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東漢 【尺寸】:壺高6.8cm,寬6cm,厚4.5cm 【出土地】:邗江區甘泉老虎墩東漢墓 【收藏地】:揚州博物館 對於文物,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莊重、肅穆。今天要介紹的這件文物,卻有些不同,它小巧靈動、精致可愛,還有點“萌萌噠”!它就是東漢時期的一件辟邪形玉壺,人稱“小飛熊”! 這件玉壺是東漢時期辟邪形玉壺,於1984年在揚州邗江甘泉老虎墩東漢墓中出土,壺身通高約7.7厘米,壺高約6.8厘米、寬約6.5厘米、厚度約4.5厘米,而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它獨特的造型。 玉壺以和田玉琢成辟邪形,作跪坐狀,右手托靈芝仙草,中部鏤空,頭頂開圓口,上置環鈕銀蓋。辟邪二目圓睜,張口露齒,舌尖上卷,頭後置雙角雙翼,若卷雲,胸腹圓渾豐滿卷尾足藏於臀下。玉壺玉質潤白,是罕見的東漢玉雕精品。 揚州博物館研究員徐良玉曾參與過東漢辟邪形玉壺的挖掘和清理工作,作為一名資深文博工作者,他介紹,辟邪是古代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神獸,有多種形態,這只辟邪像是手上托了一個靈芝,造型像一只長著翅膀的熊,因此也有人稱它為“飛熊”。 徐良玉說,漢代實行分封制,全國有很多諸侯王國,每個諸侯王國基本都有玉器。對於江蘇來說,諸侯王主要就在揚州和徐州兩地。歷史上有吳楚七國之亂,為首的就是揚州,說明當時揚州的經濟比較好。 經濟的發達帶動了玉器工藝的蓬勃發展,漢代推行厚葬制度,因此在揚州發掘的漢墓中常有玉器出現。出土這件玉壺的甘泉老虎墩東漢墓,是一座中等規模的磚石墓。由於歷史上曾被嚴重盜掘,專家無法斷定墓主人的準確身份,但這座漢墓的建築面積約有一百平方米,墓室高度約有十米,還有過道、耳室、前室後室,且在這個墓葬裏面僅剩下的四件玉器裏,有三件都是國寶。根據這些來看,墓主應該是一位富庶的侯爺。 那麽,這只“小飛熊”到底是用來做什麽的呢?徐良玉介紹,漢代煉丹術較多,這件玉壺可以裝丹藥。此外,它還有裝飾功能,不僅可以抓在手上作為玩玉,也可作為一件工藝品。 作為一件立體玉雕作品,這件辟邪形玉壺代表了當時最高的工藝水平。揚州博物館講解員陳奕欣介紹,這件作品有細圓圈紋和羽毛紋,身體部分也采用了鏤空、圓雕、浮雕、細線陰刻等很多雕刻方法,是東漢時期玉器的傑作。 不過,最讓人驚嘆不已的,還是玉壺的造型。徐良玉說,這件玉壺在造型上的突破,在全國來講獨一無二。其他辟邪,有的像老虎一樣趴著,有的像狗一樣站立著,而這件辟邪卻是蹲坐的狀態,非常擬人化。 完美的選材、設計和制作,讓“小飛熊”具有了強烈的現實感和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國玉器史上,漢代是承前啟後的過渡階段,包括辟邪形玉壺在內的眾多精品之作,開創了玉器加工的先河,也推動了中國玉器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將近兩千年的歲月過去了,這只“小飛熊”依然光潔圓潤,栩栩如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