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古稀老人赵 2019-09-30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北京的胡同千千万,有名的胡同几千条,没名的胡同更是多如牛毛。而这些记录在案的有名字的胡同,又都随着时间有所变化。

在西单附近,武功卫胡同、小石虎胡同、堂子胡同、东槐里胡同,一听就是过去的名字,民丰胡同、力学胡同、北安里、崇善里,一听就是近代改的名字。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西单附近的胡同中近代修改的名字(绿)原本的名字或在原本基础上略作修改的(红)底图:1

只有兴隆街看似是近代修改的名字,其实不然,它自清代起就叫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兴隆街西起横二条,东至钟声胡同,北边平行的是力学胡同,中间和大秤钩胡同相交。

兴隆街得名源自一座寺庙——大兴隆寺,说这个名字可能大家都不了解,那要说双塔庆寿寺,您一定听说过。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双塔庆寿寺建于清乾隆年间,不算特别古老,但寺内的双塔却是金元时期的遗物,燕京十景之一的“长安分塔”,说的就是这里。

清晨,太阳似出似不出的时刻,站在西单牌楼东南角长安大戏院门外朝东看,能看到双塔寺里的两座塔一在路南、一在路北。由西向东走,临近塔的时候再看,这两座塔都在路北的庆寿寺里,而且挨得挺近,仿佛长幼相依。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金元:大庆寿寺和元大都拐弯的城墙

双塔庆寿寺原址在今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南、西长安街路中间。1954年扩建西长安街时拆除。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1954年,西单路口东向,近处长安街已经开始拓宽工程,远处隐约可见庆寿寺双塔。

西长安街的前身——元大都南城墙,在最初修建之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寺庙阻挡了南墙,而在当时,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城南面命曲三十步避之。”就这样,元大都的南城墙在这里拐了个弯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元大都建城时,规划的街道胡同大多都是横平竖直的,为什么单单这处的城墙要为这座寺庙让路呢?

凌空双塔对,近傍旧城河,

版筑遥相避,君王信佛多。

——《燕都杂咏》

元代礼佛之风盛行,而能让成吉思汗敬称“小长老”的只有一位——海云法师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双塔庆寿寺原址出土的海云法师像

这位海云法师年少成名,7岁入学,8岁拜师中观诏公,修童子行,11岁纳具足戒,14岁就能讲经了。海云颇受成吉思汗敬重,师父圆寂后去了燕京(后元大都)的大庆寿寺,在原住持的一番考核之下,便接任了住持的工作。

朝中许多大臣都曾来此拜谒,更有丞相霞哩经常听他讲经,甚至向他讨教诸如蝗灾、出猎、刑罚等治世之道。

这在《大蒙古国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大禅师碑》的碑文上都说得很清楚:

蝗灾之问,师以官政民心共感之致;问出猎,则对以救人为急,驰骋娱乐之事,非所为宜;对刑赏之问,则虽有□误之差必当以仁恕为心乃为善。

海云法师一生为元朝统治者推崇,学徒数万,但得法者只有14人,最得意的弟子可庵接任了大庆寿寺住持的工作。

可庵有两位弟子,其一便是大名鼎鼎的刘秉忠。他与元世祖忽必烈亦师亦友,忽必烈对他言听计从宠爱有加,他本人也十分有才,元大都便是由他设计规划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刘秉忠像

明代:大兴隆寺和缺了一角的皇城

元初,大庆寿寺出了一位海云法师,明初,又出了一位姚广孝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姚广孝

当时的大庆寿寺和灰厂街(今府右街)中北部的燕王府之间不过一箭之遥,姚广孝每日在此间往返。基于如此密切的交流,姚广孝才有机会说出“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做主?”的谏言,以致改变了整个明朝的命运。

明正统十三年(1448),太监王振重修此寺,役使数万军民,费银数十万两,二月开工,十月便竣工,重新题额大兴隆寺,又名慈恩寺。兴隆街便是得名于此。

为什么庆寿寺双塔明明在西长安街中间,却是几百米外的这条胡同因寺得名,被称作兴隆街?

主要还是因为后来的双塔寺是清乾隆年间重修的,面积很小。而在元、明两朝,寺庙面积都特别大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元代大庆寿寺大致位置和范围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上世纪三十年代双塔庆寿寺平面图

据了解,明正统十三年重修后的大兴隆寺,壮观程度居京师诸寺庙之首,寺内新建的一座牌楼上有“第一丛林”的题字。寺庙建成后,朱祁镇经常驾临寺中。

清末,在双塔庆寿寺东北方向不足一里的位置,还有一座庆寿寺,寺中有明崇祯年间重修该寺的碑记,所叙述的寺名原委与一些历史书籍所记相同。据光绪年间考证,尽管前后两座庆寿寺都不是旧时的寺院了,但由于双塔尚存,因而被认为是原寺遗址。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底图:清同治四年(1865)北京地理全图,周培春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元初建城时,城让于寺,因为大庆寿寺,南城墙拐了个弯;明成祖朱棣建皇城时,更是绕开了大庆寿寺和附近的灰厂,导致皇城缺了一角

建国之初:梁思成和双塔庆寿寺

说到双塔寺,不能不提到梁思成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解放初期,北京城百废待兴,打开通道,拓宽马路,发展城市交通势在必行。贯通东西长安街是“面子工程”,是“重中之中”,梁思成却提出“保留双塔,道绕塔行”的方案, 并绘制了“双塔街心公园的效果图”。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他坚持:把它留下来,作为一个街心小绿地看一看,如果效果不好再拆不迟。遗憾的是这个方案遭到政府的强烈反对。

当双塔拆除之后,梁思成批评有关部门“对庆寿寺的拆毁不够慎重,当时有争论,有关方面没有很好考虑就拆掉了。”

为什么梁思成对拆除庆寿寺双塔那么痛心疾首?

或许是它的历史悠久,或许是它世间少有,或许是它营造法式的特殊

我们没有人能够准确回答,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梁思成字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负责古建“法式”考察之后,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中国这些文物的重视。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1934年,梁氏夫妇与费正清夫妇同往山西考察古建筑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梁氏夫妇确认、测绘并拍摄了山西五台山里一座建于公元857年的木结构寺庙——佛光寺,图为梁思成手绘图。

每座建筑都是一本真实的建筑史,它凝聚着时代符号、建筑特点、法式沿革,文化融合,演变改进,承上启下。

庆寿寺的两座金末砖塔中,承载了太多历史,可以说上承宋辽、下启明清,这或许就是梁先生竭力想要保留庆寿寺双塔的原因吧。

元大都因它拐弯,明皇城因它缺角 兴隆街因它得名

如今,来到兴隆街的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住在在胡同西口国信苑宾馆的游客,另一类则是穿过兴隆街拐进大秤钩胡同去吃老北京馅饼粥天下晓富酸辣粉的老炮儿。

每天中午十一点起,下午五点起,大秤钩胡同就陆陆续续有人来占座,要是正赶上饭点,两家小吃店的门口都能排起长队,尤其是老北京馅饼粥,座位比较少,来这吃饭等位都是基本操作。

不管是游客还是老炮儿,或许很少有人关心,这条名为兴隆街的北京普通胡同,虽然从清代其才开始拥有姓名,却和北京城元明两代的建都史有如此深刻的联系。

临近国庆,借兴隆街之名,祝祖国昌盛兴隆~

致谢和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