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部首详解:「子」的二形和两用,倒「子」与「生育分娩」

 360QAQ 2019-09-30

(一)「子」的二形和两用

甲骨文的「子」有二形:

  • 第一种「子」突出「孩子的大头,脚步不发达,挥动手臂」的形象,表示「幼儿、孩子」。

甲骨文部首详解:「子」的二形和两用,倒「子」与「生育分娩」

表示「幼儿」的「子」

第二种「子」,像「初生幼儿头上有毛,囟门未合,下有两脚」之形,这种「子」专门表示干支字,也即地支的第一位「子丑寅卯」的「子」。

甲骨文部首详解:「子」的二形和两用,倒「子」与「生育分娩」

用于干支字的「子」

我们来看《甲骨文干支表》中「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的「子」都写成第二种字形:

甲骨文部首详解:「子」的二形和两用,倒「子」与「生育分娩」

《书》云:「唯殷先人,有典有册」,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多次讲过,殷周时代是用毛笔和墨汁写字,只不过没有保存到今天。

所以,甲骨文其实并不是殷周时代主流的正常文本,而是一种剧烈简化过的的「刀刻简俗字」,殷周时代的金文就是当时的「正体字」。

所以,甲骨文干支字的「子」还算是字形简单的,殷商和西周金文「子」的写法十分繁琐,比如:大名鼎鼎的《利簋》中干支字「子」,头发、眼睛、嘴巴都画出来了:

甲骨文部首详解:「子」的二形和两用,倒「子」与「生育分娩」

《利簋》中「甲子」之「子」

甲骨文部首详解:「子」的二形和两用,倒「子」与「生育分娩」

《利簋》铭文

这种「子」的楷书隶定字形也十分复杂:

甲骨文部首详解:「子」的二形和两用,倒「子」与「生育分娩」

那你肯定有疑问,为什么干支字的「子」为什么要写成这个几乎像外星人长江七号一样?为什么不跟「孩子」的「子」写得一样?

因为,「子」在干支表还有一种用途,表示地支的第六位——「巳」,我们来看《甲骨文干支表》中的「巳」都是写成「子」的第一种字形:

甲骨文部首详解:「子」的二形和两用,倒「子」与「生育分娩」

甲骨文中也有少量用「巳」表示地支第六位,大概从商晚、周初开始,「巳」就完全代替了代替「子」。

「巳」是「祀」的初文,「子、巳」古音相同,一声之转,旁纽准双声叠韵,所以,二者是通假关系。

「巳(子)」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部首详解:「子」的二形和两用,倒「子」与「生育分娩」

注1


(二)、倒「子」与「生育分娩」

甲骨文的「孕」字从「身」从「子」,像孕妇肚中的有胎儿之形:

甲骨文部首详解:「子」的二形和两用,倒「子」与「生育分娩」

当快要临盆时候,胎儿的体位就变成头朝下,准备出生:

甲骨文部首详解:「子」的二形和两用,倒「子」与「生育分娩」

所以,甲骨文「孕」子中的「子」是「正位」,而表示母亲生育分娩的甲骨文——「毓」,表示「胎儿」的「子」则是倒置的:

甲骨文部首详解:「子」的二形和两用,倒「子」与「生育分娩」

甲骨文「毓」从「女」从「倒子」,「到子」在「女」形之下,「子」旁数「小点」,表示分娩时候的「羊水」。

所以,「毓」全字像女人产子之形,本义「生育」。

甲骨文部首详解:「子」的二形和两用,倒「子」与「生育分娩」

「毓」其实是「育」的初文,「毓」在传世文献都解释为「生育、养」,「毓、育」为古今字:

甲骨文部首详解:「子」的二形和两用,倒「子」与「生育分娩」

甲骨文部首详解:「子」的二形和两用,倒「子」与「生育分娩」

注2

「毓」的古今字形演变:

甲骨文部首详解:「子」的二形和两用,倒「子」与「生育分娩」

注3

我们知道,「毓」的「生育」本义早已湮没,「毓」后来表示对女性尊称及美称,与「后」同意通用。

徐中舒认为这也是从「生育」引申而来的:母系氏族之酋长是一族之始祖母,因为孕育子孙有功,故以「毓」尊称之,后世也就沿用此尊号。【注4】

还有一个从「倒子」的子是「弃」,像「双手持簸箕丢孩子」之形,本义是「弃婴」,引申表示「抛弃、丢弃」:

甲骨文部首详解:「子」的二形和两用,倒「子」与「生育分娩」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等(2013),《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页1285
  2. 宗邦福, 陈世铙, & 萧海波. (2003). 故训汇纂.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页1205
  3. 同注1,页1282
  4. 编委会.(2001).,《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0 冊,第 1102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