数径幽玉色,晓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李贺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斫取青光写楚辞,赋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薛涛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
  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范成大
  临分满意说离愁,草草无言只泪流。
  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   
  王安石
  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惠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黄庭坚
  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
  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徐渭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